<h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我翻开这本书时,看到的并不是文字,而是一位父亲向着远走国外的儿子,含情脉脉地诉说自己的心里话。满纸流露出真挚的家国情怀,尤其是那最深沉的父爱,这便是《傅雷家书》给我的最深感受。</h3><h3> 《傅雷家书》收藏了从1953至1966年傅雷以及妻子与在国外学习钢琴的儿子傅聪来往的家信。信中洋洋万言,字字都有傅雷对儿子的爱与关怀,阅完我无比感动。信中有父亲对儿子的思念,有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也有着父亲对儿子的赞赏。信中大事小事无所不谈,大到社会新闻,小到今天吃了什么,味道怎么样。傅雷在信上总是说:“读你(儿子)的长信,就像是你在我面前和我说话一样。”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家信不仅仅是普通的信,而是父母与远在异国的儿子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不仅仅使傅聪与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条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建立了心的结合。这也是傅雷唯一的精神依托,是给他那孤独的心灵的一个安慰。家信,使得两岸分割的父子心连心,让父爱之光横跨大陆,照耀在每个人心里。</h3><h3> 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中,告诫了他许多的道理,这些道理不仅使傅聪受益良多,也使我受益颇深。我特别喜欢傅雷在信中的一句话:“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这句话是在1954年4月7日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出现(《傅雷家书》P39,译林出版社),包含了傅雷希望傅聪做事情要迅速,尽快完成,而不是以“太忙或是没有时间”等等理由而没有去做,尤其是在对待朋友上不能马虎。</h3><h3> 推己及人,傅雷对傅聪的这一要求如同一把尖刀抵着我的喉咙,质问着我,使我感到压迫与愧疚。其实,我爸爸也经常这样要求我:行动胜于语言!空有语言而没有行动的人,犹如杂草丛生的花园。伏尔泰说:“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总向上腾,石头总是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也就等于他并不存在。”布莱克也说:“那种一味期待而从不行动的人们,是滋生瘟疫的温床。”</h3><h3> 少空谈、多做事,能实干,能行动,是一个人品质、修养的体现。只有实干,只有付诸行动,理想的风帆才会鼓足力量,人生的帆船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相反,纵使一个人说得再好听,谈得再动人,如果不通过行动证明一切,通过实干实现目标,也终将碌碌无为,一无所获。志在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的巴尔扎克,笔耕不辍,努力创作,辛苦耕耘,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了成功的果实。身陷囹圄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十年如一日坚持锻炼,用行动成就了一段传奇人生。纵观世界,大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用行动取得了自己辉煌的成就。而那些只说不做的空谈家,却湮灭在历史的风沙中,被人淡忘。在当今社会,我们学生只有具备实干、务实的素质,努力学习,才能取得成功的果实。</h3><h3> 我有时信誓旦旦地跟别人说:“我一定做到!”可做得远远没有说的出色,甚至连做都没有做。其实我也有过信心,只不过当我想做时出现了拦路虎——懒惰,阻挡了我做事的信心和欲望。为了消灭这只拦路虎,我必须牢记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就像一个广告说得那样:心动不如行动。要培养出行动力。</h3><h3> 《傅雷家书》还教导我其它有用的做人道理和知识。书中有句话我很赞成,是傅聪说的:“读你(父亲)的信,就像我在照镜子一样,全面的了解了自己。”没错,读《傅雷家书》就像照镜子,让我充分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所以,《傅雷家书》也对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3><h3> 一本父爱之书,一本知识之书,一本好书!愿这本书被更多人看到,愿傅雷的高尚品质能千古流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平凡的父亲,了解真正伟大的父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