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拾记

悠然自得

<h3> “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今年的元宵节不同以往,就着明月流光皎洁,点一盏心灯,为自己、为家人、为人间祈福。<br></h3><h3> 此刻,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过去正月十五过节的一些事情。</h3><h3><br></h3> <h3>  小的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就期盼着能有“闹红火”的场面,但几乎就没见到过。因为,大人们说,那是“四旧”,不能看了。</h3><h3> 于是,过节的前几天,也只能是在家长的带领下,有时家长根本就不管,是在几个稍大点的小伙伴的带领下,自己亲手做一些纸灯笼来玩。形状大都是十二生肖和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架子是用竹条子和细铁丝拧成的,外面糊上五颜六色的粉廉纸。每面写上一个谜语,下面再做一个五颜六色的小穗子,中间点上一个小蜡烛,就可以提着它,转游一个晚上。转完了,然后挂在家门口,就算赏灯了。</h3> <h3>  记得有一次,我做了一个五角星形状的灯笼。做完后,用毛笔,在两面都写了谜语。一面写的是一个猜“花生”的谜语:“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两个白胖子”;另一面写了一个“一个馒头分两半”的谜语。我提着它,让小伙伴们去猜。一圈下来,几乎没几人能猜出来。当我说出答案是"屁股”的时候,逗的小伙伴们都哈哈大笑起来。</h3><h3> 这时,有一位小伙伴的家长说:“这是黄色谜语,不好”。小伙伴们就冲着我说:“小流氓,小流氓”,气的我差点和他打起来。随后,我气恼的回家,便把灯笼挂在了窗外,当第二天早上起来,再看那灯笼时,它早已被一夜的风,刮的支离破碎了。<br></h3> <h3>  除了做灯,就是吃元宵。那时的元宵,是非常稀罕的食物。平时是很难吃到的。所以,快到十五这天,人们都盼着能吃上几个元宵。这天,大人们不知从那买来了一袋元宵,总共20个。一家人每人也只能吃四个左右。吃的时候,总觉得嘴里刚有一点甜的味到,四个元宵就下肚了。不解馋,心想,什么时候能好好的吃一次元宵啊。</h3><h3> 太原人都知道,钟楼街老鼠窟的元宵最有名,有上百年的历史,是用著名的晋祠大米的产地种出的软米面,包上红糖配青红丝,花生和芝麻拌成的馅,经过特殊的工艺做成的,最地道,特别好吃。小时候,难得大人们领着上一次街,每次路过这儿时,总是看到这里排着长长的队伍,想吃也耐不住性子,等一会儿就嚷着走了。心想,一碗才四个,就要一块钱,多贵啊。只能望着一口大铁锅里,翻滚着的一个个白色的雪球,解解眼馋罢了。</h3><h3> 刚上班那年,我和一个同学到钟楼街老鼠窟吃元宵。 那天,当我们去的时候,仍然有许多人在排队等候。终于买上票,端上元宵的时候,四下望去,看不到有空的座位。这时,看到有一个吃完起身要走的人,我就往那边走去,没想到,眼前闪过一个小伙子,一个健步就坐了过去。这时,我的那个同学就对他说:“你的元宵还没买来,让我们先坐的吃吧”?”那小伙子有点不情愿。我那同学一把就把他推了起来,自己坐了上去。那个小伙子说了一句:“你等着”,就气悻悻的走了。</h3><h3> 就这样,我们一个坐着,一个站着,没到一会儿的工夫,一碗元宵就下了肚。是啥滋味,一点也没感觉到。</h3> <h3>  现在,每到元宵节,就会想起欧阳修写的那首《生查子-元夕》的诗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现在人们大都是记的前四句,可我到觉得后四句,给人的印象更深刻一些。也就是说,古时人们在这一天,虽然是逛花灯的日子。但在逛花灯的时候,除了看灯,但更主要的是看人。<br></h3><h3> </h3> <h3> 你想想,如果看花灯的时候,光有灯而没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人看人,人挤人。人看灯,灯撩人。月照人,人约人。人散尽,人无影。借着月光,烛光影照的五彩斑斓的灯影,多么曼妙多姿的氛围啊。这天,年轻人易出行,易约会,所以,有的人就把元宵节,说成是古时的“情人节”。</h3> <h3>  如今,每当元宵佳节来临,年年挂彩灯,岁岁吃元宵。看着热闹的街市。花灯已不用自己亲手来做,其样式比古时更奢华,元宵可以天天吃,吃法也比古时更多样。但总觉得少了一些别样的情致。</h3><h3> 是猜谜?还是诗会?是聚会,还是约会?是安静,还是喧哗?是喜欢,还是逃离?说不清,道不明的许多感觉。但总有一阵阵欢喜涌来。因为眼前的一切,父母,亲人,朋友,无不都在向你传递着温暖的情意。<br></h3><h3> </h3> <h3>  此刻,明月挂在高空,夜晚却十分的安静。每个人都在默默的祝福,坚信眼前阴霾终将会过去, 随着春日的到来,我们一定会等到田野里百灵鸟的歌唱,快意的日子重新开始,明年的元宵日,“闹红火”会闹得比那一年都热闹,人们的心情会比那一年都快乐,你说不是吗?</h3> <h3> (文/图:湘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