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古镇

明溪顽石

        一向以来,龙门古镇并不是很出名,我听说龙门古镇是在浙江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里。早几年,在浙江新闻联播过后的天气预报中,最后是“城市和旅游景点天气预报”,省内不少著名景点都名列其中。我们几乎天天都看天气预报,于是也就知道了“龙门古镇”,但这个景区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并不清楚,也一直没有想到要去弄清楚它。         在我抽屉中有两本地图册,没事的时候经常会拿出来翻一翻。前段时间,偶尔看到富阳有个叫“龙门”的地方,上网一核对,果然就是龙门古镇。再一看路途并不遥远,而且交通很方便,就在19省道边上,第二天正好有时间,于是就临时决定出去走走。         那天天气非常不错,很适合踏青、游玩。我们仍然选用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这样的线路,这样的天气,骑摩托车很有它的优势。从03省道出发,毫无悬念地就找到了通往龙门镇的19省道。只是一路上路标的指示,还有进入19省道后路边的里程碑,都显示为“307省道”,跟地图上的编号完全不同,不知是哪一个更新、更正确。想想总应该是地图上的编号是最新的,“307”应该是旧称,可看着这路边的里程碑,也十分的新,用石灰刷得雪白,不知是什么缘故不换一换。         03省道一转入19省道,空气就感觉完全不同,两边的山峰也就显得秀丽起来,而脚下的道路虽然仍不那么宽阔,但车却已极其稀少,路面又是新铺的沥青,行驶在上面相当惬意。一路上有好几个地方十分的恬静、幽美,真不忍就这样匆匆骑过。时间有限,为了尽快赶往目的地,只好忍痛割爱,没有下来停留,一气呵成地就到了龙门镇,中间还穿过了一个长达1540米的石板岭隧道。         到得龙门镇前,路边是一个极大的停车场,有大客车位与小车车位,估摸着停上一百辆车完全没有问题,只可惜今天不是休息日,小车一辆也没有,只有两辆大客车的旅游团与我们同时到达。我们买了票进去,就跟在旅游团后面。在游客中心时,景区服务员也叫我们跟在旅游团后面,以免迷路。本想免费揩揩油,可旅游团走得实在太快了,等我们进入第一个景区思源堂的时候,他们已差不多看完;等我们看完思源堂,又买了几串纪念品,往第二个景点去的时候,早已不知旅游团的去向了。从门票上看,需要验票的景点有十个,在深巷里转来转去的,此后就再也不曾碰上那两个旅游团,也不再有新的游客到来,所以大多数时间,就只有我们俩在景区里转悠。         虽然我们从小在农村里长大,也见过不少老房子,并且至今在自己老家也还有一些造得较为考究的老屋,但是像龙门古镇这样的景象确实也还不曾见识过。整个古镇大概有四、五个村组成(因为记得在门牌上见到有“龙门二村”、“龙门四村”等字样),这么多的老房子集中在一起,厅堂接着厅堂,巷子连着巷子,好比迷宫一般,进入其中已完全没有方向感;而且整个古镇完全是一派安宁、静谧的旧农村景象,很少有商业气息;这里的居民也十分的悠然自得,或打麻将娱乐娱乐,或坐在太阳下专心地绷制着羽毛球拍,出门穿行在石板路上,脚步也不会急急忙忙……         出了第二个景点,穿行在四通八达的小巷里,两旁全是显得有些破旧的民居,家家户户都张罗着吃中饭了,也有站在天井与门口吃的,我俩从他们家门口经过,也不知他们是风景中的一部分,还是我们成了他们边吃边观赏的风景。平生第一次作这样的旅行,觉得有几分怪异与不自在。         沿着老街向前,看到左边有个不似民居的厅堂,一步跨进。正在街对面吃饭的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见有游客光临,立马放下饭碗,跑过来招呼我们,向我们介绍说这是关帝庙,供奉的是哪几位。关帝庙非常小,仅一个普通民居大小,抑或本来就是民居,放置了塑像后就成了关帝庙,关公的大刀都快够着房梁了。此时,那个主事的妇女就拿了一把香过来,分给我们每人三根,说每位游客都可以免费烧一柱香,边说香已递到我的手边。木然接了。这时,从一旁的围帐里走出一个和尚来——显然他也正在那儿吃饭——上前到边上的案桌里一按,屋里就响起了梵唱大悲咒来,又敲起了一个什么法器,并喊:“一拜……”只得应声向关公拜了三拜。上完香,那和尚模样的人在关公的案桌上取下一个容器递过来,要我们俩每人抓一个。我迟疑,那和尚便催:“没事的,这是送的,抓一个!”看样子不抓不太好,就抓了一个。于是和尚将我引到西首的围帐里,从我手中接过那黑漆的竹牌,就说:“这是上上签!”顺手抄起一本经书就要解签,我立即将那和尚打住说:“不用,不用了!”转身走出。而妻也被那主事的妇女引到了东首的围帐里,原来那里也有一个和尚,正在给妻解签呢。此时,那妇女已站在门口的功德箱前,向我请求“乐助”。我说“等一下”。没一会,妻就听完和尚的好话并付了签资出来了。那妇女就再向我们讨要香火钱:“不能上白香的,一元两元都可以,十元就送一张开过光的护身符,保佑你们全家平安……”而且功德箱塞钱的口子上已经放了两张十元的纸币作为范例,于是我们也就在上面加了一张上去。现在想想,进门的时候虽然也没有注意这功德箱,但我想,那时候上面肯定不会放着钞票的。         整个古镇的一大特色是厅堂密布,据说有40多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山乐堂、百狮厅和孙氏宗祠。         我们过了太婆桥在砚池逗留了较长时间,后来在砚池边找到了山乐堂,游客中心服务员给我们的景区图上标示着有这么一个小景点。门虚掩着,我们就推门而入。一进门就听到水声,原来是侧房外的洗衣台边有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正在洗衣服,对我们的到来没有流露出任何表情,甚至连看都没有看我们一眼,我们也径自参观。山乐堂并不太大,大概住有三、四户人家,参观这座建筑并不需要验门票,但我认为这座老房子绝对是最值得保护的厅堂之一。我不懂古代建筑,许多构造的名称都说不上来,这山乐堂除了照例有许多雕工精湛的牛腿外,还有许多地方,像阁楼、门窗的木料,都经过认真的设计和细致的雕刻,图案生动、逼真,令人赞叹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这么一座房子,不知花费了他们多少的年月与心血。         和山乐堂相比,百狮厅就显得有些破旧不堪了,牛腿的木料可能也没有山乐堂的讲究,经受了上百年的风吹雨打,有些图案已经渐渐模糊,并且和其他普通的厅堂一样,满堆着一些如风车、稻桶、独轮车等木制的农具,更由于没人居住,地面也脏乱不堪,秸秆的碎屑和新鲜的鸡粪到处可见。再往外走,就是山野田园了,有点像老家的“张家庵”一般,只是张家庵的建筑没有这么考究。         这时,一位住在边上的上了年纪的老婆婆,见我们拿着相机在拍照,也过来看看。妻用普通话和她交谈,互相听不懂。我走过去,试着用萧山一带的方言跟她讲,她就听明白了。我问她,在这村子里肯定是不让造新房子了吧?她回答:“没有钞票啊,有钞票么也好到外面去造的喽!”她用手指指龙门溪对面的方向。在那里,刚才我们就看到都是一些新房子,而且式样有点古朴,粉墙黛瓦的,也算是与古镇相协调吧。         整个古镇中规模最大、保护得最好、最值得一看的当然就是孙氏宗祠了。经过一个长长的院落,我们来到了孙氏宗祠的门前。宗祠共有三进:第一进是一个老戏台;第二进是正殿,正殿上供着孙大帝的巨幅画像;第三进是内殿,供的是孙氏祖宗的牌位。此外还有偏殿、回廊、小花园。整个宗祠的构造,用气势恢弘来形容也不算太过。宗祠在我们家乡叫“祠堂”,为一门宗亲所共有。我家祖上原先也有一座祠堂,可惜早就年久失修倒塌了,祠堂内是怎样威严的景象我从没有过切身的感受,今天倒有幸领略了一番。当然,毕竟是别人家的,于我没有多大关系,威严震慑的感受就大大地削减了。孙氏是望族,吴大帝孙权自不必说,后辈中也多有仕宦缙绅,据说都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故屋梁上的牌匾也就林立而不胜观瞻了。         幽静的庭院,深长的巷弄,卵石铺就的古街,穿行其中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孩提时代。这么一个大而又密的古村落,现代的商业市侩完全没有侵入进来,确实非常难得,只是古镇的许多建筑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与战乱的劫难,有不少已十分破旧,迫切需要修缮;许多像消防器具之类的设施,迫切需要增加;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又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已不再愿意住在这里,这个古村落群的未来很值得担忧。        等我们悠哉游哉地转了一大圈出来,已是下午两点半了,由于孩子在幼儿园等着我们回去接,我们只得原路返回了。回来一看景区图,有好几个大的景点与厅堂疏漏了没有看到,而且龙门山下龙门客栈边的瀑布也没有去看,这成了这趟旅行最大的遗憾。                     二0一一年三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