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复的来信。(纪实原创)

陈祥云

<h3><b>“宣传股陈干事”!外面有人喊。</b><br></h3><h3><b>“嗨,到!哪里?” 我回答。</b></h3><h3><b>“我是收发室的”</b></h3><h3><b>“有事吗?”</b></h3><h3><b>“你有一封特别的信”。</b></h3><h3><b>“何为特别的信”?我心里一热,一个问号在心头燃起,我走出办公室。</b></h3><h3><b>“哪里来的信啊?”我问</b></h3><h3><b>”外交部转来的信!”听了后我吓一跳。</b><br></h3><h3><b>“不可能!………!”</b></h3><h3><b>“是真的,不骗你,快来签收吧”。</b></h3><h3><b><br></b></h3><h3><b>机关收发室就在大门口边上,我倒是好奇起来了,是谁开国际玩笑还是真有此事?1984年国家改革开放不久,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是文革思维的延续,有“海外关系”可不是好事!我纳闷,我家祖上就没有海外关系啊,查了我家三代以上我才来上海警卫部队当兵的啊。我内心笃定,大步走向收发室。</b></h3><h3><b><br></b></h3><h3><b>“这里签收,………”</b></h3><h3><b>“好的”</b></h3><h3><b></b><b> 我拿到了海外来信,确认是真的!也确实是经过有关部门的转发才到我的手里………外交部再到国家安全局,事搞大了,哈哈😄,我被国家安全局盯上了?信能够转到我手里,我知道他们都看过,知道信的内容了,不然也不会转发给我了,那个年代可以扣下…直接问罪吧。😄哈哈(摇头偷笑!)</b></h3><h3><br></h3><h3> </h3><h3><br></h3> <h3><b>我拿着手里信,心里思考着,“谁来的信呀?如此神秘!”</b></h3><h3><b><br></b></h3><h3><b>当我认真看信时,首先看到的是U. S News and World Report 字样,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信是这里发出来的, “谁?何事?为什么?”。</b></h3><h3><b><br></b></h3><h3><b> 说实话,那个时候我还看不懂英文报纸和原版英语小说,只是初中时喜欢英语课程,到1978年恢复高考时,我已过了年龄,也没有打算和能力去参加高考,但一股学习的欲望仍然在心中燃烧。不过好奇就是动力,不能参加高考但可以参加学习班啊…………!</b></h3><h3><b>看信………,</b></h3><h3><b><br></b></h3> <h3><b>这是来自美国</b><b>华盛顿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报社的 副主编 苏珊娜 麦克比的信,当我看到一张彩色照片和这张名片,我明白了怎么回事……。</b></h3> <h3><b>那是1984年春天的一星期天,我和机关的战友外出去外滩游玩,还带着照相机,一个战友的二个哥哥也来了,大家就一起结伴而行。</b></h3> <h3><b>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和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未来和变化,敏感的人已经闻到了改革开放后春天的气息,也有外国人来中国探路和报道了,看看真实的中国。</b></h3><h3><b><br></b></h3><h3><b> 我和战友们在外滩一边走一边拍照留影,正巧来了二个外国人,他们也挂着照相机,我内心的一股冲动和好奇激起了勇气,我向二个外国人大胆地迎上去,开始了我那“牙牙学语”的英语对话。</b></h3><h3><b><br></b></h3><h3><b> 因为好奇才大胆,因为大胆才有勇气,我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不是有水平才敢去对话老外的事了,而是我的“无知才胆大”。😄 心头一热就“开口说英语”了,管它三七二十一!</b></h3><h3><b><br></b></h3><h3><b> 我的底气是,那时正在夜校学习英语,虽然不能流利,简单的对话可以来几句,问题是我说老外能听懂吗?哈哈哈😄,看来是一次真实的英语考试!</b></h3> <h3><b>“看!一个大兵和一个女老外在对话”。</b></h3><h3><b>“老外怎么找大兵说话?”</b></h3><h3><b>“这个大兵会说英语?”</b></h3><h3><b>那个年代,有老外的地方就有围观,人们看新鲜看热闹,必定社会喊洋鬼子的年代太久了,今天就看看洋鬼子长什么样子。</b></h3><h3><br></h3><h3><b> </b></h3> <h3><b>我余光注意到,在外滩观光的游客都赶过来围观,围起一个大大的“围墙”,我感到“害怕”和“恐惧”,如果我说的英语她听起来“一头雾水”咋办?😄😄那剩下的就是尴尬😓的场面了。我一开口,嗨!她听懂了,并且回答了我,问话容易啊</b><b>,我们之间的交谈都是比较简单的“鸡毛蒜皮”事,真正涉及政治经济的讨论试对话,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许年轻时的记忆好,脑子里还装下半框“黄豆芽”。</b></h3> <h3><b>  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出花,只要渴望哑巴也能“急”出话来。最后她问了我名字和地址,我也做了自我介绍,她也在采访本子上记下了,而且我说的是正确的,否则我也不会收到她回美国后寄来的照片和名片了。</b></h3><h3><b> </b></h3><h3> </h3> <h3><b>  今天翻开尘封36年前的信,应该说,我欠您一个礼节性的回复,那时国门很紧,也不允许我随便和老外通信,这事就如此的尘封了。</b></h3><h3><b>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中美之间的经济融合和人员往来都密不可分了,春节闭门期间,我发现了这组老照片,发出来却又是“崭新的旧闻”,按照中国佛家的说法:遇到的都是缘!这就是中美人民之间的友好之缘!</b></h3><h3><b><br></b></h3><h3><b> </b></h3><h3><br></h3> <h3><b>1984年至今,这家报社还存在吗?此时我到网上查到了他们的85周年庆,是!这家报社没有倒闭,继续存在着。</b></h3><h3><b><br></b></h3><h3><b> 如果再能遇见,那将是一个小小的新闻了。因为这个“中国大兵”后来也从事部队的军事新闻报道,也是一名记者和编导,脱下军装后进上海电视台,一直工作到退休。</b></h3><h3><b><br></b></h3><h3><b>如果能再见,新闻稿或许是这样写:</b></h3><h3><b> 世界上竟有如此的巧合,36年前,一个中国大兵和一位美国新闻世界报道的副主编在中国上海外滩遇见,时隔36年后,他们又一次在中国上海外滩遇见,今非昔比,当年的中国“大兵”,现在</b><b>可以用美式英语和她交谈交流,看!今日外滩也不是原来外滩的景色,对岸的浦东建筑群都是世界级的景观了………。</b><b>你看,他和她都是满头银发,但都还精神抖擞,健康快乐,虽然36年前的遇见时间很短,但中美之间的往来将会久久绵长,中国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中美间的贸易不断扩展,民间人员交往更不会被阻断,愿二位老人拉起永不剪短的中美友谊纽带……继续传承下去……祝他们健康长寿!</b><b>掌声响起来………!!</b></h3> <h3><b>  中美两国二种社会的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但世界人民保持友谊和平心相同! 我爱我的国家,你也爱你的国家,这不矛盾,我们都是新闻工作者,知道如何去发现“共同的新闻点”。</b><br></h3> <h3><b>美国有本《漂流瓶》小说,</b><b> 或许我的这个美篇也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漂流瓶”,通过美篇好友在网上转发流传,或许被人“捡到”,说不定哪天有人正好在华盛顿逛街,捎带着这美篇里的照片和名片,就去这家报社看看,请捎去中国大兵的照片和迟到的问候!</b><b>点开美篇,她会看到年轻时的她,还有现在边上的男士。直接在美篇留言区留言即可!</b></h3><h3><b><br></b></h3><h3><b></b><b>当然,哪天或许我也有机会出现在美国华盛顿………。</b><b> 好了,我的这漂流瓶已经放进了中美友谊的大海里了,我也在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b></h3><h3><b>我的故事写完了………不!没完………!</b><br></h3><h3><b> </b><b>2020.1.6</b></h3> <h3><b>半个月后:</b></h3><h3><b>我到网上查查?………嗨,找到了他们的编辑部留言栏,于是就写了下面的信,留下了我的邮箱📮和姓名,或许能收到他们的回音,或许还有下文………!</b></h3><h3><b> </b></h3> <h3><b>我给报社编辑部的信,估计他们能“猜”得懂意思!😄😄</b></h3> <h3><b>I had met your Associate editor Susana McBee in1984. we met at Shanghai beach 36 years ago. she took a picture for me and then mailed to me .but I have not return to her. because I diden't know England well. Now I can speak English a little. please give me your Emailbox and I will send the pictures to her. Thanks</b></h3> <h3><b>给他们留言三天后:</b><br></h3><h3><b>他们看了我给编辑部栏留言,我邮箱收到他们回音,告诉我这位副主编退休了,给了我她本人邮箱📮,我顺利的把照片发了,我还了她应该回信的礼节,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哈哈哈😄………!打开了沟通的邮路。</b></h3><h3><b><br></b></h3> <h3><b>是否还有尾声?……………</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