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出生、成长在冀东平原、渤海之滨的一个普通村镇。先辈们身上农民的忠厚、老实、热情、善良、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行也深深地融进了我的生命,静静地流淌在我的血液里。18岁的时候进城上学、工作,成为了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并至今。农民、工人这两种职业或者身份我都有深深的体会。或许是这样的一种人生经历使我对“农民工”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看法和感情。</h3><h3><br></h3> <h3> 2003年我被单位安排在党委工作部宣传干事的岗位,除了用笔写总结要点、通讯报道等各种材料之外,相机也成为了我工作的另一个工具,开始用相机记录单位的各种企业活动和施工场景。我所在单位是建筑企业,而建筑行业是农民工聚集的地方。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农民工,并把镜头不时地对准他们。</h3><h3><br></h3> <h3><br></h3><h3> 只是那时我并没有“摄影专题”的理念,而工作也是在办公室的时候多,下基层去现场的时间少,因此拍摄的“农民工”照片零零散散,主题、思想不一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自己满意的照片没有几张。后来又担任办公室秘书较长的一段时间,“农民工”的拍摄甚至有些停滞。</h3><h3> 到2013年元月,我转行作为项目部的管理人员从事起安全管理工作,因项目地点在外县就吃住在工地,使我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和农民工打起了交道,我的相机镜头也很频繁地对准了他们。</h3> <h3>
因为特殊的感情我统称他们为“我的农民工兄弟”,我常常为他们辛勤的工作、善良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因为出身的缘故他们没有很高的技能素质,从事的大多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工地的生活条件又比较差,吃和住都不是很理想。他们出来打工很多人一干就是一年,背负着家庭生活的负担和希望,身边又大多没有一位亲人,亲情的缺位让他们感到孤单。谁会清楚他们在打工过程中的苦和乐呢?
<br></h3> <h3><br></h3><h3> 上世纪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这样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我直接面对面地给他们上安全教育课,我走进他们的宿舍天南海北地聊,我就在他们的身旁观察他们施工劳作,也有很多时候敬上一根烟来几句笑谈......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使我发现了他们身上很多的闪光点——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开阔的胸怀且懂得感恩的心、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的奋斗目标......他们的地位不高,但他们让一座座高楼崛起,使一栋栋建筑林立。我很幸运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术,能够用手中的相机将朴素的情感定格。而一个摄影人的责任也常常提醒我,为农民工群体留影,为“农民工兄弟”写真,会使自己的摄影更有意义。于是多年来每一个工作日,我走遍工地的每个施工角落,爬高下坑,建筑内外,试图以最自然生动的画面、最平实流畅的视觉语言,多视角、多层面,真实、艺术地表现农民工,为“我的农民工兄弟”留下一份厚厚的影像记录,也记录时代发展、文明进步。</h3><h3> 我会不停地把农民工拍摄下去,我的镜头将永远聚焦“我的农民工兄弟”。 (孙桂江 2019.12.2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