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锦书来 温柔了谁的思念

小雨霏霏

<h3>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是从朋友那篇关于如何直击有价值书的文章中知道的,文中特别介绍了书的作者也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美国作家海莲•汉芙看书买书的守则是“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那天当我拿起快递过来《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时,着实蒙住了,仅仅只有156页充其量一公分厚的书居然被奉为"爱书人的圣经",且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看着手中薄薄的书脑海里冒出个大大的问号。带着疑惑打开了书本,谁知一拿起便没有放下…</h3><h3><br></h3> <h3>  合上《查令十字街84号》,怅然若失的我不知何时已泪湿双眼,内心涌起的酸楚不亚于看完一部撼天动地的爱情小说。</h3><h3> 这本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情缘。嗜书如命的女作家海莲·汉芙苦于在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里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书,而按照《星期六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书,从此两个爱书人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往来的书信汇集成为了这本书的全部。</h3><h3> 海莲·汉芙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书店,也找到了唯一懂自己的人。弗兰克·德尔儒雅饱含学识而不吝分享。俩人温暖的相遇、相识、相知、相信、相伴,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无限延长……</h3><h3> 书很简短,但内容却很丰富。它浓缩了经典读本的精华,它牵绊着大西洋两岸紧紧依偎的心,它更让我领略了书信的魔力。</h3><h3>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书信成为唯一的通信工具,人们铺纸、提笔,虔诚的写下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用浓浓的仪式感传达书信的魅力。</h3><h3> 一直认为文字比语言更容易走进他人的内心。人在写作的时候,其实是与自己对话,一支笔总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着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剖析着自己的内心,而在语言交流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违背自己的本意,因此,文字能比语言更加打动人。记得曾有人说过“世上最美的:一是女子,一是文字。”</h3><h3> 文字,是情感的叙述;</h3><h3> 文字,是心灵的延伸;</h3><h3> 文字,是思想的表达;</h3><h3> 文字,是红尘的记忆。</h3><h3> 不是吗?</h3><h3> 白居易那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恨歌》不正是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发出对爱情的叹息与呼声,而此恨之深,诗人则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h3><h3> 南宋诗人陆游《钗头凤·红酥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只寥寥八字,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虽说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却难以表达。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爱缕情丝,凄楚痴情,尽显其中,催人泪下。</h3><h3> 词坛俊杰李清照轻轻把爱情的相思从青春序曲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翻转成了穿越千古的悲戚,冷的瑟瑟透凉,悲风戚戚……云中谁寄锦书来?“才下”“却上”——迅疾的情绪变化把故作平静的心情打破,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与愁情,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和李熠《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时一番滋味在心头”有同工异曲之妙境,成为了千古绝唱。</h3><h3> 因为深情自然难忘,因为难忘自然断肠。不再拥有的总是最美好的。人、文字,千年余韵,巍巍青山在,悠悠寂寞魂,哪一个青春里不是满载的幽怨,哪一首诗词里不是寄情一份深不可测的思念,默默承受,暗暗等待,一生,一辈子,一个世界,一个千年!镶嵌成孤独的守望石,凝固成千年才情之人的梦!</h3><h3><br></h3> <p>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哀悼伤逝的书,纪念人心在二十年书籍时光中的一场奇遇。海莲把这一场奇遇写成书,于是乎这一切便不容易再逝去一次了。甚至自此比她自身的生命力有了更坚强抵御时间冲刷的力量——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在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可以局部地,甚富意义地击败时间。</p><p> 所以说,书籍,是人类所成功拥有最好的记忆存留形式,记忆可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身朽坏。</p><p>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然而这本被视为“读书人的掌上明珠”《查令十字街84号》最让我动容的,则是关于书写——隔着距离的书写如何承建伟大的心灵构筑工程。</p> <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能互相通信20年,虽然不曾谋面,却是一生的挚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们的关系,发乎情,止乎礼。在生活最苦闷的时候,海莲借酒浇愁,也只是说一句,“弗兰克,能够懂我的人只有你了。”在弗兰克生前的最后一封信中,角落里写下了一句“想念你”,冥冥中,这位绅士的这一丝轻轻柔柔的暧昧,为他和海莲的今生作别,杂糅着很多情感又游离于众多情感之上的感情,有温情脉脉,有温暖,更有惆怅。最浓的情感,羞于表达;最深的思念,拙于言辞。不用去区分那是爱情还是友情,没有必要,不是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正的距离不在地域的远近,而在乎人心。心灵的契合纵使相隔万水千山也能相依相偎,人世间有一种相遇,不在路上,而在心里;人世间有一种陪伴,不在身边,而在心间。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心上。所以海莲在最后一封信中如是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一切的一切情愫尽在其中,胜过千言万语。是啊,“当爱情以另一种方式展现铺设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另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相见不如怀念,那份最美好最纯真的记忆&nbsp;隔着大西洋永远定格在海莲和弗兰克的心底里…</h3><h3>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诚,纯粹。这样的情感已经鲜少在现实中存在了。遗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这位英国绅士到死也没有见到自己在脑海里描绘过千遍的“美国来的女游客”,海莲也在无尽的思念中等到将要成行时,忽一日收到他者来信,却已是死讯。深宵泪醒,斯人入梦否?汉芙终于去了,当她站在弗兰克工作的书店门口凝望时,斯人不在,物是人非了,生命因此而留下了至美的遗憾,“欲将心事付琴瑶,知音少,弦断有谁听?”</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不禁黯然神伤:汉芙小姐也许是能够去而没去?也许她不敢去呢?也许1952年的时候她敢去,1962年的时候她想去却没收拾好心情而不敢去呢?是啊,真的要去面对自己日思夜盼那人、那书店,还有那座城市,又需要多大的勇气?</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不知道在没有弗兰克的岁月里,海莲.汉芙她又上哪儿去找那些她喜欢的书呢?当她在图书馆读到合胃口的书,她会不会很伤心?她再也不能随手写封信:喂,弗兰克,快去给我找这样一本书,里边可不 能少了第七章第三节,不然我可不收!亦或在苦苦找书的日子里,她再也不能随时隔着大西洋呼喊: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吗?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迷茫着,我怅然若失,我怆然泪下……</h3><h3> 余生,愿你我都能遇到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号”,找到那个似曾相识的特别的友人。</h3> <h3>2019年12月10日</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