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在村子的中心,有一口井,这口井和电影电视里呈现的古井并不一样,别地的古井是有一个辘轳架的,井口很小,打水是需要往上摇。我村的这口井则敞亮的很,四四方方的井口,足有三四米宽,大家都叫它大口井。</h3><h3>这口井到底沿用了多少年,连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h3><h3>因为这口井的存在,村民们每天在这里挑水,闲聊,嬉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经常去的地方,它是一个村子新闻的集散地,一个今儿不去就没着没落,有点惦记的地方。</h3> <h3>那时村中还没有装自来水,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来自这口井,每天伴随着朝霞的升起,古井旁就开始热闹起来,有直接用扁担挑水的,有在独轮车上面绑一木棍,两边各挂一只桶,往家推水的,有的提溜一只桶来舀水,有的干脆什么也没带,就是在井旁站着,看着,聊着。</h3><h3>古井周围每天都有妇女在那里洗衣服,边搓洗着衣服,边和挑水的人们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围着古井寻找着他们的乐趣。从古井溢洒出的水,在井口不远处形成一个浅浅的水塘,刚刚没过小腿,孩子们光着脚,挽起裤子,在那里打着水仗,溅的满身泥水,玩的忘乎所以。</h3> <h3>到了盛夏的时候,水面还会覆盖一层绿油油的植被,当地称蛤蟆被,看的挺膈应,里面有蝌蚪小青蛙之类的东西,但孩子们不在乎这些,反而增加了他们的乐趣,一起抓小鱼小虾。这种欢乐每天都要持续到太阳落山,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家才各自收兵回家。</h3><h3> 村民院子里都会种一些蔬菜瓜果之类的,需要每天浇水 。我家距大口井二百多米,离的很近,挑水很方便。我每天一放学,就急不可耐的,连作业也顾不上写,先自告奋勇的地去挑水。说是挑水,更多的是惦记着井旁的玩伴和在那里的红火事儿。</h3> <h3>我家挑水的工具,是两只熟铁打造的黑皮铁桶,比别人家的白铁皮桶要沉好多。别说挑水,光桶加起来就有三十多斤,我年纪小,个头又低,用榆木做成的扁担往我肩上一放,一起身,两只桶刚刚离开地面。光挑着两只空桶就晃晃悠悠的,更别说挑上水了。</h3><h3> 大口井井口太大,往井边一站,挑水的人会犯晕。所以要想挑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两腿稳稳的扎在井口,用扁担的一头铁钩挂着铁桶,把铁桶放下去,铁桶会自然地飘在水面上。挑水人得让扁担带着铁桶,在水面上来回翻滚两圈后,然后猛的往下一用劲,让铁桶翻个身,桶口猛的朝下扎了下去,井水就会“咚---”的一声灌进桶里了。而这个时候也是最关键的,需要马上全身下蹲,凝神静气,用尽全身力气,往上提桶。一桶水打上来,既需要力气,也需要巧门。每年都会有好多不是把桶掉井里,就是连扁担带桶掉进去的,甚至还出现过失足掉井里的事情。</h3><h3>井旁从来不缺好心人,每天井旁都会有人帮忙。我是没什么劲的,每次去都会有人帮衬,我只要把桶放到井沿上,就会有大爷大伯上来,“来,我来吧,下次让你爹来,也不怕把孩子掉井里”。嘴里唠叨着,顺手接过我的扁担和水桶,“边儿去,小心掉下去”,顺带调侃一句。但我不会离开,会在边上看。站在井口往下看,井水泛着墨绿的光,忽悠忽悠的,散着幽冷的气息。许是井水太深的缘故吧,每次看我都会眩晕害怕,不敢老盯着井水观望,马上撤一步回来。</h3><h3>挑水需要力量也需要技巧。有的人挑水,两手抓住扁担的两头铁链,保持平衡,走起来就像一个天平,两头悠悠的颤着,不紧不慢,走着路打着颤,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有高手,挑起扁担,两手插裤兜里,肩膀准确的落在扁担的支点上,没有丝毫的费劲难受的样子,迈开大步,优哉游哉的。两桶水在均匀的上下打颤,但一滴水也不会撒出来,哼着流行歌曲,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和咋咋的赞许声。</h3> <h3>我每次从古井里打上水,先歇停一番。几百米的路程,却走的战战兢兢。挑着水,既像走钢丝的,小心翼翼,又像醉汉一样,脚底不稳,来回打晃,两水桶也会随着我的摇动而来回摇摆。每摇摆一次,都会“哗”的一声,撒一些水出去,等到家以后,只剩半桶水了。不过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用来灌溉院子里的瓜果蔬菜,总是满心欢喜的。</h3><h3>最难受的是冬天从古井打水。冬天父亲是无论如何不会让我去的,但我却爱去看人们打水。那时的冬天好像特别的冷。感觉一到寒冬腊月,井口就开始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冰,冰越积越厚,慢慢的变成一个斜坡,光溜溜的。每个挑水的村民走在冰面上都会颤颤巍巍,胆战心惊。</h3><h3>提着水桶,如同抱着婴儿一般,既怕摔着自己,又怕刚打的水摔一跤,全洒了。更可怕的是站在井口,脚底打滑,有掉下去的可能。冬天挑水真是个考验人的活儿。</h3><h3>不几天就会发现不知道是谁,会在冰面上,撒上了炉灰,铲上一铁锹黄土铺在冰上。这下不滑了,村民们又开始有胆了,站在井口边,边打着水,边高声调侃着。生活真的不易,但人们总能找见属于自己的快乐。孩子们是不敢在井口玩了,旁边的小水塘成了天然的滑冰场,每个人都会拿着自制的冰车玩耍起来,呼着白气,来回穿梭着,伴着家长的嘱咐声。</h3> <h3>寒来暑往,岁月悠悠,不知不觉中,古井陪伴着村民们在漫漫长河中悠闲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们无欲无求,打着井水,浇着园子。聊着所知道的新闻,唠着闲话。</h3><h3>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水管接到了每家每户,便再没有人去大口井挑水了。前几天,我回村里,专门去看了看大口井,眼前总是浮现出先前热闹红火的场景。</h3><h3>这井是孤寂了,但这井却承载着人们更多的念想,也见证着村民们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