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民以食为天,在新冠肺炎肆虐时期,市北医院中医科王国印主任根据常用食材的偏性,整理出适合的药膳,供大家参考。<br></h3> <h3>一、银甘四豆饮</h3><h3><br></h3><h3></h3> <h3>制作方法:
每份量:黄豆50克,绿豆5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金银花25克,生甘草25克。先用水泡1个小时,然后加水5升,煮一小时,最好趁新鲜喝,不能过夜。
适宜人群:男女老幼。
原料组成:
1.黄豆<br></h3> <h3>功效: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黄豆还能抗菌消炎,对咽炎、结膜炎、口腔炎、菌痢、肠炎有效。
现代医学认识:黄豆不含胆固醇,并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预防心脏病,黄豆中还含有一种抑胰酶的物质,它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黄豆被营养学家推荐为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理想保健品。黄豆中所含的卵磷脂是大脑细胞组成的重要部分,常吃黄豆对增加和改善大脑功能有重要的功效。<br></h3><h3><br></h3><h3>2.黑豆</h3> <h3>功效:性味甘、平、无毒。有活血、利水、祛风、清热解毒、滋养健血、补虚乌发的功能。《本草纲目》说:“黑豆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br></h3><h3><br></h3><h3>3.绿豆</h3><h3><br></h3> <h3>性寒、味甘、无毒,入心、胃经,含丰富的蛋白质,以球蛋白为主。绿豆的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磷脂酰氨酸、磷脂酸等,具有降胆固醇、降血脂、抗过敏、抗病毒、抗菌等作用。<br></h3><h3><br></h3><h3>4.赤小豆</h3><h3><br></h3> <h3>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肠经,含蛋白质、微量元素丰富,还含尼克酸,具有消肿解毒、利水除湿等作用。<br></h3><h3><br></h3><h3>5.金银花</h3> <h3>大家都知道金银花是一种中药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金银花,被誉为“降火英雄”, 也有“植物抗生素”之美称。《神农本草经》记载:“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淤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瘟病初起、疮疡疔毒、红肿热痛、便脓血”。<br></h3><h3><br></h3><h3>6.甘草</h3> <h3>功效:性平,味甘。归心经、胃经、脾经、肺经。补脾益气、止咳祛痰、缓急定痛、调和药性。属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内服:煎汤,用量2~6克,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克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h3><h3>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h3><h3>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腹中挛急作痛、缓和药物烈性、解药毒。清热应生用,补中宜炙用。实证中满腹胀者忌服。
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抗炎、抗溃疡、抗过敏反应,抗癌,抗菌,抗病毒,促进胰液分泌,对离体肠有抑制,调节免疫功能,镇咳祛痰,抗突变,解毒,抗氧化,保护耳前庭功能、利尿,保肝、防止动脉硬化,抗脑缺血,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等作用。<br></h3> <h3>以上四豆饮加金银花、生甘草,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抵御新冠肺炎的抗病能力。<br></h3><h3><br></h3><h3>二.鱼腥草饮</h3> <h3> 鱼腥草可以增强抵抗力,鱼腥草30克加水适量,大火烧开后煮两分钟关火。制作茶饮。
鱼腥草作为植物抗生素,最难得的是它的药性可以通达人体的上中下三焦。上至咽炎、肺炎,下至尿道炎、阴道炎、肾炎,外至皮肤上的炎症和疱疹,都可以通治。
鱼腥草对于各种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如风热感冒、流感、泌尿系统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等等,鱼腥草都是它们的克星。鱼腥草可以调理上呼吸道感染,能退烧,又能止咳。风热感冒和流感就属于上呼吸道感染,典型症状是发烧和嗓子疼,甚至引起肺炎和水肿。有的人还会持续咳嗽两三个星期。在风热感冒初起的时候,马上喝一些鱼腥草水消炎,就可以起到退烧的作用。这一招对于老人和小孩特别实用。因为一般的退烧药和抗生素药,对于老人和小孩来说副作用比较大。而鱼腥草是食物,性质平和,非常安全。<br></h3><h3><br></h3><h3>三.紫苏粥</h3> <h3>制作方法:紫苏叶6克,大米50克,红糖适量。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放入紫苏叶煮沸1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粥,待粥熟时,再加入紫苏叶汁和红糖,搅匀即可。</h3><h3>紫苏叶味辛,性温,有散寒解表、行气宽中、解郁化痰等功效,能扩张毛细血管、刺激汗腺分泌而发汗,其浸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紫苏叶与大米同煮,有和胃、散寒、解表作用。
适宜人群:对于体弱者、偶感风寒者有效。风热感冒或咽喉肿痛者不宜食用。<br></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