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ff8a00">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止 2014 年底,全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5 项,入选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2 项,州人民政府公布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13 项,八县(市)人民政府公布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31 项。 恩施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项)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国发[2008]19 号 二、传统音乐(民间音乐,2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Ⅱ-27 薅草锣鼓(宣恩薅草锣鼓) 宣恩县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鹤峰围鼓) 鹤峰县 三、传统舞蹈(民间舞蹈,1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 来凤县 四、传统戏剧(2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Ⅳ-77 灯戏 恩施市 Ⅳ-89 傩戏(鹤峰傩戏、恩施傩戏) 鹤峰县、恩施市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发[2008]19 号 二、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Ⅱ-98 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 巴东县 三、传统舞蹈(民间舞蹈,1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Ⅲ-52 肉连响 利川市 四、传统戏剧(1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Ⅳ-125 南剧 来凤县、咸丰县 五、曲艺(1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Ⅴ-74 恩施扬琴 恩施市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发[2011]14 号 二、传统音乐(1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Ⅱ-142 利川灯歌 利川市 五、曲艺(1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Ⅴ-106 三棒鼓 宣恩县 八、传统技艺(1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Ⅷ-211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咸丰县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国发[2011]14 号 三、传统舞蹈(1 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Ⅲ-4 龙舞(地龙灯) 来凤县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国发[2014]59 号 三、传统舞蹈(1 项) </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恩施州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性,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信息社会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出现衰退,甚至灭失。如何有效的保护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font></h3> <h3>土家族历史十分悠久,是远古巴人的后裔。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使得恩施地区建立起了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制度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纳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1而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当地地方的土皇帝。</h3><h3>土司城便是土司王和贵族进行管理领地、居住和生活之地,土司城一般是该区域的经济、</h3><h3>政治和文化中心。土司城文化是主要以土司城为依托集建筑、</h3><h3>礼仪、服饰、语言和民俗民习在内的综合型文化。 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的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h3><h3><font color="#b04fbb">余亩。恩施土司城是现今恩施地区保存最为完整土司文化遗址,现在恩施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发展成了综合型4A级旅游胜地。土司城主要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2。其历史地再现了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较为详细的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font></h3> <h3>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在内的“中国土司遗产”项目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的第48处世界遗产,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也成为湖北继武当山道教建筑、明显陵之后,拥有的第3处世界文化遗产。</h3><h3>恩施土司城之所以可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于它具有突出普遍的价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必要条件。整座城市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四周有城墙围合。城内功能设施完善,格局清晰,由一条南北向主干道、三横三纵的次干道以及数十条巷道形成的道路系统分割为数十个院落,这些院落是城内的基本结构单元。城内还设有大寺堂、营房、检阅台、御花园、万兽园、杀人台、引水渠、水井等宗教、军事、娱乐、司法、生产生活设施;城外有码头、桥梁、瞭望台等附属设施。由此可见,恩施唐崖土司城在功能上布局完整、合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既突出了土家文化的与众不同,又全面反映了过去土家族的辉煌历史,是丰富而深远的世界文化的一隅,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条件,因而可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可以从四个方面展示湖北恩施土司城所具有的突出的遗产价值。</h3><h3>其一,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土司制度沿袭唐代的羁縻制度,在元朝开始正式设置,止于清朝,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具有“地方化”和“国家化”的双重特征。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废除唐崖司,至此,恩施唐崖土司城历经18位土司,400余年岁月,见证了我国封建时期少数民族自治的一段独特历史。</h3><h3>其二,恩施土司城可以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和景观的杰出范例。唐崖土司城最多、最明显的地上文物是石构件,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牌坊。它正面刻“荆南雄镇”,背面刻“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樵耕读”“云吞雨雾”“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是明熹宗为表彰土王覃鼎率土家军队为朝廷征战立下显赫战功所赐,具有历史和建筑艺术双重特色。此外,唐崖土司城还有土司城门楼、风雨桥、廪君庙、土司校场、土家族民居、王府九进堂、土司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索桥等独特的建筑及景观。其中,王府九进堂是土司城的核心部分,是土司皇城。它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块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29.9米,总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该处建筑鳞次栉比,巍峨雄奇,屋檐四角飞扬,富丽堂皇,所有雕花门窗也全从民间征集收藏而来。无论从构思、布局构造、工艺技术,以及规模、风格、景观等,都属于全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别致、最壮丽的土家族仿古建筑。</h3><h3>其三,恩施土司城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和现行传统思想或信仰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封建时期土司城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频繁的社会动乱,对鄂西鄂西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具有普遍而广泛的历史意义。到了现在,恩施土司城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群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会在九进堂中的“摆手堂”祭祀祖先,堂中供奉着祖宗塑像和牌位,楼前空地为群体摆手舞蹈的地方。舞蹈内容多反映土家族人及其先民巴人早期的生产生活内容,如狩猎、捕鱼等,舞蹈群体参与性强。可见,恩施土司城至今还与土家族的传统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恩施土司城中的廪君庙供奉着土家族非常崇尚的祖先巴务相,巴务相曾胸怀大志,为巴人开疆拓土,建立了巴国,创下了丰功伟绩,死后羽化登仙,化为白虎。因此,白虎也成为土家族的图腾,时时处处不忘敬奉。因而,恩施土司城中的廪君庙也得土家族群众春秋饷祭,岁时隆重祭祀,祈祷先祖庇佑,四时烟火不绝,展现了土家族浓重而又深刻的崇祖意识,是土家族信仰和文化的形式表现,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h3><h3>其四,恩施土司城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了土家的文化。恩施唐崖土司城中有传统的土家族民居,它半干栏式的结构反映了传统土家族人的居住习性,且多依山傍水而建,选址讲究,既显现了建筑的优雅之美,又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另外,恩施土司城的土司城墙展现了土家族群众巧妙利用地形,使用城墙防御外敌的智慧。土司城墙蜿蜒曲折,取势修造,雄伟壮观。城墙上还修筑了烽火台,与城墙融为一体,展现了古时土家族人的军事思想。总体而言,整个土司城与自然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论是传统民居、军事防御还是土司王族的理事和娱乐场所,都展现了人与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的理念,可以作为传统人类居住的杰出范例。</h3><h3><font color="#ff8a00">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湖北恩施土司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展现了土家族群众独特的传统生活、居住习惯、民族信仰,映射了旧时土家族在政治、军事上的辉煌成就,同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把政治、军事、生活、文化、艺术、自然、娱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是凭借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湖北恩施土司城得以在世界文化遗产之林找到自己一席之地,以其独特的光芒闪耀于人们的视野,熠熠生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