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申请书

小阳苏西

<h3>文化部的各位叔叔阿姨:</h3><h3> 您们好!</h3><h3> 我是来自京信友谊中学的学生阳思睿,今天我想就“非遗”项目提一点鄙人的拙见。我想为巴东县清太坪镇的红旗渠和土家腊肉申请2个名额。具体资料如下:</h3> 红旗渠 <h3>  这条“天河”位于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至宜昌市长阳县之间。<br></h3> <h3>  这条天河 高1.33米,水流量为1立方米每秒。三条支渠长8公里,建2 座小水库,蓄水1万立方米。途径悬崖绝壁7.6公里。隧洞7个,高3米,宽1.5米,全长821米。10个通风洞,长127米。</h3><h3> 在高105米的硝洞崖打隧洞120米。卷涵洞1290米,架山洪渡槽38处。修大拱桥3座,闸阀24处。跌水槽3处,长92.5米。</h3><h3> 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家投资133.62万元,投工107.7万个,开挖土石方102万方。</h3><h3> 据巴东县志记载,此工程牺牲民工10人。此工程集灌溉、发电、饮水于一体。如今当地人民习称为“巴东红旗渠”和“毛泽东思想渠”。</h3> <h3><br></h3> <h3>  上世纪60年代,巴东县清太坪区水利设施薄弱,每遇旱情,庄稼绝收。1966年,当地政府决定在崇山峻岭中开凿一条人工灌渠,起自野三关境内水流坪湖泊,途经清太坪区的10多个村庄,止于长阳县的龙王冲,全长约30公里。渠道设计成两米宽、两米深,每千米下降一尺,绕山自流。没有钢筋水泥,以石灰细砂搅拌成浆,填充粘接石缝。<br></h3> <h3>  1967年6月12日,工程开工。此后11年间,清太坪区17个公社67个大队,近万名劳动力投入了这场引水工程的修建中。由于当时条件简陋,无工业机械设备,整个工程靠人工一锤一锤、一寸一寸地开凿。1975年10月23日,一块巨石砸中正在施工的6名民工,他们当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瞧, 当时的民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吃住。<br></h3> <h3>  1978年10月1日,灌渠竣工。从此,巴东清太坪、水布坪及长阳县部分地区,解决了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困难。在水量充沛时,水布垭南潭河电站还通过这条灌渠引水发电。<br></h3> <h3>  正如华国锋为湖南韶山灌渠题录的诗句所言: “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 。昔日在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br></h3> <h3>  与这条天河带来的实际效益相比,更可贵的是那些吃住在绝壁天河,修建绝壁天河,牺牲在绝壁天河的工人们。</h3><h3> </h3> <h3>  水流坪灌渠最艰险的工段——硝洞崖,的确是一处“山羊难歇脚,鸟雀无处落,上看帽子掉,下看心直跳”的绝壁险境,令人望而生畏!</h3> <h3>  当年令人胆颤心惊的施工现场。艰巨的施工任务,艰难的工作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再加上近乎原始的挖掘凿崖工具,说当时是困难重重,没有丝毫夸张!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的新中国农民。参加修建灌渠的全体干部和民工们,经过开工前的政治学习和思想动员,已经有了“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山河换新装”的决心,天大困难也不怕!<br></h3> <h3>  碑上的铭文竖刻,自右向左: 踏云顶天修水渠 悬崖绝壁炼红心 双社连队<br></h3> <h3>  曾看到一篇报道所运用的一张图片,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约莫是在一处石壁上,几行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死。”显然是某个农民工的杰作。</h3> <h3>  今天,这条水渠仍流淌着,像一条静脉,为周围的人户运来生活的必需......</h3><h3><br></h3> <h3>  正所谓饮水思源,化用形容毛主席的一句话:“吃水不忘挖渠人。”过往挖渠人的点滴血汗都融入在这渠水里,哺育着我们,就更应该铭记历史,带着美好的憧憬展望过往。这便是我最重要的理由。</h3> 土家腊肉 <h3>  腊肉在恩施等少数民族地方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都会做腊肉传统习俗,过去年代没有冰箱储存,但是远离集市的少数民族就把选用新鲜的猪肉分割成块它制作成腊肉保存下来,因为少数民族一年有很多传统节日,为了过节有肉吃。客人来做客又有肉招待,所以少数民族的人们就有制作腊肉来由。<br></h3> <h3>  一条竹篾串起一块五花肉,把串好的五花肉挂到室外晒,晒至20~30天或更长时间就制作成了腊肉。</h3><h3> 用松柏枝加核桃壳、花生壳、桔子皮等柴草料进行烟熏烘烤,月余后待肉变棕红时即可。</h3> <h3>  外表颜色金黄。内里红白分明,颜色鲜亮诱人食欲。</h3> <h3>  腊肉有它独特的香味。那是一种久绕余樑的烟火气息。这与它的熏制分不开。</h3> <h3>  儿时,老家。影响最深的是那间昏暗的屋子。昏黄之下,干木和火炭噼噼啪啪地笑出声。火并不旺,仿佛要熄了,只有零星的火星若隐若现,仿佛在燃料间穿梭。缕缕的灰烟漫上房顶的腊肉。奇妙的氛围弥漫在这里。</h3> <h3>  可惜那时只是急忙穿过这间房去院子里玩耍,没能仔细观察。现在是很少烧制腊肉了,无奈于杂七杂八的忙碌,也不常回去。</h3> <h3>  腊肉是土家族饭桌上最常见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现在会烧制的人越来越少了。</h3> <h3>  谢谢各位的聆听。鄙人拙见,请各位多多指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