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改革纠偏发声

蓝色海

<h3>  ——我的文章有故事之十一</h3> <h3>  2010年秋,我到教研室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记不得是在哪一次闲谈的时候,我提到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建设的经验,当时在座的人中好象还没有人知道这个才开始被媒体宣传的经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无意中提到的这个经验却被我们的主任记住了,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主任当时一点儿也没表现出来,我说的极大的兴趣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就是这次闲谈之后,主任专门找到我,要我收集关于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材料,并要求尽可能的详细一些,其用意当时我并不知道。<br></h3> <h3>  大约在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主任又找到我,以征求意见的口吻,跟我谈了他打算请示教育局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在全县中小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想法。以我对杜郎口中学经验的了解和对他们的经验所表达的思想、理念的理解,我坚定地认为,他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他们探索出来的相对成熟的一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并且,我还认为,任何改革,只要大方向不出现问题,改革肯定比不改要好。特别是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属是一种负责之举。所以,当时我就明确了我对主任的这个打算的支持态度。于是,他就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就是给县教育局写一份“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的请示报告”。</h3><h3> 这个请示报告很快就获得了批准,并决定于12月13日下午举行“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仪式”。这样一来,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中小学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改革工作,就成了自2011年秋季到2014年8月全县教育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可以说是局长亲自指挥、全县各中小学全面参与的一项重大工程。同时,这项工作还得到了省教科所、市教育局等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并获得了2014年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一等奖。尽管这场历经三年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在有些人看来,如一阵风一样的过去了,好象并没有留下什么,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改革实践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它一定是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的一项不可抹掉的成果。</h3> <h3>  这期间,我的角色很特殊。我不是局长,但局长的讲话大多都是我写的,应该说就是我的意见;我不是指挥,但因为主要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又出自我手,所以,我对整个工作的进程和节奏具有一定的影响;我不是专家,但当参谋、办讲座、编简报、进课堂、搞评估等等都是我要不断地转换角色去做的工作。如此看来,我的作用就非常大了?其实不然,在推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改革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局长、不是专家,而是校长领导下的学校业务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对课堂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他们在改革实践中的表率作用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各项要求能否在各个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因此,我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说我还有些什么作用的话,那顶多也就是对改革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偏差发出自己的声音。</h3><h3> 区域性的改革,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方法上的行政化、简单化、大一统。这样的问题,常常会把教师们引向生硬的模仿,人云亦云,忘记了教育教学的常识,也必然会让本来只能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变得肤浅、浮躁、无效。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说从一开始我就在发出我的提醒的声音。这主要是通过给领导写的讲话稿、起草的各种计划、举办的讲座、拟定的评估办法、主编的《课改简报》等方式表达出来的。主要是提醒各学校要尽量克服四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包括神奇化倾向——非理性的宣传导向;技术化倾向——非理性的学习培训;行政化倾向——非理性的推进改革;表面化倾向——非理性的问题归因。我重点强调:教师要从改变自己做起;要让自己的教学方式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要坚守教育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等等。我强调这些思想观念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校长和教师们从根本上明白: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更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观念,这必然会让过去那些隐藏和掩盖的问题暴露出来,并且这些问题也会非常顽固地阻碍着高效课堂建设的顺利推进,比如学生不主动、不会学、学不会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死板地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结果肯定会出大问题。</h3> <h3>  我的这些纠偏的声音,最终形成了一篇文章——《增强教学自主 &nbsp;消除“模式崇拜”》(刊发在《教育导报》上2013.9.28)——明确的表达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夯实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精神之基,增强教学自主,不断提高教师自主构建教学模式、形成教学风格的能力。”</h3><h3> 当然,仅仅只有这样的声音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大批真听、真信、真做的志同道合者。</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