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老屋--我的乡愁</h3><h3> 追光逐影</h3><h3> 今年春节,回到老家,也去见了老屋。从离开老屋后,我一直对它梦魂牵绕,抹不去对它的记忆。家乡的老屋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少年至成年。如今,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老屋走走,看看它今朝之面貌,回忆它曾经的岁月。而今,老屋似乎已完成了它存在的使命一样,数十间房屋已经被推倒,平整种下了蔬菜、栽上了李树。仅留下了一间破旧的房间在风雨中摇曳,也不知啥时候会完全彻底从我的视线中消失,再也见不到它远去的美丽尊容。</h3><h3> 我的家乡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宣汉县庙安乡,老屋恰在海拔最高的蒋家山下。老屋是我的祖先在明末清初从陕西省西乡县迁徙而来,历经数代人勤耕苦作,建造成的有内外石坝的三合院,有大小房间100余间。内外石坝之间用坚硬的条石修成高2米多、厚0.4米的两堵墙,中间是朝门,是进出大院的必由之路。朝门上面是木架盖,盖子有瓦。据说清朝时期,祖上出了一名武将,保家卫国有功,被清朝政府授令嘉奖,朝门上还挂有清政府授令的木匾(具体内容不详)。外石坝两侧修建有带斗的石头做成的桅杆(高4米多、直径1米左右)。朝门和桅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坏,只剩下地基和石基了。外石坝两侧各修有一个小堰塘,堰塘中间是一条两米宽的石板人行路,通向院子外面的一条宽1.5米、坡长250米百余步的石梯人行路。据说双马可并行,由此命名排马梯,因此成为当地的地名。祖先在建造这份祖业,可谓用尽心思、费尽钱财。当我记事起,已经不见朝门、桅杆和左边的一个堰塘以及一部分老房子。因为后来有人将左边堰塘填土修建了房屋,不会再是“开门见山”了。还有人拆去厢房重新修建了砖瓦房。祖先留下的那幅美丽的“富春山居图”也只是停留在前辈的传说和想象中了。</h3><h3> 以前的老屋里,可见炊烟袅袅、可闻鸡犬相鸣。老屋里居住的都是王姓祖先的后代,没有一个外姓。老屋里的人勤劳朴实。大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孩们无忧无虑、欢快成长。小时候,清早经常听到公鸡喔喔打鸣,闻到炊烟飘洒的味道。有时候还可以听到东家大声喊娃儿起床,西家吼着到上坡干活。吃早饭的时间大致相当,大人小孩喜欢端着饭碗在自家门槛上坐着吃,还有的会聚到朝门处石坎上。然后东一句西一句说着自己见到的逸闻趣事。有时候,邻里之间还相互从对方的碗里夹菜吃,尤其是吃到好吃的,碗里不够会到对方家里锅里夹上几筷子菜。到了晚上,各家各户忙着做晚饭、煮猪食、备牛草。小孩子会三五个约起到大石坝玩起藏猫猫、抓石子、斗鸡(单脚独立,另一只脚用手抱住和对方对峙)、踢毽、滚铁环等等游戏。孩子的欢呼声充满整个老屋,直到每家父母喊着回家吃饭,才恋恋不舍相约明晚又来。在繁星满天的夏夜,院坝里更闹热。家家户户早早吃过晚饭,小孩们拿出凳子和凉席在大石坝中搭床,还把白天割回来已经晾晒了的艾蒿成堆点燃驱赶蚊虫。仰躺在凉席上,望着星空,听着大人们摆谈农事。手指月亮会割耳朵那些忽悠小孩的话,就是那个时候大人们给小孩留下的谜团。夜深了,凉风习习,睡意绵绵,小孩子睡得香,即使是父母喊醒回屋里睡觉,也会懒床不起。有的嫌屋里热,会盖上薄被在院坝里睡到天亮,但第二天人会软绵绵的。大人们说这是扯了露气,其实应该是身体受凉了。</h3><h3> 老屋里最闹热莫过于有人办红白喜事。在大石坝一字排开摆两到三列桌子,看着桌上热气腾腾的、飘着香气的嘎嘎,小孩们会在绕桌子周围转悠,等待大人们喊开席。每次办席,东道主差不多前后三天好酒好菜招待。小孩们最喜欢这事,因为好几天可以不在家里做事,还吃现成的。遇到上学期间,上课都会心不在焉,期盼着早点放学。一放学都会小跑回家,奔赴餐桌。有的办喜事,晚上还请乡上来放电影,那高兴劲更别提了。吃了饭就会端上凳子守住好位置等待电影开场。小孩们最害怕的是办白事。这个时候小孩们就收敛得多,连吃饭都害怕,整个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恐怖。有时候,一个人回屋里睡觉都会战战兢兢的,要么等到父母事情做完了才回家,要么拉上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一起回家。这种氛围一般都会持续一周左右才会恢复往日的气氛。</h3><h3> 老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慢慢消逝。小孩们 一天天长大,成家立业是自然规律。老屋房间数是定数,长大的孩子成家住房发生了变数。老屋的人们随改革开放,日子变好,钱袋子鼓起来。新农村建设、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惠及,大家纷纷迁出了老屋,在老屋外的村道两旁建房即将成一条街道。那些在老屋里的长大的孩子们求学、参工、务工走出了老屋,留下来的是年老的父辈们了。我家离开老屋也是因兄弟多,成人了,父母才做出决定离开老屋在村道旁建房。搬出老屋后,家里的老房子最初堆放柴禾、劳动工具,再后来很少步入老房子。没有炊烟的房子很快会垮掉,这是老辈们的生活经验。的确如此,老屋里住的人少了,房子也失修了。今年这家老房子垮塌,明年那家老房子倒掉。整个老屋在少去的炊烟中慢慢倒塌,剩下越来越少,直至今日只有那么一间老房子还在原地守望,留下了空荡荡的大小石坝和那些残壁剩瓦。至此,老屋的故事逐渐远去,甚至被后人们淡忘。老屋里的笑声业已消失,找不到最初的模样。</h3><h3> 老屋永远在我心中,铭记在脑海。余生还是会时常去老屋转转,回忆它带给我的一切美好。</h3><h3>(想写老屋在我心中谋划很久,恰值今年特别时期静下来忆往事岁月静美,期待我们的生活于平淡中见真情,于纷繁中见真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