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讲座的前和后

蓝色海

<h3> ——我的文章有故事之十</h3> <h3>  在县教学研究室工作的六年期间,我参与过八次由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并承担了专题讲座的任务。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5月(具体日子没记住)在全县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上的那个讲座。<br></h3><h3> 我之所以对这个讲座的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在准备这个讲座的过程中,我比前几次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讲座的思考设计上,我不仅对我所要讲的这个讲座有精细而深入的思考,而且还对如何提高教师培训工作效能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让“讲什么和怎么讲更有效?”这个问题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思想。在准备讲座的环节上,我突破了原来的自以为是、闭门造车的习惯,将讲座的准备、思考过程向两头延伸,即:讲座前的征求意见和讲座后的反馈思考。</h3> <h3>  说实话,在基层学校工作期间,我对大一统、简单化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到底在多大作用有过一些质疑,但是,质疑归质疑,自己对如何改进教师培训工作也拿不出个什么好的建议。一是因为我没有思考过,二是因为有些问题表现在教师培训工作之中,而问题的原因是系统的、复杂的,比如: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问题,就需要多措并举,单从教师培训工作之中来寻找解决的办法是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的。所以,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好的问题始终存在,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对教师培训这项工作没有太大的热情。可是,当我成为教师培训的教师的时候,这已不是热情不热情的问题了,而是我的一份责任,我要尽力而为,要对每一位来参加培训的教师负责,不能让他们的时间因为我的应付差事而白白浪费掉,更何况这也应该是我对每一位参训教师最起码的尊重。</h3> <h3>  那么,仅仅是一次培训活动中的讲课教师之一的我,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这份责任,如何在提高教师培训工作效能方面有所作为呢?我以为,我能够有所作为的只能是在“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两个基本问题上多下功夫,努力让参训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有一些收获。这当然是过去我每一次在准备讲座的过程中都很用功着力思考的问题了,但是,原来我的这种用功,总是从自我认知结构出发,我所讲的内容和讲的方式大都建立在参训教师与我有相同的愿望和认知水平这个基础之上,于是,就常常出现“讲者眉飞色舞,听者昏昏欲睡”的现象。也就是说,我原来的功夫没有用到点上。而功夫没用在点上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分析和思考,我发现,是我对教师们需要培训什么和需要怎样的培训还没有基本的了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供给侧”出现了问题。所以,这一次,我接到任务后在确定讲座主题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向前延伸”解决“供给侧”问题的想法,并以“本次骨干班主任培训,你最需要培训什么?”为题对将要参训的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经过多种形式的了解,我发现,在很多教师看来,“后进生”是扰乱教师的生活,破坏教师的心情,影响教师的名声,损害教师的利益的重要因素,“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仍然是他们、特别是班主任们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于是,我决定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作为本次培训主题。</h3> <h3>  但是,这个主题比较陈旧,并且现有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选择这个主题是有风险的。如果我讲座的内容设计只是停留在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话,那么这次培训肯定是失败的。特别是,因为教育是复杂的、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工作只有普遍的规律,而没有通用的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一条教育真理在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另一种情况下是中性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则变成荒谬的”。所以,我绕开了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而立足于解决转化“后进生”的根源性问题——变“控制与改造”为“帮助与服务”——着力引导教师从改变自己做起,并确定以“在转化后进生的实践中超越自我”为题组织培训材料。主要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转化后进生:一个困难而又不能回避的工作领域。第二、转化后进生:一个培养而又成就教师的重要途径。第三、转化后进生:一个鲜活而又充满幸福的工作主题。</h3> <h3>  这次培训之后,我还利用QQ和部分教师进行了交流,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真实而具体的体会和感受,并在这些体会和感受的基础上,我又对这个讲座内容的确定和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梳理,形成了自己的关于如何提高教师培训工作效能的基本思想和策略——基于教师的现实需要,引领教师的发展需求,在兼顾培训的“实用价值”的同时,更加重视培训的“引领价值”的提升——它为我在之后的几次讲座中获得好的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h3><h3> 并且,因此而撰写的《着眼现实需要,引领发展需求》这篇文章在《湖北教育》(2013年7月)上刊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