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录高祖金华公墓碑——解读并考证诠释其义

随缘

<p class="ql-block">  追本思源,寻根溯远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家风情怀。今年春节上祖坟祭拜,特意对何氏高祖金华公墓碑,进行了拜读、拍照。虽说从笔者记事起,记不清上了多少次坟,但还从没有认真对何氏这座保存完整且年代久远,树立于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已历经126年风霜的墓碑,进行认真考证。此次与犬子炬延趁防疫宅家时间,对手机拍摄的墓碑铭文先进行抄录,再对相关历史信息进行查阅、考证,特别将祖先生平墓志铭文言文逐字断句,并请内行协助翻译。现将有关内容分享给族辈,以便吾辈更清楚地认识先祖中的贤达,他因积善厚德、才高品端,最终获封朝廷品阶的历史和荣光。</p><p class="ql-block"> 一、先祖墓碑,规制与风格庄重大气,在清朝时地处兰坪这样偏远的边疆山区能受用如此大气的墓碑,实不多見。坟头石质碑心由主碑及两个次碑组成。主碑撰写的内容为先祖名讳、评谥、享年、朝延敕授荣誉称号,及撰写和书写碑文的当地官吏名流署名;右次碑内容为刻记先祖子嗣的名录;左次碑则记刻了先祖生平事迹、朝廷授予的荣誉和家庭生活情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对朝廷授予高祖何金华【皇清敕授八品寿员公】由来的考证。“寿员” 又称 “寿官”,据考证是自明朝开始延续至清朝,官府为地方一些德高望重的乡绅颁发的一种荣誉职称,也是明清养老制度中赐予老人冠带的头衔,朝廷核定品级,有七品、八品、九品之分。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以后出现的这种“寿官”,是逢皇帝恩诏颁下时才赐予的一个头衔,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因此对当时人来说格外珍贵。“寿官” 一般是经由地方推举的方式产生后逐级上报,最终由朝廷颁授。推想高祖何金华公,能于地处边疆偏僻之地的兰坪获封“八品寿员”衔,实属不易,是靠他本人名望乡里、德高才艺、益寿延年而获得的褒奖。</p><p class="ql-block"> 三、对先祖碑文生平介绍进行的断句和翻译:</p><p class="ql-block"> 【原文】今夫养有素而华自裕,积既厚而流自光。观若翁充闾之芝兰之盛,始叹天之报施,诚不爽也!溯公谱系,原籍太和望族,后迁丽江郡版图,曾经数代传。公自幼英慧,精通画才;中年育有四子,特达比肩,及供给诗书俱征瑰异;晚年则家政有托,公惟含哺弄孙,忘怀世虑,乃幸运际皇恩赏给寿员。公一心陶淑于礼乐,虔诚于洞科,凡动容周旋,伅以古道照人者不可枚举。至德配李氏,相夫显子、温惠且贤。自齐眉结发,偕寿而康,岂非夙绵之良缘、天生之佳偶也哉?余与公乃属姻情,聊举数端以志。勿谖云尔,序则何能!</p><p class="ql-block"> 【译文】有良好的教养,品德的光华自然丰裕;积累深厚的德行,道德影响自然深远。看到何公门庭优秀的子孙如此繁多,我们才开始感叹上天的回报真的是没有差错。追溯何公的家谱世系,原籍是大理的名门望族,后迁徙到丽江府境内,(到何公这一代)已经繁衍了几代人。何公自幼聪慧,精通绘画。中年生育了四个儿子,在同辈兄弟中十分突出;儿子们入学后表现也都很优秀。何公人到晚年,家业都托付(给后辈掌管),自己只是含饴弄孙,不受世事纷扰,竟然有幸得到皇恩赐获“八品寿官”一衔。(此后)何公专心陶醉于礼乐和音律,日常生活中完全凭借古道热肠关照他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何公高尚的德操娶到李氏这样的賢内助,侍奉夫君、培养孩子,温厚贤惠,自成婚以来两人都长寿安康,难道不是早就注定的长久好姻缘、天生一对的好夫妻吗?这里只是列举几项他生前的事迹作为纪念,仅仅实话实说而以,让我作序文,何德何能啊!</p><p class="ql-block">(文言文部分由何炬延抄录和断句,再由其挚友山西晋东书法学人薛钲翻译为现代汉语)</p><p class="ql-block"> 四、对相关参与碑文撰写书的当地官吏名流考证:</p><p class="ql-block"> 【丽江府学生员、姻眷.晚.張晫】</p><p class="ql-block"> 【例授文林郎己丑恩科鄉进士吏部拣选知县韫山、弟寇珩】</p><p class="ql-block"> 【剑川州儒增廣生员醒俗、弟、張敦伦】</p><p class="ql-block"> 【钦赐花翎游击衔補用都闲府姻兄李庆光】</p><p class="ql-block"> 以上四人为何公撰写和书写碑文,均为当地社会贤达和有姻亲关系的官吏及儒士。</p><p class="ql-block"> 五、富贵有根、积善之家有余庆</p><p class="ql-block"> 中华传统文化里渗透着浓厚的家族家风家训文化的基因。一个家族能够兴盛,经久不衰,人才辈出,需要从先辈的足迹中,追寻立世之道,为人之德,继承和发扬他们不负时代、卓尔不群的优秀品质,方能生生不息,血脉永续!</p><p class="ql-block">【注1:因碑文中并未记载金华公夫妇的生卒年月,“享寿百岁有余”的表述,是否可解读为享有百岁寿命尚不能定论】</p><p class="ql-block"> 【注2:高祖何公讳金华乃为大理落籍兰坪的一世祖何公其茂之孙,其茂之子为德字辈、生有三子德富、德相、德宇。德富支份→生何金发→生何吉殷→生何居仁→生何元清→生何国君、何国全。德相支份→生何国栋、何国泰、何国安、何国柱。国栋生→何锡臣、何锡澡→后代为何宗嶽、何宗立、何有余、何吉余、何汝余;国泰生→何锡爵、何锡农、何锡章、何锡炳→后代为何振培、何宗宝、何德培(李德根)、根培、善培、锡章过继李家,子宗良、宗蕃、宗煜;国安生→何锡矦、何锡旺、何锡八;国柱生→何锡光→后代为何宗显、何正显、何文显;德宇一支落籍川箐→生何金恩→生何世金、何世荣、何世芳】</p><p class="ql-block"> 【注3:高祖母李氏从碑文考证,为李庆光胞妹,应为李庆禄、李庆善、李庆福血亲,也应为笔者外曾祖母李锡美的姑母辈。李庆光应为李家骥高祖父。也是曾祖父辈国栋、国泰、国安、国柱亲母大舅。后经考证高祖母名为李庆晃又名李神娘。】</p><p class="ql-block"> 【注4:曾听上辈说,何氏祖籍乃南京应天府柳树湾石门坎,据此考证有关史料记载,何氏一族,应是1386年明洪武年间随20万军队屯迁云南守边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注5:据学者考证,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就在今天南京东城隅的蓝旗街一带。当年出征云南的军队和南迁移民曾在此校场,接受朱元璋检阅,因奉旨征讨和南迁,久而久之,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逐渐演变为戊边移民的共同祖籍】</p><p class="ql-block"> 【注6:家族字辈是历代修立家谱,不断续延辈份長幼之习俗,以字辈取名可寻根朔源认祖归宗,从全国何氏族谱考证,止吾辈上追六代的字辈都曾在何氏族谱出现。即:茂德金国锡宗】</p><p class="ql-block">【注7:该资料由金华公第四子国柱公之曾孙何永春,及其子何炬延整理】。</p><p class="ql-block">【注8:特别感謝山西晋东学人、书法家薛钲在文字校对和翻译上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0年二月六日 庚子正月十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