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水记

希夷

<h3> 晋水,亦曰晋溪,古水名,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吕梁山脉悬瓮山东麓。地处晋中盆地西北边缘,《山海经·北次二经》: “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 《水经注·晋水》: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又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据科学考证,晋水泉泉源面积2030平方千米,其裸露可溶岩面积391平方千米。其补给受大气降水入渗与汾河体表径流漏失。其形成由西山岩溶水向盆地运动受到边山断层东侧弱透水第四系地层阻挡而成,典型山前断裂溢流泉,非全排型泉。水温常年17.5℃,属中碳酸型石灰岩裂隙溶洞水。其最早流量观测于公元1933年,时70立方英尺(约2.4立方米每秒)。1954年~1958年期间,年平均1.94立方米每秒,最小1.72立方米每秒、最大2.18立方米每秒。20世纪50年代尚未开采岩溶水,其流量动态为天然状态。</h3><h3><br></h3><h3><br></h3> <h3>  后因晋祠附近大量凿井提取岩溶地下水致泉水流量逐年减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年平均流量1.75立方米每秒;七十年代,其年平均流量1.13立方米每秒;八十年代锐减,1983年年平均流量0.47立方米每秒,86年0.29立方米每秒,直至1994年4月30日断流,其原因泉域范围内水均衡排补失调。晋水系有难老、鱼沼、善利三泉,难老最大,号称“晋阳第一泉”。泉水流出,分海清北河、鸿雁南河、鸳鸯中河与陆堡河,古人称:“四水青畴”。海清北河因春秋时期智伯引水灌晋阳,又称“智伯渠”。进入二十一世纪,地方政府加强晋水系泉域保护,期待晋水早日恢复。</h3><h3><br></h3> <h3>  晋水长流,灌溉良田,恩赐四方;晶莹清澈,游鱼碎石;涓涓溪流,浮萍飘荡;莎草流扯,穿亭绕榭;幽洁清秀,波光粼粼;钟灵毓秀,景致如画。太白应并州好友元参军相邀,游览晋祠。路上田园村舍,青山溪渠,均为一般景色,无有引人之处所。闭目沉思:如此而已!所谓晋川胜处,岂又是观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传景之所在!一进晋祠,小道幽幽去尘俗,叶茂枝繁神韵脉,白雾青烟撑菡萏,黛色连云灝气来。诗人、元参军一行难老泉边休憩,远观郁郁葱葱立山坳,近览千年古柏根千重;碧水潭游鱼嬉戏,古塔阁亭鸣鸟栖。闭目时,汩音骨,又音鹘,涌波也,真涌也。"好山!好水!好景!果真妙不可言!此时若有美酒几杯……”参军大笑,命随行取来美酒,对杯畅饮。诗人几杯下肚,一捋长须,吟到: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歌伎萧鼓传来,移步泛舟游览,诗人诗兴大发: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泻翠娥。</h3> <h3>  水万物之源,自然之元素,生命之依托。以其无形之形态,上善之内涵,于漫漫长河之中,陪伴人类、生物进化与认知。水兴则百业兴,水竭则万事艰,以水定居,以水定城,使用呵护,彰显人类之欲望与智慧。无论“柳氏坐瓮、饮马抽鞭”,还是“三七分水”至“油锅捞钱”赌命争水,从晋祠主神三易其位到四社五村水利秩序,从水案争讼到均水理念与用水差序,无不蕴含对水之渴望、珍惜,无不蕴含对古晋阳社会秩序、文化习俗、思想观念之塑造。“晋水”流深,千百年来,晋阳人围绕着晋水所演绎之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管理方式。犹似工匠之尖刀,精雕细刻晋阳之面貌。</h3><h3><br></h3><h3> 希夷2020年2月5日于泽芝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