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碑《西岔村修桥序》

温峰著

<p>  去年初秋,在定襄县智村的古玩旧货市场上,一块刻于清咸丰九年的石碑,引起了众多文玩爱好者的兴趣。笔者闻讯后亲往探究,发现是一块崞县同川西岔村民众为倡议修桥而刻制的石碑。该碑石质温润,书体古拙,刻工隽秀,文辞优美,不失为一件集赏玩与研史为一体的收藏佳品。欣喜之余,几经讨价还价,该石碑终为笔者所得。</p><p> 这是一块用崞县同川本地特产“崞砚石”镌刻的古碑刻。长88厘米,宽32厘米,厚3.5厘米。四周饰以线条简约的万字花边,内刻楷书小字,字体刚峻峭拔,有魏碑之风。崞砚石产于崞县同川东南之凤凰山,历来以“致密硬朗、色紫若肝”而闻名三晋。制成的砚台细腻不滑,性温如玉,用之发墨快,水墨交融,浓淡相宜,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明代山西按察司佥事李濂,曾赋《崞砚铭》一首,赞其“厥文郁,厥质温;文可宪,质可珍。曰兹砚,器之纯;君子道,于此存。”</p><p> 要说这块石碑的可贵之处,还远不止石质这一方面。其碑文所蕴含的文学性与史料性,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碑首所谓“修桥序”,说明这是一篇为修建桥梁而撰写的序文。该序文开篇便写道:“在昔先人世系军籍,安居同川上庄村,迄今白龙岗犹有老坟。尚书碑志:自德旺公徙居此邑。”寥寥几句,便点出了村人的户籍与始迁地:祖先为军人,退职后安居同川上庄村,始迁祖名德旺。紧接着文章以散文的手法,写出了村庄的地理环境和名称来历:“是邑也,前朝文峰,后靠玉枕,青龙绕左,白虎护右,真可爰居爰处矣。当其始迁之际,旷野荒芜,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继而开辟土地,百谷用成,家用盈宁。彼时居民俗尚武备,村名初称‘富家平’。后因近村东、西岔路,此地形向西,将村名易称‘西岔’。”</p><p> 读到此处,修桥村庄的名字赫然显现了出来:西岔村!一个位于同川西北大山深处的小村庄。这里山高、石多、沟深,交通不便,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么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古代竟有一个令人心动的名字:富家平!这或许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吧!世态炎凉,冷暖自知。不妨看看当地居民是怎样描述他们所居环境的:“往来行走号‘石门沟’,崇山峻岭,清泉长流,如仙居山中,似房列水口,虽云深壑,真胜境也。但道路崎岖,跋涉维艰,且时至冬日,涧水成冰,潋水洋洋,更难举步。”</p><p> 从上述一段文字可以看出,村民们对深居山中并不厌弃,反而乐在其中。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山外的“同川上庄村”,只因看中此地绝好的风水和大量尚未开垦的土地,才迁居了进来。只是山中仙居虽可自得其乐,但每年冬春季节与外界交往,就真成问题了。西岔村进出山内外,须经过一条石门沟。这条沟是同河的源头,沟里常年流着一条小溪,溪水不大,每年三月到十月尚好行走。一旦冬季来临,溪水结冰后,山路湿滑,就会给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更有新涌出的泉水不断漫浸路面,使本来就崎岖的山路愈发举步维艰。于是,修建一座能够渡人的小桥势在必行。</p><p> 咸丰九年的某一日,西岔村村民任斗星、任九龄、任治五、任继宗、任继远等共同协商,并发起修桥倡议。初步议定筹款方式为募捐,如资金仍然不足,倡议人愿共同摊补。倡议书发出后,很快得到全村人的热烈响应。于是村民们“同立定规,比户轮流经理其事,按粮傭工,每年九月成梁,三月拆桥。桥板或损,按粮公补。铺桥茭杆,按粮公置。凡桥所费,皆从粮起。而今而后,同中各宜谨凛,统以斯为重,务不可推诿辞责,亦不可有初鲜终。”</p><p> 由于待建的是一座秋建春拆的季节性桥梁,所以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做保障。西岔村民众同立的这份定规,也对每年建桥经理人的轮换、拆建桥梁的时间、人力物资的筹集等事项做了明文规定,并言辞恳切地忠告村人日后应以维护桥梁为重,切不可有头无尾,将桥逐渐废弃。</p><p> 倡建的这座石门沟桥为西岔村的公共财物,并无专属户主。而且其建筑材料也是些木板和茭杆之类易于搬动的东西,因此难免会被一些不法之徒盗窃。村人们在立定规时显然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文中添加了几句告诫:“倘遇无耻之徒爱小便宜,将板窃昧,一经获犯,每板赔钱什佰。如有恃强不服者,值年经理人协同乡地禀官究治,盘用按粮公起。同中留心检点,毋使桥板失少,千万勉旃。”</p><p> 本文前面就说到,这块石碑的可贵之处,在于碑文的文学性与史料性。文章以西岔村居民的古代户籍入手,依次叙述了居民(任氏)的迁徙、村名的来历、居住的环境、修桥的定规等方面内容,可谓言简意赅。结尾时作者似乎言犹未尽,加补了一段评论,讲得有理有据,确为序文增色不少:“或谓既有桥之名,必有如虹之质。崞之北有来宣桥,崞之南有普济桥,以及永安桥、平定桥,如此方可谓之桥。至于‘三五板之桥,有无何足轻重’,此乃不通之论也!盖桥不在形质兼用为美。如辛章桥只能渡人,民安桥不能渡畜,二桥虽大,不免偏废。此石门沟桥,人物两便,比之东门桥、白彪桥乃系车桥,原未之逮;较之上封桥、王就桥大小虽异而兼用则一。凡我村人勿以桥小而有怠,惟是累年勤修而已矣!”</p><p> 这篇《西岔村修桥序》的撰写者为本村饮宾任同源。饮宾,即古代参加乡饮酒礼的宾介,多由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任同源虽是一位没有功名的乡饮宾,但其笔力很见功底。他撰写的这篇序文先叙后议,将西岔村的自然环境与修建桥梁紧密关联起来,尤其对崞县几座桥梁形质的精辟论述,最具说服力。文章史料丰富,文笔多姿,论点深刻,分析透辟。通过对这篇古碑文的解读,使我们对西岔村的历史风貌有了一些粗略的了解。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对那些散落的文字心存敬重,历史完全可以恢复它原有的风景。</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