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比年大说法之由来

娄庆文

立春和头春现象的粗浅探索 <h3>立春乃一年24个节气之首。以大寒节气结尾,首尾相连,无尽无休的循环往复。每个节气15天,每5天为一个候,全年72个候。24个节气或72个候为360天。可是人们所说的阴历年是355或356天(阳历年为365或366天),这是由天文决定的,那么24个节气的时间与阴历年和阳历年达到平衡,就用阴历年闰月的形式来调节。闰月之年阳历2月份为29天,阴历全年为384天。</h3><h3> ——题记</h3> <h3></h3><h3></h3><h3>头春现象 立春大家是否都因一些流言或多或少的听说过农历无立春的年份是“寡妇年”不能嫁娶之类的传说呢?然后每次到了农历没有立春的年份,电视台报纸上面也会出来“辟谣”说无关吉凶之类的。电视台和报纸上说无关吉凶是对的。<br></h3><h3></h3><h3></h3> <h3>首先明确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节气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用来标度太阳视运动的,就是一个回归年。农历中称作:岁实。立春总在公历2月4号左右。因为公历属于阳历之一。但是因为公历是平均太阳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节气日对应,前后有时会波动一两日的。</h3> <h3>立春节气是按照农历的定气法则计算的,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计算,立春交节时刻时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所以农历节气是完全吻合天象的(天体运行位置)。农历二十四节气过完一次,就是一个回归年了。<br></h3> <h3>但是农历是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月要符合朔望月(月相圆缺一次)平均历年也要符合回归年。所以农历使用朔望月定历月,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左右,为了让历月吻合月相。这是农历中的朔望月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表示四季寒暑,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br></h3> <h3>农历使用必要时设置闰月的方式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使农历的日期也可以和四季挂钩,有闰月的年份是农历的闰年,有十三个农历月。三百八十四天左右。请注意看这两个数字,农历平年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农历闰年有三百八十四天左右。但是一个岁实是365.24219日。那么一个农历平年勉强能容下二十四个节气,有时一个平年只有二十三个节气。农历闰年三百八十多天的时间,比一个岁实多了大约二十天,所以能容下的节气数量肯定大于二十四个。按照农历计算的法则冬至日必须在十一月,从甲年冬至所在月(含)到乙年冬至所在月(不含)看有多少个农历月,如果有十二个农历月则是平年不置闰,如果有十三个农历月则是闰年,需要设置闰月,安排在没有中气之月。<br></h3> <h3>公历是一种平均太阳历,只有回归年,不管朔望月;回历是一种阴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完全无关;农历是阴阳合历。计算回归年是用的从冬至到冬至,是一个绝对准确天文算法计算的回归年。计算朔望月是用的从一个日月合朔之日到另外一个日月合朔之日,朔日是日月黄经差为0度的日子。这是一个绝对准确的天文计算的朔望月。农历闰月就是用来协调这两者关系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用来表示一年四季,指示寒暑,标度太阳视运动。<br></h3> <h3>立春节气一到,就是孟春开始了,所以年年有春天。农历同时符合朔望月和回归年,是一部科学的阴阳合历。农历一年中有一个立春,双立春,或者没有立春都是正常的历法现象,这是完全和凶吉无关的。<br></h3> <h3>旧时人们认为“无立春之年是寡妇年”,不宜嫁娶。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说法。<br></h3> <h3></h3><h3></h3><h3>这是因为2017年2月3日立春的确非常罕见,上一次发生在1897年,距今120年,而再下一次则发生在2021年。 1900年-2000年这一百年统计显示,立春只有2月4日和2月5日这两天,没有2月3日,而本世纪100年的统计显示,立春只有2月3日和2月4日这两天,没有2月5日。 “按照天文年历显示,4日立春最常见。3日或5日立春比较罕见。<br></h3><h3></h3><h3></h3> <h3>综上所述,不管年的时间怎样变化,24节气、72候的时间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天数不会增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年随着春的更替而规律的变化着年的时间天数,多数年度在立春的后边过年,偶尔抢在春的前面过年,一般来说,新的一年就得闰月。从以闰月来调节24节气的时间角度来看,可称之为春比年大。然而,人们习惯了过年,除旧增岁,不习惯说过“春”,而是把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日。不管年大还是春大,现实的看法就是:过年是辞旧迎新,增长了一岁;立春是新的一年新的起点,生活和工作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标新立异,不负韶华,更加重视的是怎样养生,怎样健康,怎样快乐!</h3><h3> ——后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