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全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形势下,居家闭门不出远离疫情,虽不能亲赴一线,但做好自己和家人的防护,不给国家添乱,也是一种贡献。在这躲避疫情难得的闲暇时光,沉淀心情,沉思过往,拿起一本常伴身边而久未读的书,或潜心品读,或掩卷沉思,或抒发有感,让自己的心灵在与书中人和事充分共鸣中,实现自我身心的安顿。以下就将安徽省著名画家黄少华老师所赠,她与王祥老师合著的《渐江画品研究》一书经过六天的通读,每天一记,汇集成文,用这不长的文字来了解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大师的一生和他孤洁的人品和画品。也让那些我曾经和现在最看重的人能读懂。</h3> <h3>
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
疫情闲读《渐江画品研究》分享一之初识渐江
渐江,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朝遗民画家,著名画派洪流“新安画派”的领袖。其师承倪(瓒)黄(公望),画风清寂空远,枯墨淡描,影响了清初以后中国画坛近四百年。近代的画坛巨匠黄宾虹极力推崇渐江,以“渐师”为尊。
《渐江画品研究》以画家的角度,强调了画家应关注自己创作的价值取向,以传统某一类型画家为学习对象,通过其作品感觉和思想的认同(即:画品的认同),确立自己所继承的传统联系。即:我创作,我研究。
而作者如黄宾虹一样,认同渐江的“画品”,更认同渐江将家国之恨转化为隐逸山林,以天地为师,在貌写山水中,实寄托自身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独辟蹊径的画技和画风,以及超脱时代的精神传承。正如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六十三个词》一文中的一句话:“美,对于一个不再抱有希望的人来说,可能是最终的凯旋。”
2020年1月30日(大年初六)
疫情闲读《渐江画品研究》分享二之画品滥觞
“画品”的本意,是古人评价绘画作品之优劣,画品就是品画。自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肇始,就开始总结绘画作品品评的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同时也指出绘画有劝善戒恶的功能,以及“艺无古今”的更深层次认识,形成了绘画品评的最初标准和内涵。后代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至唐宋,又提出了: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的分级评判标准,并更加突出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较为宏阔的阐释了中国画的美学意境。
两宋时期,由于宫廷的大力支持,以工巧形似为重的专业画师技法已经走向了巅峰,逐渐缺乏了源头活水的生命力和活力。这一时期,以士大夫为代表的所谓“隶家”(或称“戾家”)即“外行”的加入,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且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其新内涵主要包括:1、强调画品与人品相关,即将天质超凡入圣的精神境界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2、强调读书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认为绘画是文人修养最高境界的表达;3、强调诗境与画境互通,即:诗中能蕴含画面的空间感,而画中能体现诗意的深远,认为画为实,诗为虚,虚实相生,才能论画;4、强调以书法入绘画。以士大夫擅长的书法用笔技巧和笔墨情趣,与绘画技法逐渐整合起来,形成了当时新的中国画审美价值体系。以上新的画品内涵一直影响至元、明、清,直至近代中国画坛。上述画品标准和内涵体系,也逐渐成为品评渐江画品的艺术坐标。
试看而今中国画坛,“大师”辈出,不少也借助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标准而自我标榜,甚至自以为有所创新和发展,以“笔墨当随时代”而自慰。然而,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应首重精神的传承,没有真正领悟这种“精神”的内涵实质,不管如何标榜,皆显浅薄。我们以下通过对渐江人品和画品的解析,来共同领悟这种精神的传承吧。
</h3><h3><br></h3> <h3>2020年1月31日(大年初七)
疫情闲读《渐江画品研究》分享三之渐江之人品
人品的纯粹和正义才能使文化的传承开启时代的进步,具有道义的品质和美学的价值。
明神宗时期,政治日益腐化,宦官擅权,倒行逆施,加之异常旱灾,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精神的东林书院诸位名士,遭人构陷为“东林”结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就是渐江出生的时代背景,也注定他今后的命运要和国家危亡紧紧联系在一起。
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徽州歙县桃花坞人。出家后名弘仁,别号渐江。他出身的江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其祖上名人辈出,如:“二十四孝”中东汉的江革;南朝梁的辞赋大家江淹;宋代爱国忠臣江万里、江万顷等,皆是忠孝节义之士、传统伦理道德的楷模和文采昭彰的名家。这为渐江未来人品和人格的塑造,打下了深厚的家族传承基础。
首先,渐江重孝。他幼时家贫,从小丧父,后来考取秀才后,受人雇佣,以抄写书稿,供养母亲,生活艰辛,勉强糊口。甚至有一次,因出门30里之外买米,没能赶到家给母亲做饭而痛不欲生,急的要跳江赴死。
其次,渐江忠君爱国。渐江协同老师张无涯进入福建抗清,后失败没了出路,就将悲愤埋于心底,皈依了佛门。
最后,渐江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晚年,渐江释然了家国之恨,心事已超脱于人世间之外,醉心于师法大自然造化的艺术创作之中,完成了一个出世艺术家人格特征的自我约定。
然而,对人世间失去希望的渐江,性格不随大流,极不喜欢与世俗人周旋,逐渐形成了倾心于诗书画创作审美的个性特征,也使他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武夷山、黄山,并愈走愈深,走进了历史上隐士向往的无人之境,形成了他最后的精神凯旋!
</h3><h3><br></h3> <h3>2020年2月1日(大年初八)
疫情闲读《渐江画品研究》分享四之渐江画品(一)
碎月滩头寒月明,松风十寺杂钟声。
老僧出定无余事,闲放笔端烟雨横。
这首诗真切反映了渐江人生后期的生活状态及绘画创作的真意。
近代画坛巨匠黄宾虹手稿《画先立品》中写到:“凡欲学画,必先立其主意。”所谓立其主意,就是绘画的自我定位。而渐江人品孤洁,孤,在于远离世间;洁,在于不同流俗。渐江的画品和人品一致,自我定位也是孤洁的。
渐江的绘画师承,远追宋元,爱学倪(瓒)黄(公望)的淡远空寂;而直接师承,据相关文献记载为江宁人孙无修,出家后人称悬溪和尚。因孙无修无画作存世,无法与渐江的画作进行对照研究,但从对孙相关事迹的记载,其人潜心学道,勤勉读书。两人的关联主要还是在人格上的契合,追求隐逸和高尚气节的人品特质。
渐江,又自号学人、学者,他对绘画创作,也是抱着严谨敬畏的治学态度。他通过修行中人生境界上的不断觉醒,来滋养绘画;用绘画中的清灵空远来印证禅学的精义,在互融互通中践行了人品与画品的自我定位。
渐江,为学作画,不为名利,完全是修行为学之余的率性而为,张九如在《渐江画卷序》中说渐江“故兴会所致,虽连缣巨幅,莫不挥洒无余;倘意所不惬,裂数十纸,终不肯就。”可以看出渐江的创作成功与否完全尊重自身的兴致。而对于求画者,渐江也是随性的,如兴致相投,哪怕山野村夫豪不吝啬,而对于性情相背者,哪怕富贵高官,重金相赠,也是避而远之。
世人都说渐江好,但渐江不易接近。鉴赏渐江的画作,如果单是停留在他简淡的绘画技法上,而不在个人品性上与其产生共鸣,就很难深刻理解其画作深邃的意境。然而如今能通其意者还能有几人呢?
<br></h3> <h3>2020年2月2日(大年初九)</h3><h3>疫情闲读《渐江画品研究》分享五之“渐江的画品”(二)渐江师古人,力学唐宋元。</h3><h3>疏树寒山澹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h3><h3>迂翁(倪瓒)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渐江七绝诗)</h3><h3>一一渐江最爱倪瓒的画作,主要还是他们在人品上的契合。</h3><h3> </h3><h3>渐江的学画历程也是其人品价值取向求索知音的过程。他超越前代明朝诸家,初学北宋,后效法元四家。绘画基础集唐宋李成、范宽、郭熙、荆浩、关仝之大成,然而绘画风格却落脚于元代倪(瓒)黄(公望)的性情高洁。黄宾虹认为渐江集宋元以来南北宗山水画之大成,元代以下无人能及。</h3><h3>渐江酷爱宋元诸家,但成就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大量真迹善本去滋养,也难如愿,而渐江却具备了这种机缘。</h3><h3>明代徽州经济大发展,徽商无论从商人数和资本规模都居当时全国各商人集团首位,特别是徽州的盐商把持了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到清道光十年(1830年)二百多年,占据了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的大半份额,同时也造就了大批资产数十万、上百万的富商巨贾。</h3><h3>徽州自古有尊重文化和重视教育的传统,形成了优良的人文风气。同时徽商也从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文物字画带回家乡,鉴藏观摩蔚然成风,这其中宋元名画精品是徽商收藏的重点,甚至当时的宋元名画市场被他们的广为搜罗,以致价格高昂。这为渐江学习临摹宋元诸名家真迹精品,体悟其精髓,创造了绝好的机会和丰富的学养资源。据传,渐江早年学倪瓒绘画而不得其法,苦不得真迹原画。一次,在丰溪吴氏家中终于获得了观看倪赞精品真迹的机会,他故意托病不走,闭门三月用心品阅,恍然有得,从此绘画中便领悟到了倪瓒的超逸脱俗,同时也将自己之前的画作全部销毁。这个故事一直在渐江的家乡传为佳话。同时,渐江自己也富于收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和用具有十一件,从中可见渐江的博学和兼收并蓄的画里画外修养,我们略选几件介绍,可见其一斑。第一件宋版《汉书》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其内容“尚论黄(帝)(神)农,综涵万典(收录众多历史经典)。”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宝库;而宋版《汉书》装帧艺术也承载了宋代人的审美意象,不愧为渐江的首藏。第二件是倪云林(瓒)画卷,渐江一生最爱临摹倪瓒画作,这件画卷渐江经常带在身边朝夕观赏,其两人人品上的高度契合,让此画卷如倪瓒本人常伴其左右,以达到精神境界的交流和共鸣。第三件是淳化祖拓帖,《淳化阁帖》是北宋太宗将其宫廷秘藏历代帝王名臣及诸名家古法帖刻版一次性拓印,由于其最大程度忠于原帖,制作精细逼真,精神具足,被后世尊为“法帖之冠”,而渐江收藏的就是最初拓印的祖帖。后世黄宾虹评价渐江:“笔墨之妙、画法精理,幽伪变化,全含蕴于书法之中。”这不但印证了渐江继承了宋元以来士大夫以书法入画的审美内涵体系,同时也可看出他收藏的这件淳化祖拓帖对其书法造诣及书画互融的影响之深。</h3><h3>通过渐江的学画经历,我们能了解到一位艺术大师的产生,需要一方水土的滋养,更需要优良丰厚人文传统资源的涵养。徽州自明代后期以来经济、文化、科学、艺术全方位发展,逐渐形成的“徽学”,也成为我国名扬世界的传统四大显学之一,其背后的主要动因,是得益于徽商创造大量财富后用于对文化、教育和艺术的投资发展,让徽州不但拥有秀丽的山川,更拥有了博大精深、延绵不绝的优秀人文传统,造就了一大批被国家历史所记载的大师名家和时代伟人。</h3><h3> </h3> <h3>2020年2月3日(大年初十)</h3><h3>疫情闲读《渐江画品研究》分享七之“渐江画品”(三)渐江的写生和创作(完结篇)</h3><h3>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言独杖藜。</h3><h3>梦想富春居士好,更无一段入藩篱。</h3><h3>渐江的一生中有两个基本的生命主题,一是忠孝,奉养母亲和抗清,另一个就是诗画意境的开启。而对于第二个主题,渐江自幼开始,至壮年到老年一直都在坚持,几乎无一日不在画中和学中,即使在福建武夷山抗清的艰难岁月,山水胜境也一直抚慰着渐江的心灵创伤。明代著名画家、书画理论家董其昌曾揭示出“以天地为师”的观点,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到:“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以山川为师。故有不读书万卷,不行千里路,不可为画之语。”渐江就是这一观点的伟大实践者,他抛开了世俗的愤懑,回到了熟悉的新安山水中,“万壑千岩独杖藜”,开始了对黄山的探秘搜奇。他梦想着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境,并期望能突破古人的藩篱,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h3><h3>渐江一生与两座山有缘,其一是武夷山,渐江于顺治乙酉(1645年)入武夷山抗清,至辛卯(1651年)返回家乡,前后六年时间,这里的山水已经让他了然于胸,成为当时情感的寄托。其二就是家乡的黄山,也是其生于斯,而最终身心回归于斯的地方。渐江一生无数次上黄山,特别是中晚年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几乎年年进山,并且专选人迹罕至,风景奇幻之地,哪怕充满艰难险阻,无人陪同,他也坚持独自倚杖而行,行遍了黄山的山山水水。</h3><h3>渐江认为天地自然是可以效法的真正画稿,就像书法中能从自然的现象中领悟的关键笔法折钗脚(股)、屋漏痕一样,在真山水中能得到本真的画法。</h3><h3>“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倦归则键关画被,敬枕苦吟,或数日不出。”这就是渐江写生的状态,也是他观察、提炼、想象画境 ,再以文字推敲、沉吟出诗句的魔怔般的创作过程,他可以长时间闭门不出,沉溺在自己的孤独营造的艺术氛围里。渐江这种“师法天地”的过程,是在寻求内在精神在与山水精神的契合,来体悟天地的大道,即:“因山悟画,因画谈禅。”在这与黄山因缘际会的十余年中,渐江也“因山悟画”,成就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渐江于公元1664年去世,葬于歙县披云峰下五明寺旁,享年54岁。</h3><h3>纵观渐江大师一生,一直实现着人品和画品的契合,寻求着超脱世俗之外与天地大自然本真境界的感悟,他崇尚宋元的画风,却通过貌写家乡山水而开宗立派,实现了自身精神与艺术世界的凯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