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遇扎尕那 ~2019.10.3~10.5国庆节扎尕那徒步之旅

蒙古王爷

<p>  第一次听到扎尕那的名字,就被一些驴友绘声绘色的描述所吸引,不经意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某些不安分的因素,于是默默的将其纳入我的行程单中……</p><p> 脑补了一下相关史料,一个名叫“约瑟夫·洛克”的歪果仁逐渐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如果你不是一名驴友,你也许不知道扎尕那,但你一定知道香格里拉,你一定知道丽江古城。1922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正是因为洛克的中国之行,使香格里拉、丽江古城、扎尕那等一举轰动了欧洲、震惊了世界,可以说是洛克亲自发现并一手捧红了它们。直至今日,驴友们还是把洛克当年走过的路线称为“洛克”线……</p><p> 约瑟夫·洛克(1884年-1962年),美籍奥地利人,探险家、摄影家、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纳西文化研究家。他出生于维也纳,1919年成为夏威夷学院植物学教授。从1922年起曾六次到中国,深入到滇、川、康一带民族地区活动。1924-1932年到川、甘、滇以及青海等地区,回国时,携走八万件植物标本以及文物文献。</p><p> 自1929年起,以较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纳西族东巴仪式、经文、历史、语言、文化和文献资料。1943年第四次离华时,带走全部文物文献。1945年哈佛大学以重金买下其东巴经书。1949年第六次离华后,为出版其巨著《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卖给意大利罗马东方学研究所二千多卷东巴经书。后联邦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指令西柏林国立图书馆以高价悉数购入,并聘洛克编纂目录五卷。</p><p> 20世纪50年代,他在夏威夷病重住院期间,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会重返丽江完成我的工作~~我宁愿死在那风景优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独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唤。</p><p> 然而,他再也没能踏上中国这块土地,1962年病逝于檀香山……</p> <p>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约瑟夫·洛克曾经深入迭部扎尕那深山,而且一待就是两年,并与威震甘、青两省的藏族土司杨积庆结拜,并且受到崇高礼遇。他曾经对扎尕那🈶过这样的赞誉:</p><p> 1.“迭部的景色是如此令人惊叹,如果不把这绝美的地方拍摄下来,我会感到是一种罪恶。”</p><p> 2.“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p><p> 2009年10月11日,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扎尕那入选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第四位。“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位于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属于秦岭迭山山脉。</p><p>&nbsp;&nbsp; 扎尕那村由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带巴村4个藏族村落和一个藏传佛教寺庙拉桑寺组成,其中东哇村靠近寺庙,是扎尕那最大的村子。</p><p> 业日村🈶一个叫做“阿班”的藏家乐,就是我们这次下榻的地方……</p> <p>  我们将要穿越的这条线路不是通常的观光旅游线路,而是当地藏族牧民几百年来的冬夏转场的游牧线路,也是当年洛克深深迷恋的地方之一。</p><p> 每一处风景都有相传百年的传说和故事,休息的时候藏民向导会娓娓道来……</p> <p>  2019.10.3日清晨,下了一夜的小雨终于停了,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利好消息。我们洗漱完毕,在藏民家里用过早餐,把开水加满,告别店家出发了。</p><p> 由于对自己的体能缺乏自信,我选择轻装徒步,帐篷⛺之类的露营物资放在大包里雇佣牦牛驮,随身小包🎒装一些应急药品、备用的羽绒衣裤、雨衣、头灯、路餐、饮用水,这样可以轻松很多……</p><p> 与驮队交接了驮包以后,我们十人小分队在扎尕那山门前合影留念,左起顽主(扬州)、力拔山(扬州)、惠妃(包头)、我(包头)、余香(包头)、睿禾智(扬州)、陈后军(扬州)、莲红(包头)、善缘(包头),凡(包头)在拍照。</p><p> 为期三天的徒步穿越开始了,这里起始海拔2950米……</p> <p>  今天的行程是从扎尕那村经容闹沟~桑谷石门~涅甘达瓦神峰~扎尕那石林~1号垭口(4015米)~2号垭口(3980米)~3号垭口(3965米)~4号垭口(4033米)~久保沟~冬才营地(3600米)……</p> <p>  刚刚启程路过一个小桥,先留影一张吧,后边基本就没有我的照片了,真的跟不上他们的节奏……🚶🏽‍♂️🚶🏽‍♂️</p> <p>  藏人坚信每一座山都有神。扎尕那的神就是涅甘达瓦,眼前这座山峰就是涅甘达瓦神峰……</p><p> “迭部”在藏语里是指“山神摁出来的地方”,很久很久以前山神涅甘达瓦路过这里,见群峰层叠,阻碍道路,就用手指摁了一下,瞬间山崩石裂,让出一片开阔的地方。</p><p> 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p> <p>  扎尕那的旅游开发已经初具规模了,即便是山神“涅甘达瓦”都不曾想到,容闹沟现在已经是水泥硬化路面了,但愿还能保留下它特有的那种原生态。</p><p> 我们经容闹沟到达了桑谷石门……</p> <p>  水泥硬化路面已经走到尽头了,这里是牦牛队和马队的聚集地,还想深度体验的游客需要和马夫探讨一下价格,因为前面将是一段比较艰难的爬升……</p> <p> 我们也将开启这段艰难的爬升,只为不负“驴友”的称号……😂</p> <p>  这里树木丰茂,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所以暂时还没有高反缺氧的感觉……</p> <p>  这一瞬间的驻足,只为这一派云雾弥漫的神仙所在……</p> <p>莲红、惠妃、善缘三巨头在一起……</p><p><br></p> <p>  休息一下疲乏的身体,欣赏一下这云蒸霞蔚的升腾……</p> <p>  扬州小帅哥睿和智在涅甘达瓦神峰下,张开双臂,理气吐纳,他正试图通过意念与山神做一次灵魂的交流……😁</p> <p>  陕甘花楸枝叶秀丽,秋季结果。是一种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p> <p>  大杜鹃,又称山石榴、映山红,🈶镇咳、平喘祛痰、抗炎、降压利尿等作用。</p><p> 扎尕那是典型的植物多样性地区,曾经🈶一种紫斑牡丹种子被洛克寄回了哈佛,而这种珍贵的牡丹现在甘南已极为少见,却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瑞士等地相继开花,被西方称作“洛克牡丹”。</p> <p>  在这个叫做“玛尔松多”的地方,我被第一支牦牛驮队赶超了……</p><p><br></p><p><br></p> <p>  想不到户外还可以这样玩,🈶一种瞬间被虐的感觉袭来。</p><p> 估计他们只是来景区游玩的游客,因为扎尕那已经不是网上所说的那个极少🈶人知道的藏族小村落了。</p><p> 第五季《爸爸去哪儿》第一期的外景地就是扎尕那。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加之甘南州各级政府的不断投入,各地游客蜂拥而至,现在已经开始收取门票了。</p><p> 不过,走徒步穿越线路的,依然还是少数驴友亘古不变的追求。</p><p> 景区以后的行程,就再没有见到过他们这样浪漫的身影了……</p> <p>  这里就是在我们右手边的扎尕那石林了……</p><p><br></p><p><br></p><p><br></p> <p>  现在已经不是景区范围了,进入包那西牧场的地界了……</p> <p>  一段小视频可以反映出包那西牧场起始位置的风景,这里已经接近一号垭口了……</p> <p>  为了维持冬季放牧的需要,牧民往往会在夏季水草丰美之时,预留一片茂盛的牧场作为牲畜越冬的储备,这样牧民放牧就会冬、夏转场……</p> <p>  在下面的时候以为这里就是垭口了,上来以后才知道垭口还有很远的路要走……</p> <p>  这里就要到达今天第一个大的垭口了,扬州的陈后军和包头的莲红体力很好,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p><p> 老陈虽然是重装,却依然精神抖擞,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一个与美女合影的机会……😁</p> <p>  现在终于突破一号垭口了,这里海拔是4015米,距离起点已经爬升接近1100米了……</p> <p>左手边的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山峰……</p> <p>  一路下坡,似乎轻松了许多,抓紧时间赶路吧,把落下的路程赶紧往回赶……</p> <p>右手边的一处风景……</p> <p>  这是左手边的风景……</p><p> 接下来就要冲击第二个垭口(3980米)、第三个垭口(3965米),也顾不上欣赏风景了,咬牙坚持是唯一的选择。</p><p> 接连两个垭口的持续爬升,确实消耗体力,这让我倍感疲惫……</p> <p>  简短的休息了一会,开始向第四个垭口(4033米)发起冲击,这也是今天最后一个垭口了。</p><p> 17:04分我突破四号垭口,四号垭口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5米以外基本就见不到人了。这时候对讲机里收到了“凡”的提示,下了垭口走右边的路……</p><p> 这张图片就是垭口标志。气温很低,提前加了点衣服,大步流星向前赶路……</p> <p>  惠妃已经提前赶到这个叫做曹日卡的高山湖了,她们在此一顿狂拍……</p><p> 我也在此追赶上余香和凡……</p> <p>  下了一个大坡就到了久保沟,继续赶路吧,距离今天的营地已经不远了……</p> <p>  我终于在17:52分到达今天的营地,冬才营地海拔3600米。抓紧时间先把帐篷⛺搭好……</p><p> 全天累计上升约1900米以上,徒步距离17公里。</p> <p>  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犒劳一下疲惫的身心。西红柿炒鸡蛋是个不错的选择……</p> <p>  晚上,大家点起篝火,天南海北的驴友围坐一起,喝酒聊天,在星空下畅谈……</p><p> 橙色帐篷⛺前的这位就是藏族向导旺秀,他世代生活在这个藏族村落里,从小就在这里放牧,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随着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深入开发,旺秀一家包括父、母、兄弟,合计六人都投身到旅游业里来了。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是当地一支比较专业的户外向导团队了。</p><p> 旺秀左边的就是凡了,在每次的户外活动中,我们总是乐见他与当地民族向导激情喝酒、傾情对歌的场景……</p><p> 时间不早了,明天还要赶路,有些驴友已经进入梦乡了……</p> <p>  2019.10.4日清晨,我早早起来洗漱,吃过早餐,收好装备,打好背包🎒,与驮队交接了驮包。</p><p> 由于强度太大,心理层面已经接近沦陷,我到处打听有没有马🉑骑,得到的反馈信息是我还得艰难跋涉……</p><p> 继续上路,向今天第一个垭口,也就是全程第五个垭口艰难挺进。回头🉑以看到我们艰难走过的路线,一缕青烟升起的地方就是昨晚的营地了……⛺⛺⛺</p> <p>  没到今天第一个垭口,就被牦牛超越了……</p><p><br></p> <p>  扬州的陈后军已经提前到达五号垭口,老陈体力充沛,标准的强驴一枚……👍🏿</p> <p>  10:02分我终于拿下了第二天第一个垭口(5号垭口),这里海拔3915米……</p> <p>  拍了几张照片,开始下撤。现在开始进入这段行程的精华路段……</p><p> 今天的大部分行程都是在高海拔地区上下横切,趁着下坡抓紧赶路……</p><p><br></p> <p> 从5号垭口下来,到达最低处时,一缕飞瀑从山间飞落,清澈的河水从身边缓缓流过。跨过小河,就开始向6号垭口艰难挺进……</p><p><br></p> <p>  莲红在抵达6号垭口前留影,背景还是挺震撼的……</p><p><br></p><p><br></p> <p>  走在前面的队友一边给驮队让路,一边驻足赏景……</p> <p>  凡小子这张照片不错,挺有气势,背景也不错……</p> <p>  高反也开始折磨着我,还好不太严重,头疼、恶心、烧心……</p> <p>  又一支驮队赶超上来,由于是国庆假期,来扎尕那徒步的各地驴友很多,所以🉑以见到有很多支这样的驮队与我们同行。</p><p> 这只才是我们的驮队,好像看到了我的驮包了……</p> <p>  14:08分,我终于登顶6号垭口,这里海拔3927米……</p><p> 拍了几张照片,迅速下撤……</p> <p>风景越来越美了……</p><p><br></p><p><br></p> <p>  如果不加入一段视频,不足以展现它的美。这是六号垭口下来的风景,也就是第二天的第二个垭口……</p><p> 一路走的太辛苦,也没顾上拍视频,借用一下别人拍的视频,留下一段回忆……</p> <p>  蓝天、白云、雪山和孟日塔萨草原错落有致,妆点出一片美丽的风景……</p><p> </p> <p>  只顾低头赶路,差点忽略了美景。抬头远望,7号垭口已经悄然呈现在视线范围之内了……</p> <p>  路边生长着的蓝色喇叭花,经“识花君”鉴定为龙胆……</p><p> 蓝玉簪龙胆,清热解毒。主治高热神昏,肝炎黄疸,咽喉肿痛,目赤淋浊。8-9月为采收期。</p><p> 生于海拔2500-4800m的高山坡草地、河滩、草甸灌丛及林下。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别名丛生龙胆、双色龙胆、棒坚翁波[藏名]。</p> <p>高山、峡谷🈶着巨大的落差……</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突然觉得这位骑马穿越的兄弟是明智的,好羡慕他啊,真的太艰苦了。</p><p class="ql-block"> 牵马的是向导旺秀的阿妈,吃苦耐劳是藏族妇女的优良品质,已经是四个儿子的母亲了,还不知道她有没有女儿……</p> <p>突破7号垭口,海拔3955米……</p><p><br></p><p><br></p> <p>这就是著名的迭山⛰️横雪🌨️了……</p><p><br></p> <p>气势磅礴,喷薄欲出的感觉……</p><p><br></p><p><br></p> <p>  远望扎都尕玛雪峰与高山草原相映成辉……</p> <p>  前面雾气蒸腾的就是8号垭口,每移动一步都是艰难的,还要忍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折磨……</p> <p>  8号垭口下的巨型山崖,像一头狰狞的怪兽,打量着过往的每一个人……</p> <p>  善缘也是非常🈶实力的驴友了,我们曾一起走过西太行,这是他即将突破8号垭口场景……</p> <p>  凡队登上喀拉克垭口,扯开嗓子来了一首陕北民歌《山那边》,竟然传来了山脚下其他队伍驴友的回应……🎉</p> <p>  雾气开始增大了,这是左手边的风景……</p> <p>  16:18分,我终于突破8号垭口,也就是著名的喀拉克垭口,海拔4248米,是此行最高海拔了……</p> <p>  垭口风大,温度很低,还是赶路吧,一路小下坡,左手边出现了一个雾气笼罩的高山湖泊……</p><p> 没有驻足继续前行,大雾弥漫之中又翻越了几个不太大的垭口,切山行走还在继续,右手边出现了深不见底山谷,谷中雾气弥漫,瀑布跌落谷底激溅的水声在空气中回荡……</p><p> 看不见风景的徒步,不如暂且称其为暴走。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垭口,转了多少个弯,一片鲜艳夺目的帐篷⛺浮现在眼前,本以为我们的营地到了……</p><p> 这里是措美峰下的溪谷草甸,是四天行程的营地,向这个营地马夫咨询了一下,我们三天行程的营地还有很远,继续开拔吧……</p> <p>  过了溪谷草甸,一处断崖横在眼前,根本无路可走。天渐渐黑了,山里的夜幕总是来得早些。</p><p> 鬼知道我又翻越了多少个垭口,天知道我是怎样抵达今晚的营地……😭😭😭</p><p> 此处略去10000字……🤓🤓🤓</p> <p>  夜幕垂帷,我还在艰难跋涉……</p><p> 营地上,先期到达的队友已经用过晚餐,点起了篝火。</p> <p> 来自北京大学“山鹰社”的同学们以一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了本世纪初期……</p><p><br></p> <p>  星空下,篝火🔥旁,北大这位美女同学一首英文歌曲的吉他🎸弹唱,诠释了天之骄子的深刻内涵……</p><p> 非常巧合的是活动结束我们返回兰州以后,10🈷️6日的下午在甘肃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又偶遇了这位美女和她的同学,一位很帅的眼镜👓男,他们应该是一对情侣吧……</p> <p>  年轻真好,勾起了我一段美好的回忆,因为我们也曾经青春年少……</p><p> 不知道经历多少磨难,我于晚上十点左右抵达营地,队友们已经给我准备好了开水和晚餐。篝火🔥依然炽烈,我却无暇顾及,不久进入了梦乡……</p> <p class="ql-block">  2019.10.5日一觉醒来,启明星还在东边孤独的眨着眼睛,我便已经洗漱完毕。吃过早餐,天已大亮,一层薄雾🌫️笼罩着山谷。我大口呼吸着山里的空气,昨夜的疲劳已经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 抖落帐篷⛺上的露水,抓紧晾晒一下潮湿的装备。打好背包🎒,整理好驮包,交给驮队,我们准备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是从阿奇登保(营地,也叫仙人居)~下西岔那~安子库牧场~朗旺闹~包东~一线天峡谷~扎尕叶梁~古刚龙道~三角石。</p><p class="ql-block"> 我紧跟善缘身后跨过小桥,继续前行,现在还比较轻松……</p> <p>  刚开始体力还算充沛,我走在了队伍的前边,凡和善缘负责收队……</p><p><br></p> <p>  这里应该已经到达安子库牧场,余香和莲红在此合影留念,背景确实很美……</p> <p>  这里就是奶子山⛰️营地,据说是营地对面有一座形如“奶子”的山头,而🉐此名。很遗憾,没顾上欣赏一下,也没有拍到……😂</p><p> 奶子山⛰️营地是四天行程的第三天营地,植被茂盛,天然五星级草坪,确实是一处不错的露营🏕️场所……</p> <p> 这里到达扎尕那的必经网红景点~大便石💩。这个应该不用太多介绍,非常形象生动,都看得出来吧。</p><p> 大家🉑以变换各种身位,拍出很多有趣的图片,就不重点提示了,还是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尽情发挥吧,毕竟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p><p> 美女们也可以爬上大便石💩,亲自体验一下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切身”感受……😂</p><p><br></p> <p>  一路下坡就来到了这里,漂亮的崖壁,茂盛的植被,松柏满山坡……</p> <p>  层峦叠嶂的峭壁,生长着漫山遍野的松柏,好一幅金秋华美的画卷。</p><p> 这里应该就是朗旺闹了……</p> <p>  到了向导旺秀家的牧场了,我们徒步的线路会经过向导自家的牧场,几间古朴的木屋后边是一片自家的菜园……</p> <p>  从小木屋后边开始向上爬升,沿山脊牧道徒步爬升2公里到达海拔3750米的一个高点,旺秀去追赶一支偏离路线的小分队。</p><p> 我们刚好休息一下,顺便欣赏对面的刀峰口,如果能够在清晨赶到,这里🉑是迭山日出一个不错的观测点。</p> <p class="ql-block">  在欣赏了浑然天成的刀峰之后,有些队友已经下到谷底,准备冲击眼前的一个爬升较大的垭口,我已经不能确定这是几号垭口了……🤕🤕🤕</p><p class="ql-block"> 坐下来短暂的休息了一下,远远望见一个藏族妇女拖着一个大桶在向垭口艰难的攀爬,我们上去以后才知道她爬上去是为了向我们销售那一大桶熬制好的牦牛奶🥛,真的佩服她的毅力啊。</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余香找到了一条山脊牧道,爬升难度似乎小了很多。只需攀爬到这条牧道后,顺着小路就可以轻松到达垭口。</p><p class="ql-block"> 等我赶到垭口的时候,发现自己没带现金,山里也没有手机信号,牦牛奶🥛我估计是喝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她的生意确实火爆,看来她千辛万苦拎着大桶牛奶爬上垭口还是很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 继续赶路,又经过一个高山牧场,余香在此留影一张,背景依旧是刀峰口……</p> <p>  安子库牧场的核心地带,走的快的驴友在这里稍作停留,与这家私人牧场做一个近距离的亲密接触……</p> <p>  这是扬州驴友顽主,没有大幅度的爬升,他的脚步也变得轻盈了许多……</p> <p>  回头拍了一张刚刚突破的垭口,依稀可见还在那里兜售牦牛奶🥛的阿加拉,阿加啦是对藏族妇女的称谓……</p> <p>  扬州驴友力拔山,体力不错,始终走在第一梯队……</p> <p>  这是旺秀的小弟弟扎西,兄弟四人里面最小的一个,十六岁的高中生。</p><p> 在和他的交谈中了解到,我们徒步的这条70多公里线路,如果是他独自出行的话,带上手电天不亮出发,晚上十点左右就可以到达……</p><p> 基于藏人对高海拔的天然适应,加上年轻的体魄,以及对山路烂熟于心的这份自信,我觉得他完全可以做到……</p><p><br></p> <p>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驴友们所说的“奶子”山,还是需要求证一下,也许是角度问题,使它没有那么神似了……😂</p> <p>  顺着一条牧道一路下坡,很快就到了另一个牧民家的牧场,当然这应该还是安子库牧场的范围……</p> <p>  牧民家的藏族小弟占有地利优势,他不必攀爬垭口,只需在此守株待兔,就🉑以向这群饥渴的“驴子”兜售他准备多时的牦牛奶了,也许称作“守路待驴”更为贴切些。</p><p> 余香又一次成功的闯入镜头……</p> <p>  我终于品尝到了这碗热乎乎的牦牛奶,味道其实与普通牛奶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它刚好出现在我们的行程之中……</p><p> 善缘也不想错过这10元一次的蛋白补充机会,只不过他选择的是站姿,而我选择的是坐姿。</p> <p>  经过这里的时候,别的队伍的几个驴友在驻足议论面前的风景,似乎🈶什么典故,我拍了照片就匆匆赶路了。</p><p> 回来以后,研究照片的时候才发现,阳光的作用下,前面的山体投射到后面的山崖上的居然是一支小鹿,亦或是小马的形象……🐎</p><p><br></p> <p>  蓝天白云之下,一条小溪潺潺流过,留下一幅唯美的画卷……</p> <p>  简陋的牧屋,碧绿的菜畦,潺潺的流水,真是一片神仙所在……</p><p> 若非过度贪恋红尘,来此做一个“田舍翁”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p> <p>  徒经这处别有洞天的神仙所在,又跨过了一条小溪我们稍作停留,眼前呈现出一片开阔地……</p><p> 回头望去,一缕白云懒散的架在天边,充满想象力的驴友兴奋的喊叫起来,“天上飞来一只鸡腿🍗”,我循声看去,倒有几分相似。</p><p> “鸡腿🍗”的出现,使大家都有点饥肠辘辘了……</p> <p>  继续前行就到了一线天了,其实就是一个不是特别险要的峡谷。</p><p> 好容易找到一张我本人的照片,这是我在扎尕那行程不多的相片之一了……</p> <p>进入峡谷,前面这个是善缘……</p> <p>  再往前走🈶一个不太大的爬升,正准备休息一下,驮队又不声不响的赶上来了……</p> <p>  峡谷不是很深,一会儿就走出来了,回头望去也算奇峰突兀……</p> <p class="ql-block">  马上要爬升了,先休息一下,虽然没有鸡腿🍗,也得先把肚子填饱。</p><p class="ql-block"> 让我不解的是莲红和惠妃似乎没有一点疲劳的感觉,真是女中豪杰,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佩服……👍🏿</p> <p>  余香和惠妃的合影,背景那一抹飘洒的“红雾”是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段不太艰苦的爬升之后,一个更大的垭口呈现在面前,右手边🈶一块巨石(不知道这块巨石是否就是观音石),巨石下横七竖八的躺着几个马夫。</p><p class="ql-block"> “凡”队此时也有些筋疲力竭了,碍于面子他自称要体验一下骑马上山的感觉,但是经历了一翻激烈的唇枪舌战之后,藏民还是坚定的要200元,讨价还价虽然败下阵来,却坚定了他的勇气,也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从而使他重新树立起爬上去的信念,虽然没有体验到骑马上山的“乐趣”,却有效的避免了“晚节不保”的尴尬局面……😂😂😂</p><p class="ql-block"> 这道垭口应该就是扎尕叶梁,海拔不是很高,只🈶3682米,但是落差很大。这也就是包括海拔4248米的喀拉克垭口骑马仅需要100元,而这里需要200元的原因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是此行最后一个垭口,我决定咬牙坚持,因为这样我就🉑以完成为期三天的全程徒步穿越了……✌🏽️✌🏽️</p><p class="ql-block"> 后边不问价格就选择骑马的驴友大有人在,真的太艰苦了。</p> <p>  一路艰苦的爬升,让大家苦不堪言,这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是轻松的事儿,只不过有些人更能坚持而已……</p><p> 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爬升过去了,稍微休息一下,顺便欣赏一下对面那气势磅礴的迭山横雪……</p> <p class="ql-block">  莲红又一次提前爬上垭口,悠然自得的望着远方,是时候再次欣赏一下“迭山横雪”了,不知道她是否体会到了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13:46分我成功登顶,海拔3682米。</p> <p>  垭口上稍作休息,拍了照片,就赶紧下撤了,前边的驴友已经先行一步了。</p><p> 过了垭口就是卓尼县境内了,离行程的终点不远了……</p> <p>  肋柱花,中药名,别名哈比日干、其其格、地格达。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外感头疼发热、黄疸型肝炎的治疗……</p><p> 扎尕那地区似乎蓝色野花比较多,见到好几种了……</p> <p class="ql-block">  一个满脸绽放着“高原红”的藏族小妹妹正在路边出售她捡来的鹿角……</p> <p>  从垭口下降到相尕隆,跨过一条小溪,沿着古刚龙道极速前进,一个多小时以后抵达徒步终点三角石……🎉🚧🚧</p> <p>  三角石到了,我脱下沉重的登山鞋👟,换上便装,确🈶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分享各自的体验。</p><p> 一边懒散的坐享午后阳光,一边等待接驳车辆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从“三角石”乘车大约半个多小时后,到达大峪沟,手机信号提醒我们已经安全走出无人区,人类文明正在重新启动……</p><p class="ql-block"> 这里已经是卓尼县境内了,考斯特已经在这里等候我们了。</p><p class="ql-block"> 扎尕那徒步行程圆满结束。作为一名“资深”菜驴,虽然走过一些户外线路,也积攒了一点经验,但是三天时间完成70多公里高海拔历练也是我目前的极限了,个人觉得这条线路分四天完成,比较适宜,当然如果是强驴就另当别论了。</p><p class="ql-block"> 最要命的是全程至少需要翻越十六座垭口和山脊,海拔高度从3000米到4000米之间我们反复了十六次。</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的腊子口就在附近,也没顾上去看一看,确为一件憾事。</p><p class="ql-block">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一直惦记着顽主曾邀我美篇记之,这让我倍感压力山大。由于此次行程比较狼狈,脑中细节尽失,难免文字寡淡,思想空洞,不知如何下笔,当然也不乏懒惰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适逢庚子大疫,举国居家防控,遂选取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并结合网上收集的一些资料,勉强拼凑一篇游记,由于文笔缺墨,权作回忆之资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扎尕那的美是大气磅礴的,它没有南方山水那种山清水秀的妖娆,恰如一挂冰冻的彩虹坠落人间,分崩离析,那散落于漫山遍野的色彩,又岂是我一只拙笔所能尽现……</p><p class="ql-block"> 这应该也是洛克当年醉心于此的主要原因吧……</p> <p>此篇完结于2020.4.6深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