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回想我的农耕生活。</h3><h3>身为农民,生活很清贫。因为,除了食用自家生产的小麦,玉米和应季节的瓜果蔬菜以外,我们很少买菜。也没有多余的钱买那些很贵的蔬菜水果。我们生产的农产品一般都不值钱,所以,单单靠耕种三亩四分地不会发财致富。只能解决简单的温饱。这期间盖还不能生大病,要不然,就活不过去。</h3><h3>有一年,觉得单单靠种粮食实在不行,村民们在春天的时候改种了西瓜。那一年,家家都种西瓜。早春二月,人们都去地里进行西瓜育苗,打营养钵。等西瓜出苗的时候,也就是出了两三片真叶进行移植。这可是个很辛苦的活。一个一个的移栽,我们都得必须“箍几”着,这是土话,也就是说,蹲着,最低的亲近土地的方式。蹲的时间长了会受不了的,膝盖和腿都得不到血液的巡环畅通,会麻木疼痛。栽种好了西瓜苗,还要覆盖地膜,即塑料薄膜,一为让西瓜苗在地膜覆盖下保温快速地生长,二来防冻害。因为二三月不光是阳光一直明媚,还有天气风云突变的时候,温度急剧下降,农作物在忽冷忽热的气候面前受伤害。西瓜在地膜里面安静地生长期间,老是有各种各样的青草比西瓜苗长得更大来争分夺秒地吸取地下的养分,所以我们必须扒开地膜给西瓜除草。那是一垄一垄的扒开啊,除完草还要盖上地膜,是个很繁琐的活儿,天天在地里趴着。等到西瓜长得圆棵子了,还要给西瓜放风,就是把西瓜苗放到地膜外面去,不然会烧苗的。等到西瓜拖秧的时候又是一番忙碌,要用土坷垃压瓜,还要给西瓜对瓜花,即雌雄花授粉,那个时候,地里鲜有蝴蝶和蜜蜂,所以得人工授粉。西瓜开花在早上八九点钟以后,所以这个时间段全村里人都西瓜地里进行西瓜授粉工作。这是一个不停地弯腰的工作,几亩西瓜地完成授粉工作以后常常会累的腰酸腿痛。更难的还在后头呢。倘若天公作美,风调雨顺还就罢了,可是鲁西南的春天常常干旱少雨!西瓜在坐果的时候遇到天公久不下雨你知道是个什么概念吗?那就是前功尽弃。西瓜坐果以后需要大量的水份来完成自身的瓜果膨大期。为了西瓜正常生长,我们抗旱,发动了大规模地抗旱,用水袋拉水,然后用扁担挑水,沿着地梗子从南头挑到北头,把西瓜一棵一棵地浇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从来不会用扁担挑水的我学会了挑水,当然,很辛苦,我的肩膀因为扁担和水桶的压力而积血红肿。行走的时候尤如扁担挑着两座山!一开始是蹒跚学步似的来往于田间地头,到最后胜似闲庭散步。其中的苦只有亲身体会到了才能知道那种难以忘怀的辛劳。人勤地不懒,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瓜果飘香,五谷丰登。那一年,西瓜长得个个滾瓜溜圆,汁多而甜蜜。品尝西瓜的幸福模式贯穿了农民的整个夏天。</h3><h3>一件衣服在我们的身上穿了很多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可不是虚传。到了该丢弃的时候总不舍得丢弃,反复地拿在手里一遍一遍地看,衣服的胸襟上绣着一朵别致的花儿,颜色都褪了,再也还原不出昔日的风华正茂,那是衣服上原来破了个洞,是我拿丝线绣了个花补上去的。什么东西用的久了我都会对它生出一份浓浓的情感,那是生活里的活色生香的味道和记忆。</h3><h3>农家人吃的馍馍都是自家发面做成的,很少去馍店里买。一开始用的是自家做成的发酵母,原料是精制的玉米面粉。小麦面是自家磨成的,很香很甜,原汁原味,那是吸纳了太阳月亮和土地的精华而生长出来的产品啊,把我们养育的无比强壮。</h3><h3>身为农村人,餐桌上的青菜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实在没有钱去买菜的时候,就很馋很馋,多么想吃顿香香的青菜呀!于是我们就自己发豆芽儿。还是自家种出来的黄豆。经过精挑细选和去杂,用干净的水把黄豆浸泡得“珠圆玉润”,然后用带眼的筐子盛了,上面盖上干净的棉布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不几天,肥嫩的豆芽儿就露头了,自家发的豆芽儿炒着吃很香很解馋。</h3><h3>农家人也很馋野味。我们的野味是那地里的野菜,有一种野菜,叶子是厚厚的肉样,它的红红的,肥肥的,开着黄色的小花,我们都叫它“马蜂菜”。其实,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马齿笕”。我们常常把它采摘来,洗干净掺和在发面里做成窝窝头,吃的时候蘸着蒜泥和麻油,也都吃的心满意足。</h3><h3>每当我劳累了一天,我都会在美丽的夜晚坐在屋顶上仰望星空。在心里写下一行行文字。“半弯新月屋顶眠,苦也清闲,乐也清闲。只要自己动手,这日子永远都会丰衣足食。”</h3> <h3>这是我们自家种的露天大叶菠菜。因为是露天生长的,长得很慢,气候寒冷,今年还不算太冷,叶子没被冻上,做咸汤的时候可以随手采摘来,洗洗都能下锅,这是第一时间的尝鲜。</h3> <h3>屋后的菜地里没有才摘完的白菜,当初嫌它没有包心所以遗弃了。可是它们实在耐寒,在今日立春时候突然展现出鲜艳的翠绿色,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抽苔开花。我从不会说话的植物里读懂了万物的语言:活着,活着,坚强的活着,尊循着自然的法则。人们,只要自己动手,就会丰衣足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