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诗人元稹的情史:曾经沧海难为水,对他算不算是讽刺?

我像一片云_92975

<h3>在古代诗人里,他不是最有才的,但可能是最帅的,帅得几乎毫无争议。</h3></br><h3>要不,唐朝的四大著名女诗人,也不会有两个对他死心塌地,就连名闻天下的白居易看不到他,都要写诗寄托内心的牵挂——认识30年,为他写下180多首诗(包括墓志铭)。</h3></br><h3>他不仅为初恋写下流传千古的传记,还为妻子写下凄美至极的诗句。</h3></br><h3>他来自河南洛阳,名叫元稹。</h3></br><h3> <h3>元稹</h3></br><h3>1</h3></br><h3>公元799年晚,山西蒲州。<br></br></h3></br><h3>一户人家的后院,一个穿圆领窄袖袍衫的男子正在敲门。他敲得很小心,还不时环顾左右,看是否有陌生人。</h3></br><h3>吱呀,随着轻微的开门声,一个穿粉红衣服的丫环探出头来。</h3></br><h3>“元公子,你真守时,时间正好,”丫环看了看夜色。</h3></br><h3>“怎么样,红娘,莺莺呢?”男子急切地问道。</h3></br><h3>“看把你急得,”红娘捂着口,笑了笑。</h3></br><h3>站在红娘背后的是一位黄衫女子,她轻声斥责,“红娘,看你还笑。”</h3></br><h3>红娘不再笑了,叮嘱道:“小姐,快去快回哈,我去打探一下,老爷到底睡了没有。”</h3></br><h3>公子一把抓住莺莺的手,朝更深的夜幕里走去。</h3></br><h3>……</h3></br><h3>这对青年男女,男的正是20岁的元稹,当时他是蒲州的一个基层官员。女的叫崔莺莺,只有18岁,来自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h3></br><h3>虽然家道中落,她一举一动却透着美丽和高贵。据记载,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光辉动人”。</h3></br><h3>这样的女孩,谁不喜欢?</h3></br><h3>元稹是在上个月的一次兵乱中认识莺莺的,当时的蒲州很不稳定,一小股士兵发动骚乱,到处抢百姓的钱粮。</h3></br><h3>元稹刚好路过,制止了匪兵对崔家的侵犯。</h3></br><h3>双方自我介绍后才发现,元崔两家,原来还是远方表亲。</h3></br><h3>元稹第一眼就看中了莺莺这个小表妹,总感觉像在哪儿见过。</h3></br><h3>对了,是在梦里见过。</h3></br><h3>他有些迫不及待,想约小表妹出来吃饭,但约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因为礼节不允许。</h3></br><h3>有人一定会疑惑,唐朝那么开放,比如穿衣服。</h3></br><h3>穿衣服跟礼节是两回事,中国只是到了宋朝,婚恋观念才发生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h3></br><h3>在此之前,古人都是很保守的——不经父母允许,男女双方是禁止见面的。</h3></br><h3>可是,这对年轻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h3></br><h3>元稹的直觉很灵敏,他觉得莺莺是喜欢自己的。</h3></br><h3>所以他坚持邀约莺莺。</h3></br><h3>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到第五次的时候,莺莺终于答应了。</h3></br><h3>自由导致爱,压抑导致深爱。</h3></br><h3>李白不是说过吗,“抽刀断水水更流”。</h3></br><h3>他们很注意社会影响,一直不敢在白天见面。</h3></br><h3>这是元稹正式承认的第一个女朋友。</h3></br><h3>但他也知道,一个男人不能整天沉溺于爱情,还得有功名,否则生活就没有罗曼蒂克,只有西北风喝。</h3></br><h3>他永远记得8岁的时候,父亲元宽因病去世,弥留之际说:“你有性格,有才华,别人都说你成,我看你也成!”</h3></br><h3>父亲离世后,他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清贫度日。</h3></br><h3>他一直坚持学习,15岁的时候,他参加国家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顺利通过。</h3></br><h3>现在他要继续自己的奋斗之路,</h3></br><h3>按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次赴京应试。</h3></br><h3>临行前,他与莺莺洒泪而别,约定在第二年考试结束后,一起去野外看星星。</h3></br><h3> <h3>元稹私会莺莺</h3></br><h3>2</h3></br><h3>元稹第一年参加科举,成绩很差。</h3></br><h3>但他那不俗的文采,却获得了新任京兆尹韦夏卿的赏识,他得以经常出入韦家,很快混了个脸熟。</h3></br><h3>最初回到客栈,他还挑亮煤油灯,写信给远方的莺莺,倾诉对他的思念。</h3></br><h3>慢慢地,他写信的动力变小了。</h3></br><h3>因为他遇到了另一个小自己4岁的女孩,她的名字叫韦丛,是韦夏卿的独生女儿。</h3></br><h3>韦丛早就注意到这个来自外地的翩翩公子,有时候她也会在父亲和兄长们跟元稹喝酒聊天时,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h3></br><h3>不知不觉,她觉得自己爱上了这个男人。</h3></br><h3>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是藏不住的。</h3></br><h3>一次,天下着大雪,元稹正准备从韦家离开,刚好碰到韦丛从外面回来。</h3></br><h3>他直接了当地问她,“你是不是喜欢我?”</h3></br><h3>她没有回答,脸却红了。</h3></br><h3>……</h3></br><h3>巧合的是,韦夏卿也觉得元稹今后必将成大器,想将韦丛许配给他。</h3></br><h3>可是,远方的莺莺怎么办?</h3></br><h3>那个晚上,元稹喝醉了,他鼓足勇气给等他等到心痛的莺莺写了一封信。</h3></br><h3>“忘了我吧……”写下这四个字,他泪如泉涌。</h3></br><h3>他太明白,如果拒绝韦家,自己的前途也就完了。</h3></br><h3>因为前途而告别一段纯真的爱情,这很卑鄙,但现在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h3></br><h3>韩愈在《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一文中记载,</h3></br><h3>“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h3></br><h3>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丛为妻。</h3></br><h3>对这位出身富贵的夫人,他也做好了忍受河东狮吼的心理准备,但是很奇怪,他迎来的是和风细雨。</h3></br><h3>韦丛是那种非常贤惠的女人,由于家中清贫,元稹觉得委屈了韦丛。可是韦丛觉得,有了这个男人,人生已经足够。</h3></br><h3>冬天,伏案写稿的元稹冻得发抖,韦丛把衣柜里所有能御寒的衣服找出来,披在他身上;</h3></br><h3>有一次,元稹写诗的时候完全没有灵感,想喝点酒,手上却没有钱,</h3></br><h3>晚上韦丛悄悄给他带回来一坛高度白酒,再一看,她头上的金钗不见了。</h3></br><h3>“金钗呢,”元稹疑惑地问。</h3></br><h3>“当了一坛酒,”韦丛羞涩地回答。</h3></br><h3>大颗大颗的泪水,从元稹的眼睛里涌出来。</h3></br><h3>多好的妻子啊!从大富大贵到家徒四壁,她就这么死心塌地,无怨无悔。</h3></br><h3>况且,6年时间,韦丛还给他生了5个孩子。</h3></br><h3>有这样的后盾,元稹的工作也迅速有了起色,不久就升任大唐监察御史。</h3></br><h3>这个时候生活却开始戏弄他。</h3></br><h3>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产后大出血离世,年仅27岁。</h3></br><h3>元稹心疼至极,哭得死去活来,韦丛安葬时,他仍在外地办案,只能写篇祭文,托人在妻子灵前代读。</h3></br><h3>即使如此,下葬那天,元稹还是悲伤难抑,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悼亡诗:</h3></br><h3>《三遣悲怀》</h3></br><h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h3></br><h3>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h3></br><h3> <h3>写亡妻,只有后世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能与之比肩。</h3></br><h3>那种情绪,可以钻到人的内心深处去。</h3></br><h3>著名学者王若虚评价说,“情致曲尽,入人肝脾。”</h3></br><h3>陈寅恪说,“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h3></br><h3>因为这首诗,1000多年来,人们再也无法忘记“元稹”这个名字。</h3></br><h3> <h3>韦丛<br></br></h3></br><h3>3</h3></br><h3>也许,情伤要用情来治,至少元稹是这么做的。</h3></br><h3>韦丛去世不久,他就在任职地四川认识了薛涛——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h3></br><h3>最初遇到元稹的时候,薛涛没有想到自己会跟这个男诗人有什么故事,毕竟自己比他要大11岁。</h3></br><h3>可是,他们还是谱写出中唐文艺界最具盛名的爱情故事。</h3></br><h3>薛涛虽然是一名乐伎,却心地纯良,工于诗画,不同流俗。</h3></br><h3>她的诗名早已传遍大唐,元稹也留意到这位奇女子。</h3></br><h3>刚到四川,他就约薛涛在梓州相见。那个3月,连空气里都是玫瑰的味道。</h3></br><h3>薛涛坚持独身,一直到42岁,有时候,她都认为自己会这样过一辈子。</h3></br><h3>可是,见到元稹后,她的信念动摇了。</h3></br><h3>他,不仅外貌俊朗,谈吐不凡,还有与他年龄不匹配的成熟的笑容。</h3></br><h3>他们谈诗词,谈政治,谈社会,谈爱情,有些相见恨晚。他为她磨墨捧砚,看她写诗作画,一时叹为天人,</h3></br><h3>他不会说“我爱你”,还是用文字来表白吧,</h3></br><h3><strong>《寄赠薛涛》</strong></h3></br><h3>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h3></br><h3>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h3></br><h3>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h3></br><h3>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h3></br><h3>不顾别人异样的目光,他们在成都找了一个房子,开始同居,外出参加聚会,她也很大方地承认二人的关系。</h3></br><h3>开心的日子,整整过了一年。恋爱之余,元稹不忘工作。</h3></br><h3>经过明察暗访,他发现东川节度使严砺是个大贪官,民怨很大,便冒着得罪权贵的危险,弹劾了严砺。</h3></br><h3>而严砺马上找朝廷里的后台对付元稹,并将其从四川调回洛阳。</h3></br><h3>元稹发愁了,难道说,刚开始的爱情,就这么结束了?</h3></br><h3>两个人都觉得很无奈,远隔千里,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互诉衷肠。她深切思念着这个比他小一轮的恋人,满怀幽怨与渴盼,</h3></br><h3>有一天,她喝多后,大哭一场,所有的情绪终于爆发,汇聚成流传千古的一首诗,</h3></br><h3><strong>《春望词》</strong></h3></br><h3>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h3></br><h3>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h3></br><h3>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h3></br><h3>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h3></br><h3>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h3></br><h3>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h3></br><h3>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h3></br><h3>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h3></br><h3>写完,她将软笔扔在地上,她决定结束无望的等待。她脱下红色的长裙,换上灰色的道袍。回头望繁华的都市,仍然人来人往,她悄然隐身,带着一丝不舍,却了无遗憾,</h3></br><h3>毕竟,人生已经爱过。</h3></br><h3> <h3>四川美女诗人薛涛(中唐时期)<br></br></h3></br><h3>4</h3></br><h3>公元810年,元稹又喜欢上了一个著名女诗人、吴越之地的刘采春。</h3></br><h3>除了会写诗,刘采春还是一位当红歌女,感染力十足,一时红遍江南。《曲》是她的代表作,足有120首,这些歌,唱的主要是离别之苦。</h3></br><h3>史载,只要她开始唱这首歌,“闺妇、行人莫不涟泣”。</h3></br><h3>《曲之一:望夫歌》</h3></br><h3>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h3></br><h3>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h3></br><h3>……</h3></br><h3>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h3></br><h3>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h3></br><h3>在浙东第一次见面,元稹就被采春的歌喉打动,他灵思萌动,当场写了一首《赠刘采春》,</h3></br><h3>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h3></br><h3>有元稹这位大诗人的加持,刘采春果然更火了。 元稹很喜欢采春的声音,“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嗓音呢?”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h3></br><h3>而采春也迷恋上他的诗句,沉缅于他的颜值,无法自拔。</h3></br><h3>漂流已久,也许这是我的归宿和港口?</h3></br><h3>但要想一辈子,哪有那么容易。</h3></br><h3>当时刘采春已经有老公,那是一名参军戏演员(一种唐朝流行的滑稽戏)。<br></br></h3></br><h3>在至情至性的元稹眼里,认识得晚,没关系。他一直悄悄地等待,一年不行等两年,两年不行……</h3></br><h3>最终他们还是无言的结局。</h3></br><h3>你一闪而过,我的岁月已蹉跎。</h3></br><h3> <h3>5</h3></br><h3>不是结尾的结尾:其实元稹还是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的,他一生四次被贬,除了权力斗争,有些也是因为他为百姓仗义执言。而多次被贬,也是导致他感情经常出现中断而不了了之的原因之一。</h3></br><h3>在很多人看来,对于元稹的情诗来讲,他的情史像是讽刺。不知在夜深人静时,他是否会无奈地一笑了之?</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www.360doc31.net/wxarticlenew/741387423.html"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www.360doc31.net,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