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唐山滨河水泥厂

孙桂江登山临水

<h3>废弃的唐山滨河水泥厂</h3><h3>对每一个摄影人来说,个体内心都有一种自发的主观展示。因为文化层次、思想境界、审美取向的区别,每个人内心的主观展示也是不同的。这也是有的人爱拍风光、有的人沉醉于小品创作、有的人倾向于纪实摄影......拍摄素材不同、反映的思想不同、形成的拍摄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h3><h3>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并成长在农村,农村的环境、生活很是熟悉。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大型的国有钢铁冶炼企业,突如其来的城市工业文明很是觉得新鲜,也很是好奇。面对着一台台机器、一类类材料、一种种工艺,我常常浮想联翩,那一台台的机器似乎在诉说着它们背后的故事,并且非常契合我内心的主观展示。因此,我常常用镜头和它们对话。在春节期间,我走进了废弃的唐山滨河水泥厂。</h3> <h3>&nbsp;</h3><h3>唐山滨河水泥厂,位于唐山市路北区东工房一街的南头,属街道办集体企业,大约创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1984年。是当时紧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解决街道内居民的工作问题而上马的一个项目。中国的第一桶水泥产自唐山,当时唐山水泥机械厂在全国也是比较知名,而上马一套小型的水泥生产线设备工艺也并不复杂,而冀东烧制水泥的矿产也很丰富。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可能是选择水泥建材行业的主要原因,投资少,见效快。</h3><h3>因为邻近我的工作单位,有时下班回家抄近道还路过这个小厂,因此我也亲眼见证了这个小厂的繁华、沉寂与废弃。改革开放初期的基建项目多,自然水泥的需求量就大。那时候拉水泥的车经常排出一溜,为满足需求增加效益厂子又上马了一条生产线。我在好几个工地上,也都经常见到“滨河”牌的袋装水泥。</h3> <h3>&nbsp;</h3><h3>&nbsp;滨河水泥厂的废弃,应缘于环保和经济因素,大约到2010年左右停产。其曾有过辉煌的过往,被时代的大浪抛弃在历史的角落里。</h3><h3>厂房内一地的瓦砾,四周是残桓断壁,原有的设备还静静地安放着,原来生产掉落的料尘上又蒙上了一层岁月的灰尘。斑驳的锈迹,呈现着历史感。昔日的繁华不在,留给它的只有在岁月里慢慢消失。</h3> <h3>&nbsp;</h3><h3>&nbsp;</h3><h3>这座废弃的水泥厂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回忆,这些遗弃的机器、设备和建筑,是关于过往记忆的碎片。废弃的工厂可以成为废墟,但记忆不会因此荒废。一个废弃的水泥厂留下的是一个个故事。</h3> <h3>&nbsp;</h3><h3>通常人们称颂繁华厌恶荒败,但荒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学体验,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废墟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它即可以让我们窥探到过去的秘密,又可以让我们预见未来某种可能性的场景。</h3> <h3>&nbsp; 被岁月吻过的痕迹最迷人,也总有历史会被尘封,甚至遗忘。但影像的记录,让其在镜头里凝结不再消融,让历史重新被提起,再度被诉说。也让历史告诉给未来点什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