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市城之战

雨人

<h3>安市城是一个古代城市的名称,中国的辽东故土,南北朝、隋朝时期曾为地方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所割据,大概位置在今辽宁省大石桥市汤池镇境内。 中文名 安市城 修建时间 战国时期 高迁时间 汉时 所在地点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南十五里营城子。</h3><h3>《旧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九年(645)征高丽,“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即此。安市在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汉时置安市县。 十六国(317一420年)是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际,为高句丽所割据。 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句丽进攻新罗,新罗王向唐告急。唐命高句丽停战,盖苏文拒绝。645年(唐贞观19年),唐太宗为率10万军队亲征高句丽,攻破高句丽的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城,打到安市城时,唐军因为“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而班师。[1][2]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军总共损失接近2000人,战马死了八千匹,唐军打下高句丽10座城,迁7万人入中国,还斩首4万多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唐军还缴获大量马、牛、装备、物资。唐军多次大胜,其中单是在安市城外击败高延寿高惠真的那次胜利,唐军不仅消灭了15万高句丽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其他大量装备。[3][4][5][6] 唐将李勣等攻陷安市城后,攻灭高句丽,攻占辽东、朝鲜半岛北部。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 公元671年,唐将李绩等攻陷安市城后,灭亡高句丽。<br></h3> <h3>参考资料<br></h3><h3>[1]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 [2]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 [3]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h3> <h3>安市城之战 安市城之战发生于贞观十九年。六月初,唐军主力南下。二十日,唐军进至安市城(约在今辽宁省鞍山市海城营城子村[1])下,纵兵攻城,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高句丽、靺鞨兵前来救援安市城。[2]唐军大破高句丽、靺鞨兵,斩首两万多级(通常因为很多首级难以统计,所以实际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高延寿、高惠真率剩余的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于唐朝。唐朝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万头、铁甲上万副,还有很多其他武器。 江夏王李道宗说:“高句丽以倾国之兵前来迎战,都城平壤的防卫必然薄弱,我请求率精兵五千人,先拔除其根本,只要攻克平壤城,那么高句丽数十万大军可不战而降。”唐太宗没有采用李道宗的计策。 名称 安市城之战 地点 安市城东南8里处 时间 公元645年六月二十二日 参战方 唐军、高句丽 结果 唐军未攻下安市城,班师 过程 公元645年六月二十二日,唐太宗设计将高句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8里处,依山为阵,长40里。命李勣率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精兵1.1万做为奇兵从山北穿越峡谷冲击高句丽军阵后,太宗亲率4000步骑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敕令诸军以鼓角为号,一齐出击。这场庞大的歼灭战能否成功,关键是长孙无忌的一万余名精锐部队能否顺利迂回到高句丽大军的后方,切断其归路,完成大包围。 高延寿见李勣布阵,便集合部队,准备迎战。此时长孙无忌的奇兵已经突进到高句丽大军的后方,搅起漫天尘埃。太宗在高处见尘烟骤起,遂命擂鼓举旗,唐军各路兵马即鼓噪并进。高延寿惊慌失色,本欲分兵迎战,但高句丽军阵形已被冲乱,以统帅高延寿为首的高句丽军高层以及下属约四万人的被唐大军分割合围,士卒四散奔逃,被斩2万余人。高延寿率余众依山固守,唐军四面围攻,长孙无忌将所有桥梁撤掉,以断其归路。 六月二十四日,走投无路的高延寿主力共计三万六千八百人,终于放下武器,向唐太宗投降。唐太宗坑杀犯阵的3300名靺鞨兵,挑出耨萨以下酋长3500人,授予军职,迁居内地,其余的人皆放还。唐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1万领,各种器械若干。高句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唐军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守军凭坚城固守。安市百姓闻知李勣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 面对这座坚强的堡垒,李道宗想出一个非常高明的主意。李道宗命令部众在城东南筑土山,逐渐逼近城墙;又以士卒轮番交战,用冲车炮石毁城楼。城中守军不断增高城墙抵挡,立木栅随时堵塞被毁之处。唐军筑山昼夜不息,经数旬,山顶高出城墙几丈,道宗以兵驻守。山顶坍下压崩城墙,驻守山顶的果毅都尉傅伏爱擅离职守,高句丽守军趁机组织数百名敢死队,冲出被压倒的城墙缺口,夺占土山。 李道宗动用最精锐的部队,连续三昼夜不停地土山发动最强大的攻势,这个弹丸之地成为辽东战争以来最激烈的战场。安市城主亲自前往指挥对唐军的防御,所有安市城的军民都明白这个弹丸之地的重要性,只要土山失守,安市城必陷落无疑。 结果 唐军未攻下安市城,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军队的粮草将要耗尽,唐太宗下令班师。[3]<br></h3> <h3>参考资料<br></h3><h3>[1] 高句丽“安市城”地点再探.爱学术论文.2013-06-15 [引用日期2020-01-20] [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十九年……丁未,车驾发辽东,丙辰,至安市城,进兵攻之。丁巳,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 [3] 《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