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春节,我们不得不选择放弃

张正浪

<h3>  在2020年春节,即将欢笑着向我们跑来之际,按照我家惯例,懂事的儿子要让忙碌一年的我们歇一歇。于是商定全家,去广州过节。没<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出发前,也有好心的朋友提醒应该取消这次旅程。一则考虑当时防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风声还不算太紧,而广州、上海也差不多吧;二则更有相约同行的诸位亲友,贸然取消似有不恭,还是按部就班吧。</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没放弃的行程,后来引发的却是放弃游玩,放弃外出就餐,放弃每天例行散步,还有放弃外出。总之重大疫情改变了大家的生活,让我们学会并实施了放弃,给人生补上了记忆深刻的一课。</span></h3> <h3>  1月23日,我们按照计划坐上网约车,直奔虹桥机场。办完登机手续,过了安检候机,11点30分航班准点起飞。</h3><h3> 机场内已然一派节日气氛。宽敞明亮的候机大厅里,还是有不少的人的,想必是大家都有这样那样出行的理由。</h3><h3> 不过现在想想,如果预知到未来会有揪心的感觉出现,也许出行人数会呈现几何级数递减。</h3> <h3>  机舱内,只有大约五分之三的座位有乘客。</h3><h3> 靠后的一个座位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戴着口罩,正在认真地完成寒假作业呢。</h3> <h3>  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景象:所有的乘客都戴着口罩,所有的机组人员也都戴着口罩。</h3><h3> 我当时甚至想,如果归来后,我要撰一个美篇,题目是否就应该叫《戴着口罩去广州过春节》呢?!</h3> <h3>  下午2点多,我们的航班按时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h3><h3> 坐上电动的出租车(车屁股后的空间里没有气罐,可以容纳4人大大小小的行李箱),约摸半个小时,就到了广州天河雅乐轩酒店。</h3><h3> 因为此行的时间宽裕,先到的亲人相约我们到酒店附近转转。趁一小群人在广东省水利厅高耸的办公大楼前驻足的时候,我摄下水利厅大院内一张大禹治水的雕塑照片。</h3><h3> "雨大大,水大大,大禹治水不进家"。为民造福的人,世世代代永流传呀!</h3> <h3> 接着,前行见到中山大学的旧址牌坊。</h3><h3> 睹物思人,真是感慨万千。</h3><h3> 广州虽只是一个省会城市,却又是位列前三"北上广"的中国一线城市。不仅具有光荣的历史,又有雄厚的实力,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h3><h3> 改革开放之初我路过一次,只住了一个晚上,就乘坐4个小时的火车,去那个当初还要边检通行证的深圳了。</h3> <h3>  一路上,总有时隐时现的桂花香味。仔细一看路边的树丛,果不其然深藏于此哎。</h3><h3> 地域的差异,温度的不同,让我们在隆冬时节,还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魅力,十分开心!</h3> <h3>  晚饭在"点都德"。</h3><h3> 原打算我们家为大家请客接风,然而气度不凡的老姐姐坚持AA制,还说出若干的理由。</h3><h3> 恭敬不如从命。同吃同住,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一份依依难舍的亲情时光。</h3><h3> 餐厅里比较冷清,三楼大厅里就餐的人不算多。</h3> <h3>  点了茶,服务员小姐认真地沏茶。</h3><h3> 一天奔波下来,我水喝得非常少。现在到了放开喝的时候,愚笨的脑袋却没有想过对后面入眠可能带来的影响。</h3><h3> 不好意思哈,当天夜里 11点熄灯,12点我还大睁着眼睛呢。</h3> <h3>  这是鱼皮做的广东家常菜,对于我们江浙沪一带的人来说,却是不常吃到的。</h3><h3> 我国有句俗话:食在广州。上海文艺界有个年已近百的儿童文学家任溶溶老前辈,小时候生活在广州。他多年来在《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登载的数篇短文,时常是吃的话题。妙趣横生,读了让人忍俊不禁。</h3> <h3>  在"点都德"吃早茶。</h3><h3> 敬告后来者,早茶和晚餐,菜单是不一样的哦。</h3> <h3>  1月24日是除夕,可儿子还要忙工作。于是乎,由能干的大姨侄带我们逛"陈家祠堂"、中山大学校园。</h3><h3> 后来才知道,今天是我们的广州游里,唯一的外出游玩的一天,亦即最为开放的一天。</h3> <h3>  著名景点"陈家祠堂",原来是同宗子弟读书求学或者参加科举考试的广州食宿处,亦是祭祖的宗祠建筑。风格独具,曾位列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它以传统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铁铸等工艺见长,不过当时最吸引我的,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琉璃瓦脊。</h3><h3> 听说只是从那天早上起,管理人员才受命用盆花,将景点严严实实地遮挡起来的。广东全省已经开始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了!</h3><h3> 不错,我想起来了。昨天到雅乐轩酒店大堂办理入住手续时,我们并没有被测量体温。早上酒店也开始增加了测量体温的预防控制措施。我去取洗漱用品时忘了戴口罩,还受到总台服务小姐委婉的批评呢。</h3> <h3>  " 陈家祠堂"广场前的牌坊。</h3><h3> 正低头刷屏的小伙子,就是我们的"领队兼导游"。</h3> <h3>  不过,社会大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认识,还远没达到剑拔弩张的高度。</h3><h3> 你看,除夕那天"陈家祠堂"广场上,来来往往的游客,还有相当大的数量呢。</h3> <h3>  中午饭点到了,我们一行人匆匆地在一个当街的小饭店,吃了个没有主食的中饭。因为这个店下午要关门过节,所以店里只有少量的不能随意选择的菜品供应。</h3><h3> 好歹大家都填饱了肚子,饭后我们穿过马路,来到了中山大学校园。</h3><h3> 首先以适当的借口,溜进了这个已经放假的学院楼。</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追根溯源,1924年筹建、开办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亲自动手筹措资金。1925年中山先生逝世后,廖仲恺先生建议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获得国民政府批准。</h3> <h3>  巨大的榕树下, 一个旁若无人的自拍者。</h3> <h3>  一对拍照的母子,一个看热闹的小伙伴。</h3> <h3>  这个"树抱石",也太贪婪了吧?!</h3> <h3>  给茁壮生长的大树留下空间,居民们宁愿让楼宇前的围墙不拘常理。这样的人情味让人感动。</h3> <h3>  这是中山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1年,它的前身为中山大学生物学系。</h3><h3> </h3> <h3>  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雕像,请留意花岗岩底座前的几株黄花。</h3> <h3>  成排成列的百年柏树,树身螺旋状的向上长,浑然天成,一种别致的扭曲美。</h3><h3> 而且一字形地排成队伍,且马路两边相互呼应,更是气势宏大,非比寻常。</h3> <h3>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著名的进化论的奠基人。</h3><h3> </h3> <h3>  这是中山先生手书的校训。</h3><h3> 原文出自儒家经典《礼.中庸》,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h3><h3> 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发布,中山大学在中国排名第八。</h3> <h3>  一棵上半截爬满藤蔓的大树。 历经沧桑,生机盎然。</h3> <h3>  伟人中山先生的雕像。让人敬仰的革命先驱,一生奋斗不止的民族脊梁。</h3> <h3>  烈士纪念亭惺亭,为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1928年捐建,纪念辛亥革命和沙基惨案三位烈士。</h3><h3> 现为校内外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h3> <h3>  乙丑进士牌坊。</h3><h3> 原建于明代(1635年),上世纪四十年代因广州拓路迁移至此。该牌坊为原建筑倒塌后于1999年重立。</h3> <h3>  伍舜德图书馆。由岭南大学校友、香港实业家伍舜德先生捐资兴建。</h3> <h3>  岭南堂。1994年由岭南大学校友捐建,也是岭南建筑大师佘畯南和莫伯治先生的经典作品。</h3> <h3>  伍沾德堂。伍沾德,岭南大学校友,香港实业家、广州市荣誉市民。</h3> <h3>  中山大学是很有底气的。 据说,在中山大学文科任职的教授,就有鲁迅、郁达夫、郭沫若、陈寅恪、马思聪、陈望道等名家。</h3> <h3>  宏伟的大厅,浓郁的氛围。</h3> <h3>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看一看,《中山大学北门广场记》。</h3><h3> 后来在发游览中山大学的微博时,我写了这么四句,作为小结:中山大学有历史,结伴同游添真知。校园处处见遗迹,树老楼旧赋新词。</h3> <h3>  靠近校门外的珠江游船码头。上前询问,晚上才营业呢。</h3><h3> 估计抗疫风声紧了,游船也会停驶的。</h3> <h3>  珠江中大水文站。</h3> <h3>  珠江畔的倩影,注意右侧的"小蛮腰"。</h3><h3> 很多人都知道,所谓"小蛮腰",是广州人对当地电视塔的俗称。塔身主体高454米,加无线桅杆146米,总高度600米,是中国第一高电视塔。</h3> <h3>  中山大学的北大门,也是玉树临风,风度翩翩。</h3> <h3>  除夕晚上,在陶陶居吃早已订好的年夜饭。</h3><h3> 分三批开饭,我们预订参加的是第一批,下午5点到7点。店内外食客如云,桌周围拥挤不堪,是整个广州之行与其他人员最为聚集的一次。</h3><h3> 后来想想,也是很有些后怕。假如邻近的食客里有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毫无疑问"中招"的可能性很大,这也许是冥冥之中命运之神的眷顾吧!</h3><h3> </h3> <h3>  拍一个菜品,聊作纪念。</h3><h3> 晶莹剔透的冰块掩映的美食,分外抢眼。</h3> <h3>  没想到吧,大年初一的中饭,居然是吃粥。</h3><h3> 网上看到开门的店,跑到现场却是铁将军把门,生生被放了鸽子。旁边富丽堂皇的粥店,却大开着门营业呢。</h3><h3> 于是乎,我们大年初一中午只能吃粥了。当然是食材丰富,味道也是一流的粥。</h3> <h3>  为了房间消毒及便于管理,酒店与我们协商,相继将我们住21楼的2家3个房间,调整到38楼,全部由标间换成大套间。</h3><h3> 至于费用,则不需要我们加一分钱。疫情突袭,游客骤降,想想酒店也真伤不起呀。</h3> <h3>   初二的中午,又一次被放了鸽子。不过这个门店仍然在开业,只是只做网上订餐的生意。</h3><h3> 经过协商,我们在线上下单订餐,在门店里吃掉。</h3><h3> 难得一遇,啼笑皆非。</h3> <h3>  初二起,路上的公交车依然川流不息,却没有几个乘客。</h3> <h3>  路边的共享单车,也是纷纷闲置。</h3> <h3>  在过街天桥上来一张,母子情,骨肉亲。</h3><h3> 背后整体玻璃幕墙的高楼,就是我们住的酒店。</h3> <h3>  我们也在羊城留个影,沾一点广州的大气、才气和勇气。</h3><h3> </h3> <h3>  初二晚上,是我们这一行人,最后一次出酒店就餐。</h3><h3> 来回路上, 欣赏羊城夜景,也是个愉快的享受。</h3> <h3>  盛装的"小蛮腰",夜色里是那么的与众不同。</h3> <h3>  藏在小区里的"䘵运茶居(体育西店)"网红店,下午儿子电话打过去时,还信誓旦旦地说营业,然而天黑后赶去,可能是因为难以抗拒的原因,已经人去灯暗。</h3><h3> 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转到附近的街道上,又碰到一个当街的"八合里海记(牛肉店)",一样高品质地饱了大家的口福。</h3><h3> 据店里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原本节日期间一直坚守岗位营业的。由于疫情太紧,也打算从初三起,闭门谢客了。</h3><h3> </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初一那天夜里,有热心的亲友在家族群里隔空喊话,善意的提醒我们,赶紧中断行程返沪。</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但是我们想想,上海比广州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而路上的风险,总会有一次且难以规避!而且早走还得联络各方,繁琐不谈,还得看别人的脸色,甚至不知道对方,最终是否都愿意开绿灯?</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想想反正不在疫区,风险也并不算大,还是算了吧。眼一闭,脚一跺,听天由命!</h3> <h3>  但是,必要的防范措施还是要落实的。</h3><h3> 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初三起,早餐在酒店吃,中、晚餐都点外卖。</h3><h3> 让手机里的"云闪付"发挥支付功能,购买水果、牛奶及少许日用品,自始至终没有钞票往来。</h3> <h3>  酒店餐厅里的厨师,初三早上在给我下面条。弥漫的雾气中,食材香气扑鼻。</h3> <h3>  只是五彩斑斓的餐厅里,客人还没有工作人员多。</h3> <h3>  放置在房间里的酒店的告知书,也留下了一个非常时期的纪念。</h3> <h3>  亲人们围着桌子,在五星级酒店吃外卖的盛况。</h3> <h3>  在取来的餐包开启前,先用75%的酒精喷雾消毒。</h3><h3> 我的老伴的细心和周到,在非常时期更显得弥足珍贵。</h3> <h3>  38层楼的窗户外面,漂亮的城市夜景。</h3> <h3>  行道树上挂着灯笼,一片喜庆景象。</h3><h3> 不过,路上的车辆和行人都很稀少。临离开广州去机场的路上,车子更少,当然这是后话。</h3> <h3>  广州又称为花城。你看,不同楼层的住户养的三角梅,开得多起劲。</h3> <h3>  广东的水果番石榴,排在特色水果第一名。尝尝味道吧,还不错。</h3><h3> 我就此发了条微博,当天就有4000多人看。</h3> <h3>  路过酒店旁边尚未开门的小超市,不少居民在焦急地等待。</h3><h3> </h3> <h3>  开了门蜂拥而入的超市顾客,十有八九围挤在蔬菜架子边上。</h3> <h3>  单位或者店铺门口的吉祥物,既有狮子,也有大象。</h3> <h3>  也许我孤陋寡闻,拥有挺拔的椰子树,而且成排成列的城市,除了广州,我在国内其他地区没见过。</h3> <h3>  最后三、四天,我们连每天例行的散步都戒了。</h3><h3> 老伴儿和孙女,除了看电视,还跳健美操。</h3><h3> 孙女闲来无聊,用橡皮泥装饰指甲。承诺不发微博,她才同意让我拍张照片。</h3> <h3>  白云机场邮政支局,让我这个曾经的邮迷看了,倍觉亲切。</h3> <h3>  在白云机场登机口,有不相识的乘客因体温指数不过关而被阻。</h3><h3> 到了虹桥机场出站口,亦有应对人群的电子体温监测。走在我们前面的几个人,因为挤在一起不合规,被罚回重来一遍,由此可见绝不是走过场。</h3> <h3>  最后,用一张在点都德吃早餐时抢拍的照片,服务员和穿了戏服的财神的合影,作为此篇拙文的结尾吧。</h3><h3> 我觉得需要交代的还有三件事:</h3><h3> 其一,我们是2月1日下午2点20分的航班返沪的。原定的飞机航班相继被取消了两个,似乎是几个航班合在了一起,飞机上显得很拥挤。在飞机上,我们还填写了乘务人员逐一发放的健康状况表。凡表格填写不符合要求的,临下飞机前,无一例外地都被留下问话、补课了。</h3><h3> 其二,尽管一路上没少测体温,回来时我们在小区门口登记时,还被"补开一枪",测量了体温,我们一家四口全部正常。后来得知,上海市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反应速度也与广东差不多,早就开始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啦!</h3><h3> 其三,到家后第二天,小区居委会打来电话,要求我们自行隔离14天。其实,她们不这样要求,我们也打算这样做。疫情严重,守土有责,每一个人都必须管好自己。这样的公德意识,我们都不缺。</h3><h3> 而且,我们还希望以健康的身体状况,给出行广州过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写到这里,可以乐观地认为,我们心想事成矣。</h3><h3> 这也是这个美篇动笔较早,发得较晚的唯一原因。</h3><h3> 谢谢阅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