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节选)

刘长庚1008364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去世已有十六年。这十多年来,我一直想写篇祭奠母亲的文章。但每次提笔,只要想起母亲的音容相貌,想起母亲去世时悲痛的场景,就使我心痛不已,文章难以成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母亲汤利兰,1933年腊月12日,出生于本乡汤港村汤梓港。母亲和父亲是姑舅老表开亲,结婚时母亲18岁。母亲一生虽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是个普通而平凡的家庭妇女,但她的慈爱,她的善良、她的勤劳、她的俭朴,她的无私,却又是伟大的,不平凡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一生含辛茹苦,任劳任怨。</b><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共生下四女三子,我是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三姐1957年出生,因为营养不良,只有几个月就夭折了。母亲生下我们七姊妹,正是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不仅缺衣少食,还有繁重的农事和家务活要做。母亲生下我们后,几乎没有好好的坐过月子。尤其生下二姐,时值冬天,还要冒着严寒,在结了冰的池塘里洗尿布。现在回想起来,都叫人扎心的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0年代末,父亲出外为生产队养蜂,一年约有四五个月不在家,这段时间家里的重担就全落到了母亲一人身上。那时,我和弟弟妹妹4人都在十岁以下,家中里里外外主要靠母亲撑持着。母亲经常忙完田里忙地里,忙完公家忙小家,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晚上还要忙到深夜,没有一刻空闲。我虽是长子,16岁前读书,17岁又当兵,家里的活没帮上多少忙。幸好有两个姐姐帮衬,虽然她们都只有十几岁,但她们都是母亲的好帮手。两个姐姐为了这个家,没有上过学,她们起早摸黑,帮助母亲做了不少事,也为这个家庭作出了无私的奉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的养蜂场转为个人经营。搭帮好政策,也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几年下来,养蜂收入颇丰,家境从此渐渐好起来。但母亲并没有因此而轻松,她仍然秉持着勤劳这个根本,田里继续种着两季稻,地里种着豌豆、黄豆、红薯、蔬菜等农作物,一样也不少。那时,我已当兵,两个姐姐已出嫁,弟弟都还在读书,家里还是靠母亲一人,既做女人,又做男人,既当母亲,又当父亲。农忙时节,父亲在外养蜂有时赶不回来,母亲就请人犁田、耙田,自已则插田、田间管理和收割。收、插农忙季节,田里的稻谷必须及时抢收回来,颗粒归仓,还要将禾苗不误农时的插下去,中午还要顶着炎炎烈日将稻草抢收回来,母亲一刻都不闲着。这些大都是男人干的繁重的体力活,母亲从不畏难,也从不叫苦。好在姐姐妹妹嫁得都不远,农忙时她们都赶过来帮忙,为母亲做了不少农活,也减轻了不少负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一生克勤克俭,持家有方。</b><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虽然能干会赚钱,但如果没有母亲的勤俭,没有母亲的默契配合,家境也没有这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凭工分获得收入的年代,尽管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但母亲总是想尽办法,尽可能增收节支,改善家里的生活。母亲带着两个姐姐,坚持每天出工,多争工分。同时,还发展养殖业和副业。年年猪圈里喂有几头猪,有时还养有母猪小猪,鸡圈里还养鸡养鸭。母亲精心饲养着它们,猪肥鸡壮,很少有得病的情况,既改善了生活,也为家庭增加了收入。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兄弟姊妹也都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农忙时帮着收早插晚,平时放学了帮着种菜、扯猪草、看牛、砍柴,还拣桐籽、摘木梓籽,种蓖麻子,采金银花,卖给收购站,以此来增加收入。那时沒有液化汽,也没有煤,煮饭炒菜煮猪食,主要靠柴火。但那年代柴火资源有限,砍的人多了,山上、田坎上都是光溜溜的。田里收割稻谷后的稻草也都要悉数挑回来,树上掉下来的叶子、牛屎粑粑都要作为柴火,特别是松树掉下来的叶子(松针)是一种很好的柴火。一刮大风,松树上的黄松针掉到地上。往往这时,母亲和我们一大清早,就带着筢笈,挑着箩筐出去筢松针,回来时箩筐里装着满满的松针,甭提多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勤俭节约,精打细算,有计划的安排着家里的生活。尽管家里人多劳少,人客也多,但从我记事时起,家里还从来没有揭不开锅的时候,我们也没有饿过肚子。到我读高中时,家境在村里算殷实,家里的腊肉都还能吃到7、8月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善于料理家务,家里总是收拾得干净利索,窗明几净。衣服不管好坏,穿在身上,总是干干净净,整整洁洁,走出去精神利索。我记得母亲还要隔一段时间将被子浆洗一下,浆被子就是将被子洗干净后,放米汤揉泡一下再用清水漂洗,浆后的被子带有米饭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对别人大方,但对自己很抠。</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为儿女们买衣服,就是很少为自己买,总是旧衣服缝缝补补,穿着补丁的衣服。有了好菜,好吃的东西先给子女们留着,吃饭总是最后上桌,有时就在灶台边将就吃些残羹剩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母亲就是这样,一切为子女、为他人着想,很少为自已。就象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一生宽厚慈祥,关爱子女。</b><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家庭属于典型的严父慈母型。父亲中年以前,在子女面前不苟言笑,一脸威严,我们兄弟姊妹都有点怕他(但进入老年后转变很大)。母亲则慈眉善目,性格随和,亲和力强,对子女体贴入微,关爱有加。我们和母亲在一起时,轻松愉快,有说有笑,也都喜欢和她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宽厚仁慈,涵养性好。兄弟姊妹们有时淘气,不听话,母亲就是简单几句制止。实在气得不行,偶尔也骂几句,但从来没打过我们。她教育孩子,看似没有多少方法,也没有多少说教,只是默默地用她那勤劳朴实、真诚和善的行为带动和影响子女们。我们兄弟姊妹现都已成家立业,里里外外也都儿孙满堂。都是勤劳务实,正直善良,不管情况好坏,好的不张扬,不显摆,低调做人,差的也不寒碜,不趋炎附势,努力奋斗,积极向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给予了子女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我读书一直读跑学,母亲为了让我早上多休息一会,每天早起为我做早餐。那时没闹钟,只能凭鸡叫声和天亮的程度判断。冬天昼短夜长,早晨天黑,很难判断,母亲热的饭菜热了冷,冷了再热。我还算懂事,有时怕母亲太累,就自己炒剩饭。但大多时间还是母亲做的。还记得小学一年级时,不知是得感冒还是什么病,耽误了一阵子课,跟不上课。母亲就要我堂兄每天中午帮我辅导算术。</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当兵时每次回家探亲,母亲总是早早的为我准备我喜欢吃的东西。母亲知道我喜欢吃鱼,吃粽子,每一次探家,都要专门为我准备这些,并且还包粽子带到回部队的路上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一生尊老爱幼,和睦邻里。</b><span style="font-size:22px;">祖父母独居一处,离我家约有200多米距离。祖父58岁患肝癌,父母既要从经济上给予支持,看病吃药,也要从精力上给予照顾。父亲在外养蜂时,这个责任就落在母亲的肩上了。母亲协助祖母,照顾服侍祖父,经常送饭送菜,送柴送米,还在祖父病重时请来医生看病治病。祖父过世后,祖母一人独住老屋,尤其后一年,祖母年岁大了,身体不好,一人在旁,生活起居不方便。为便于服侍,母亲就将祖母接至家中,病重时还帮助洗脸擦身,将饭莱送到床边,喂饭喂菜,直到祖母去世。还有,二祖母老年时患失忆症,经常不记得自己吃没吃饭,不记得干了啥,就是自己的亲子女都认不全,但唯有对我母亲从不认错人。二祖母一进我家门,母亲就喊她坐,泡茶给她喝,还留她吃饭。二祖母逢人就讲:“我家利兰待人真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不识字,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通情达理,真诚善良。话语不多,性格随和,隐忍,涵养性好,不挑是生非,在我们家族妇女中,都称她是大好人。我的印象中,母亲很少和人红过脸。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和人比高低,争输赢,宁可自己吃点亏,不和人计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她喜爱喝茶,茶叶是自己采摘、自己制作的锅芯茶。母亲的茶制得好,在屋场里都有名。我家就住在路边,来来往往经过的人多,父母都好客,经常有过路的熟人会到我家歇息一下,喝一杯热茶,抽一根香烟这是一种习惯。我们回家了,一吃完饭,母亲也是一杯热茶端上来,喝了母亲泡的茶,心里暖乎乎的。我妻子原来不爱喝茶,在我母亲的培养下,饭后也离不开茶了。现在母亲去世了,我们再也喝不到母亲泡的热茶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母亲乐善好施,菩萨心肠。若是看见家庭状况不好、或是落难之人,总是心生怜悯,慷慨地伸出援手,接济帮助别人。60、70年代讨饭的较多,只要有讨饭的来了,不管自家宽不宽裕,或多或少都要给点。屋场的歇宝婶是个残疾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我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她</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家里穷,是村里的五保户,母亲经常惦记她,有吃的总不忘送她家一点,家里有旧衣服也都要送给她。母亲去世时,歇宝婶嚎啕大哭,母亲的忌日、周年她都送来冥钱纸鞭炮等祭奠。母亲在晚年家里比较富裕了,尽管自己比较节俭,被她接济的人很多很多,现在都还经常被人提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 母亲就是这样,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子欲养,亲不待。母亲在世时,我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小家庭,没有好好孝敬母亲,也没有多抽时间陪伴母亲,现在我们各自的情况也都开始好起来了,也有时间了,但母亲却离我们而去了,留给我们只有无尽的愧疚和悔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爱深似海,母恩永难忘。母亲崇高的品德,永远铭刻在儿女们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谨以此文纪念我平凡而伟大的母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