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这个寒假,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个代表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给儿子的信》构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公民的诞生》阐述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给儿子的信》阐述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这三部著作结合在一起,综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喜欢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书中的许多名言如:“让孩子抬起头”、“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素质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渗透出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现出了苏霍姆林斯对教育和对孩子的真爱。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苏霍姆林斯的教育思想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从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书中的很多地方都充分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及对孩子的热爱;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了32年,在“快乐学校”开学的前几周内为了更好了解孩子,就对所有学生的家庭进行了深入地了解。试问没有对教育的热爱及对孩子的热爱有谁会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又有谁会为了更好了解孩子,对所有学生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进行了深入地了解。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一对比,发现自己对学生的爱与关心,对学生了解与思想品德的状况关心明显不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学习,要带着爱心与热心及对学生的关心与了解来工作。</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深感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像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