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日记:在冰天雪地里欢天喜地的东北人

行书房

冰天雪地似乎是专为东北人营造的人生剧场。东北人的乐观世界在这寒天腊月里,被风雪衬托得分外鲜明。 旅行,其实是在异乡的平常岁月里找寻心灵的方向,与世无争,世事和美,人得其所,怡然自乐。 驾雪橇的男子威猛地行进在雪原里,呼气成霜,满脸沧桑,目光炯炯,直视远方。 远远就能看见鲜红的水果糖串,还有在寒风里喜笑颜开的守摊人,糖葫芦裹着一层透明的冰糖,让人口齿生津。糖葫芦的品种很多,有山楂、哈密瓜、苹果等,在零下20多度的户外品尝,是一种特殊的体验。 冰天雪地里除了有糖葫芦,还有烤番薯。甜香的热气从烤炉里窜出,漫延在寒冷的空气里,让人垂涎的同时,带来淡淡的暖意。 苦中作乐,才有生活的乐趣,东北人外表粗狂豪放,骨子里却是满满的幽默基因,能够化苦为甜。 遇到一场演出,音乐响起时,男男女女便三三两两、懒懒散散,以特有的二人转风格,妖娆地出现了。 无论男女,彩衣飘带,浓妆艳抹,脸上带着诙谐的表情,坏坏地笑着,来到了大庭广众之下。 一群长者,童心依旧,将自己鲜艳地打扮好,如同四月里雨后天晴的花。 尽量把自己往“丑”里造,就怕丑的不够,逗不乐你,笑不死你。 偶尔有庄严的自恋,一手执扇,一手执绢,踏着调子,转出一出含蓄的忧郁,飘在欢快的韵律里。 索性画出一个小白脸,带着西门庆的花哨与轻佻,就怕你认不出是谁,看不懂捉急。 牡丹是富贵的,一定要美丽的人装扮。然后骑在“小毛驴”上,一副万种风情、万般娇艳的贵妃模样。 “媒婆”又出现了。这个褒贬不一的民间婚介概念,在旧社会一定是被人妒忌的网红,自信力特别强大,任人再泼脏水也无怨无悔。 男人可以妩媚一点,借了欢庆的名义,在人堆里献一下莫名的殷勤。 女人可以羞怯一些。丽质天生,再怎么淡然也还是人群里的焦点。 东北游乐的戏剧形式很丰富。依据传统曲目,通过装束,做好各种造型,主要通过“二人转”的艺术形式娱乐表演。 “二人转”叫法很多。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艺、蹦蹦等称谓,又有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说法,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声名远播。 东北的乡土娱乐除了二人转外,还有吉剧、踩高跷等民间艺术形式,融合了山东、河北等地区通过移民带来的传统戏曲文化。 东北幅员辽阔,有1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4亿,除了本土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世居民族外,其主要人口为从华北地区移民而来的汉人,脉络鲜明。 17世纪,东北在清初含括了大兴安岭、海生崴等大片土地,一度被满清奉为“龙兴之地”,但这个梦想随后就被俄罗斯侵略者打得粉碎。和平始终面临着贪婪的挑战。<br>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整整百年,东北始终处在殖民战争的阴霾下。<div><br></div><div>所幸,闯关东移民潮,让东北的文化主流始终融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经国难而不断。所以,东北人有资格、有心情、扭着小腰、妖娆地漫转在祖国冰天雪地的旷野里。</div> 与其说东北人喜欢“二人转”,不如说是东北人创造了“二人转”。在冰天雪地里,看装束奇异的表演者,感觉只有二人转才能充分表达出东北人内心世界。<br> 俏皮,幽默,鲜艳,活泼,男女唱和;简单,小巧,随意,自由,说走就走。不限场合,田间地头,即兴表演,善编故事,嬉笑怒骂,快意人生。这分明是现实生活的真切分享,难怪东北四省的“二人转”越转越红,如今唱响了神州大地。 <div><br></div><div>离别时分,冰天雪地里的唢呐声挥之不去,喧闹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耳际,回响在心里。</div><div><br></div><div>摄影:陈忠平;</div><div>文字:陈忠平;</div><div><br></div><div><br></div><div>备注:本期文图为原创,版权所在,若有转录,敬请说明出处。谢谢。</div>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