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赶街一一作者:下关风

下关风

<h3> 卢浮赶街</h3><h3><br></h3><h3> 下关风</h3><h3><br></h3><h3> 赶街是云南农村的叫法,在中国,有的地方叫赶场,有的地方叫赶墟,有的地方叫赶圩,而北方,则普遍称为赶集。</h3><h3> 原来知青时所在的德宏傣族地区,则叫做赶摆,每年四月的泼水节,十月的开门节(傣话叫翁瓦萨),都要赶大摆,万众狂欢,热闹非常。</h3><h3> 不管叫什么,它们的所指相同,都是一种典型的农耕社会形态,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产物。因此街子的基本特征,就是货物琳琅,品种繁多,人流如潮。且喧嚣,嘈杂,涌挤,极显旺盛人气。</h3><h3> 但是把举世闻名的艺术圣殿卢浮宫,比喻为乱哄哄的街子,似乎有点不恭,亵渎了缪斯的高雅与神圣。</h3><h3> 没有办法,当时的感觉如此,当时的事实,亦是如此。</h3><h3>  这种奇怪的感觉,临时起意,因景而生,和初初急于朝圣般的心境背道而驰,大相庭径,形成了有趣的心理反差,亦是一种难得的经历。</h3><h3><br></h3><h3> 卢浮宫,迄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街子”,居全球四大博物馆(巴黎卢浮,伦敦大英,纽约大都会,俄罗斯国立埃米塔什)之首。它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至今天的规模。宫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h3><h3> 卢浮宫还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街子”,珍藏有誉为“世界三宝”的断臂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拥有的艺术品收藏达40万件以上,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等6个门类。有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及东方各国的艺术品,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等等。</h3><h3><br></h3><h3> 我们到达卢浮宫门口的时候,已是下午4时许,人仍然多得不可思义。入口处排队如同长蛇之阵,且蜿蜒盘绕,鱼贯而行,络绎不绝,显得很有些夸张。</h3><h3>  十月末,巴黎的天气开始转凉。置身于四周各色人种,各腔语言之中,立即感觉有一种异常的热,从四面八方包操上来,无形的氛围,迅速升高了情绪的温度。</h3><h3> 排队之于国人,并不陌生,且见惯不惊,再长也不会引起诧意,但涌挤则是另外一个慨念。</h3><h3> 初感觉涌挤,是在宫内一个叫达鲁的阶梯前,达鲁是拿破仑手下一著名将领,此处以他命名。</h3><h3> 造成涌挤的原因有四,一是人多,挨肩接踵。二是一道必经之门廊,束缚了人流。三是拾阶而上,个个都行进得小心翼翼。当然,这三点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导致涌挤的,是阶梯最中心位子上的一座雕像。</h3><h3> 雕像是《胜利女神》,纯白色的雪花石雕成,稀世珍宝。女神尼姬是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儿,罗马名字叫维克托里亚。(在这里既然提到了这些神,完全有必要多啰嗦两句,否则不认真,会把自己搞糊涂,稍一认真,会把自己搞得更是稀里糊涂。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神系,各路大大小小的神袛众多繁杂,关系交叉,盘根错结,含混错乱。父系,母系,希腊名,罗马名,常常让人摸头不着脑。比如这尼姬的父母,就让人愕然。官宣说她是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儿,认真一查,帕拉斯又名雅典娜,是著名的女神。斯堤克斯是冥府河神,掌誓言和憎恨,亦是女神,两个同志能不能生女儿,不敢乱说,神嘛,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不解的是百度同一条目说,“帕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提坦,是提坦神克利俄斯与欧律比亚之子,珀耳塞斯和阿斯特赖俄斯的兄弟。帕拉斯与斯提克斯生了胜利女神尼姫。”看到这里,一切都还正常,但接着下面就说“帕拉斯,别名雅典娜,女神,出自《荷马史诗》”。帕拉斯究竟孰男孰女,前是后非,矛和盾弄在一起,瞬间就让人彻夜崩溃了,而且崩溃得稀里糊涂。)她是胜利的化身,走到那里胜利就跟她到那里,凸现了古人争战的一种心理。</h3><h3> 雕像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初只是一堆碎块,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和修复,这件珍宝才展现于世。</h3><h3> 《胜利女神》修复完之后,算上底座和翅膀,整个雕塑的高度超过了5米,卢浮宫的底层没有什么房间,可以容得下它的身躯。</h3><h3> 1884年,胜利女神被搬到了达鲁阶梯上,在一连串高大圆拱的烘托之下,《胜利女神》显得非常气派且特别的抢眼。 </h3><h3> 雕像是极度浪漫与超级现实艺术手法的最佳结合产物,完美生动,技巧高超。其特点是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从而呈现出生命活力的腾越飞跃,让人啧啧赞叹不已。雕塑家刻画了女神从天上飞下来,衣袂飘飘,盈盈降落在船头的瞬间。大风迎面吹来,她下半身被风扬起来的裙子的皱褶,明显让你感觉到海风的存在。而女神上半身的衣服,能让你感受到的,则是海浪。被浪花浸湿的衣襟,在风的吹拂下,犹如透视装,非常清楚地展露了女神的人体完美,哪怕是肚脐眼这样细小的部位,都能清楚入目。</h3><h3> 女神周围,充满的是想象。那些风,那些海浪,你根本看不见,但由于女神造型的生动和逼真,让她和置身的环境,形成了完整的空间,甚至还有一种气氛,一种漾漾着凯旋的欢欣和神圣。</h3><h3> 著名的美国艺术史学家詹森,对《胜利女神》的感观,言简意骇。他说,这座雕塑的最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充分调动人的想象力。</h3><h3> 在这样的艺术巨著面前,世人不得不心存敬畏,而且颤颤巍巍。从它的身边拾阶而上,人人侧面注目,个个引领仰望。观赏的想尽量多看一眼,拍照的企图争取哪怕是瞬间的稳定。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让脚步时而缓缓蠕动,时而呆滞凝固。最尴尬的是那些高举相机的手臂,伸起来便放不下去,单手高举的象纳粹行礼,双手高举的宛若投降,令人喷饭。 </h3><h3> 再一个感觉人潮汹涌的地方,是在断臂维纳斯的场馆。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古希腊神话中叫阿佛洛狄忒。这是一个绝对的网红,奥林匹斯山的众神,包括宙斯,都是她忠实的粉丝。</h3><h3> 此雕塑的发现,极具戏剧性。1820年2月的某天,一名23岁的法国海军军官无聊之极,带着两个水手到爱琴海一座叫米洛斯的岛上,希望能找到点什么值钱的东西。他们在有希腊古城的遗址上四处逛荡,忽见不远处一个土耳其农夫正在刨土掩埋什么东西。走近一看,农夫脚下的土坑里,露出一个残破的雕塑。他们给了这个农夫一点钱,然后开始自己挖掘。挖出来的雕塑残缺不堪,令他们失望,便转卖给了另一名法国海军同僚。此兄本是奔着钱而来,谁知眼大不识货,以为破残雕像不值几文,便宜出了手。买者却是个行家,意识到了这件作品的重要性,设法联系法国驻土耳其大使,将其运回法国,后被重金收藏于卢浮。前面那个老兄得知了实情,悔得想跳楼。 </h3><h3> 维纳斯雕像于展厅中间,四周空旷,显得特立独行,傲然伫立。此处观者亦众,多路纵队并排齐进,汇成人流的旋涡。这旋涡只是理性的形式,并无感性的汹涌,围绕着中心的雕像,缓慢而有序。在这里体会的涌挤,是一种气氛。各色人等象装在一个巨大盒子里的沙丁鱼,除了头部,肩及以下的腹,背,胯,腿,脚,容不得丝毫的自由主义,互相粘合嵌缝在一起,同行共进,与荣与损,直至走出维纳斯那高高俯视的目光。</h3><h3> 前面两处感觉的涌挤,尚是小巫,在蒙娜丽莎画像的展览处,才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狂热。</h3><h3> 《蒙娜丽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巨作,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成就。画像以一种神秘的微笑征服了世界,据说能让人在不同的视角,光线甚至不同的心境之下,感觉亲切,温柔,妩媚,娇嗔……。或者玩世不恭,或者嘲弄讥讽,或者诡秘莫测……。当然这也是一种感性的说法,理性的说法则是,你如果有幸能够持放大镜观赏,会看到血管里的血液,仿佛在汩汩流动。</h3><h3> 以前画像布展在卢浮宫二楼的原议政厅里,场馆很高很大,显得空阔无边。巨著却很小,尺寸只有77cm×53cm,挂在场中一面专设的墙上,罩在玻璃框中,四周围了金属防护栏。观者和她最亲密的安全距离为5米,在人头攒动之中,你根本没机会靠近,更不可能驻足欣赏。两名安保人员立于像两侧,面无表情,几近呆滞,与画像上的微笑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h3><h3> 流览画像得极有赖心。观众于场馆外面,就形成并排的长队,慢慢蠕动,鱼贯而入。好不容易挨肩接踵进到里面,顿时有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头涌动,人满为患等等词汇进入脑际。而且感觉灼热如浪,滚滚扑面。这不是气氛上的热,真真的是一种温度上的热,让人的额头脊背很快便产生津津的汗意。</h3><h3> 稍适应了里面的灼热,接踵而来的感觉便是涌挤,沉闷,压抑,还有一种莫明的惶惑。这是人潮汹涌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既来了,你必须勇敢的面对。</h3><h3> 蠕动到画像面前,人人都面呈朝觐般的虔诚,而且显得谨慎胆小,完全忽略了挨粘挤靠贴的痛苦,以及各种香水,粉膏怪异气味带来的不适。此时的个体,无论男女老幼,都是完全没有了自我。前胸贴着人,后背挤着人,左依右靠,挨肩接踵,象一团浓稠的粘液,被动的挤裹着,随人流蚁行。</h3><h3> 更多的时候,你只能无奈的蠕而不动,蚁而不行。前面的,眼睛粘滞了脚步,后边的,被再后边的推着,拽着,挤着,搡着。无声的催促和抗争,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在画像的面前不停的演绎着夸张的盛况。</h3><h3> 画像前的远远近近,不时有高举的手臂,不时亮起相机的闪光,两个保安似乎事不关己,偶尔竖起指头,做一个反对的样子,仅此而已。</h3><h3> 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大厅的正对面,与《蒙娜丽莎》相向的,是威尼斯画派巨匠委罗内塞的伟大作品《加纳的婚礼》。这幅巨著的魅力,足以使任何人在它面前倒吸一口凉气,为之震慑,为之心折,为之流连不去。但是,仅仅因为对面的那一抹淡淡的微笑,让盛大的婚礼场面冷落,甚至无人驻足。</h3><h3><br></h3><h3> 据说此况现在更甚。去年7月,议政厅装修,画像移至美第奇廊。观者须预先购票,才能保证有机会入内。每天约3万名的观者,要搭乘三段手扶梯,穿越一道门廊,才能到达展厅。通过安检进入展厅的人们,像羊群般排着一圈又一圈的长龙队伍,入厅后到工作人员催赶,大约只有1分多钟时间。许多游客愤怒的抱怨,好不容易到卢浮实地一趟,甚至没能看清楚蒙娜丽莎究竟什么模样。</h3><h3> 统计说卢浮宫2017年参观人数达810万,2018年,超过一千万人次(其中四分之三是外国游客),是蓬皮杜中心或奥赛博物馆的三倍多,居全球热门博物馆之最。</h3><h3> 但是宫内的参观体验,却让游客十分不满。去年5月,英国航空公司easyJet对2000名英国人发起了一项“最让人失望的十大旅游景点”调查。排名前十的,法国榜上有四,《蒙娜丽莎》“不负众望”,被评为“世界上最令人失望的景点”第一名。击败了查理检查站,西班牙阶梯和布鲁塞尔的撒尿男孩。同样,在德国《焦点》杂志的一次调查中,《蒙娜丽莎》也位列最令人失望景点排行榜第一名。</h3><h3> 大约从1503年起,蒙娜丽莎女士就开始了这种微笑生涯,每天面对无数游客,迎来送往,日复一日。笑了几百年,颜面都木了,下巴都快笑掉了,却得来这种尴尬的结果,够悲催的。她也许没有想到,达芬奇老先生,也绝对不会料到吧。</h3><h3><br></h3><h3> 《蒙娜丽莎》原来并没有这样火,毕竟卢浮宫的珍藏太多。有说该画人气火爆,得益于一次盗窃。1911年,宫内整修,为珍藏品加装保护性玻璃罩,请了不少工人。8月21日,临时工文森特把《蒙娜丽莎》的玻璃罩移开,将画取出卷成筒,放在雨伞中,光明正大的走出了卢浮宫。</h3><h3> 等到发现名画被盗的时候,文森特已经逃得无影无踪。</h3><h3> 两年之后,文森特回了意大利,并且要把《蒙娜丽莎》捐献给佛罗伦萨的一家美术馆。该馆的工作人员看到画,都惊呆了,骇得马上报了警,。</h3><h3> 也许是意大利人觉得文森特没有因为贪财,将画卖了。也没有因为害怕,将画毁了。捐献给国家,毕竟是一种仁智各见的行为。关键是当时,也许世人并不认为此画的价值高不可攀。所以文森特只在监狱中待了不到一年就出来了,但他没有意识到,此举让他名扬天下,成为了艺术品史上最著名的爱国的盗窃犯。</h3><h3> </h3> <h3>  导致卢浮宫集市般兴盛的,还有几部电影的推波助澜,亦是功不可没。《卢浮宫的珍宝》,《阿黛拉的非凡冒险》,《达芬奇密码》,均让人印象深刻。犹其是在卢浮宫首次实景拍摄,由法国著名影星苏菲·玛索领衔主演的《卢浮魅影》,自2001年4月4日在法国首映以来,让世人对卢浮的魅力兴趣盎然,纷纷到实地一观究竟,并且趋之若鹜。</h3><h3><br></h3><h3> 当然,卢浮宫之所以位列全球四大博物馆之首,闻名于世,并不只是因为一幅画,并不只是因为顶级的三宝,它们不过是20件镇馆之宝的其中之一。其它的如安格尔的《大宫女》,《土耳其浴》。大卫的《拿破仑的加冕礼》。布歇的《戴安娜出浴》。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女神引导人民》。鲁本斯的《赫拉克勒斯与翁法勒》。如卡诺瓦的《丘比特与普赛克》。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如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等等等等。况且,希腊馆,罗马馆,埃及馆,东方馆……,收藏之丰,数量之富,品种之琳琅满目,随便一件,便可震撼世界。 </h3><h3> 因各种历史原委,使巴黎成为文物,艺术品的集散之地,不管是怎么来的,事实是它们都现存于此。与卢浮宫隔河相望的奥塞博物馆,囊括了巴比松画派,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等等大师的伟大作品,其收藏的名人名画,仅雷诺阿,高更,塞尚,莫奈,梵高,以及库尔贝,米勒,安格尔,特瓦永这些名字,便可让人深深折服于地了。</h3><h3><br></h3><h3> 精品太多,于是在奢侈的盲目中麻木。象赶街子似的,仅仅湧动于一幅画前,不经意之间,就错失了许多本不应该错失的东西。</h3><h3> 但是这种体验,却让我们对于卢浮,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h3><h3> 在世界著名的艺术圣殿,赶了一次热闹的大街子,真的假的看了不少。原址原地,哪怕观赏的是复制品,也是一种真实的难得体验吧,也就不虚此行了。</h3><h3><br></h3><h3> 记得当时约定集中的时间,众人汇聚于宫外广场议论纷纷,吐槽感叹,牢骚不已。有说蒙娜丽莎不禁拍照,说明是复制品,万里迢迢而来,看了幅假画。有说看胜利女神的时候,脖子都扭歪了,现在还酸痛。有说这么大个艺术圣殿,比它妈菜市场还挤,险些踩掉了鞋子。</h3><h3> 导游可能听得多,习惯了,一点也不生气,笑喝喝的只回了一句,世界上的人有60多亿,卢浮只有一个,能不挤吗?</h3><h3>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h3><h3></h3><h3> 众人顿时哑口无言,不但立即闭住了嘴巴,而且也是非常的服气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