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之二 求知少年

行者无疆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span></div>&nbsp; &nbsp;&nbsp;</h5><h5>&nbsp; &nbsp; &nbsp;“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历经近四十年风雨岁月,当我回首过去追忆人生之时,村里老私塾的教诲言犹在耳。这是祖祖辈辈面朝土、背朝天的农民纯朴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年少的我向往外面世界、改变人生命运的精神动力。<br>&nbsp; &nbsp; &nbsp; &nbsp;在漫长的期盼等待中,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学年。儿子第一次要出远门,母亲的内心依依不舍,每天早早地收工在灯下做着针线活,精心地准备上学的物什,一边絮絮叨叨地交待着什么。望着母亲辛劳的背影,如今已为人父的我油然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心中不禁感慨万千。<br>&nbsp; &nbsp; &nbsp; &nbsp;带着求知的渴望和生活的憧憬,我来到了远离村庄的学堂。这是一所普普通通的乡级初中,座落在河畔,旁边有一片树林,是一个环境清幽、读书修身的好地方。校舍却是十分的简陋,教室没有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没有盥洗间、浴室,甚至因为床铺短缺,二楼的学生一律睡在木质地板上。每天,我们早早起床,匆匆在宿舍后面的小溪洗涮完毕,草草吃完早饭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征程。中午和下午,争先恐后到食堂蒸笼里找到自己的饭盒,就着自带的菜食匆匆用完简简单单的中餐、晚餐。傍晚,身披夏日的余晖,欢快地跳进旁边的大河,匆匆洗完天然浴。晚上,昏黄的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在挑灯夜战,只有那树林被风儿吹得沙沙响。深夜,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大教室,躺在硬邦邦的地板上,望着映在塑料薄膜窗户上的斑驳树影,枕着风声和夜色渐渐入眠。<br>&nbsp; &nbsp; &nbsp; &nbsp;尚未年满十二岁的我,就在那时渐渐学会独立生活。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带走换洗的衣物,带来下一个星期的伙食。母亲很是心疼,常常省吃俭用,精心给我准备菜肴。于是,当一些同学只能天天吃自带的辣椒干、咸菜干、萝卜干的时候,我还能偶尔吃上鱼肉,或者到学校食堂花五分钱买一份素炒蔬菜,用搪瓷把缸蒸一罐清水黄豆汤。无论多么简单的饮食,嘴里感觉却是那样香甜。由于粮食定量供给,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约束,学校教师的口粮经常入不敷出。个别教师为了生计,自制麻花、麻糖等零食向学生交换大米,成为很多学生心仪的美食,那时的我也偶尔享受一次。为了我的健康成长,母亲还有时到学校看望我,送点吃穿,然而,即便如此,我的身体仍显单薄,初中毕业才一米四五,不得不经常坐教室第一排座位。多年以后,当我站在同龄人面前只需平视,甚至高出些许的时候,父母的疑虑才彻底消除。<br>&nbsp; &nbsp; &nbsp; &nbsp;虽然那时我的家境比农村其他学生要好一些,但幼年在外求学仍饱尝了不少生活的苦:仍记得学校宿舍没有自来水,寒冬用刺骨的溪水洗涮,感觉脸颊有如刀割;记得潮湿地板的冰冷和破败窗户的寒风,仅仅住了半年就让我得了肺病;记得食堂仅有几个水笼头,淘米时大家你推我挤,有时时间紧不得不用并不干净的溪水代替;记得蒸笼里自己的饭盒被掀落水沟,心中虽然忿懑却只能忍饥挨饿;记得为了埋饱肚子,无法抵御诱惑,到附近农民菜地里偷过几次红薯、玉米……<br>&nbsp; &nbsp; &nbsp; &nbsp;清苦的生活虽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却丝毫没有动摇求知的渴望,相反砥砺了品格,锤炼了心志,增强了体肤。在那段艰难的日子,生活虽然清贫,身心却充满愉悦,甚至带着一丝感恩。懵懂中隐约似有一盏明灯,引领我没有偏离正确的航向。从此,儿时埋下的火种渐渐引燃少年驿动的心灵,激励我向着憧憬迈开人生重要的一步。</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span></div> <br>&nbsp; &nbsp; &nbsp; &nbsp;“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在儿时的记忆里,光阴似箭、惜时如金是经常被用来教化我们的座右铭。年少的心灵,虽然无法彻底领悟它的真谛,但仍是警醒、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心怀纯朴的跳出“农”门的人生目标,开始了我们风雨兼程、孜孜不倦的求学生涯。<br>&nbsp; &nbsp; &nbsp; &nbsp;我对班主任的印象已经模糊,似乎他的平和、中庸导致了我认知的平淡,然而对英语、生物老师的记忆却犹新。我的英语老师是一位年轻女孩,容貌清秀,性格腼腆,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刚开始接触英语课程,又是一位漂亮温和的女教师,所以充满新奇、倍感亲切。那如蝌蚪般的英文字母,和曾经学过的拼音字母,是那么的相似又不同,一下子勾起我求知的欲望。每天晨读,a、b、c、d、e便仿佛汇成一首乐曲,在我的脑海奏响欢快的旋律。生物老师是位快乐恢谐的小老头,就象一个活跃的分子,激情感染着每位学生。在他的讲课中,细胞分裂被演绎成兄弟分家的故事,光合作用就编织为母子情深的神话,使每位学生都听得十分入迷。我对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于是倍加努力,成为班上的生物课代表。<br>&nbsp; &nbsp; &nbsp; &nbsp;在父母长期一贯的谆谆教诲中,农家子弟对人生奋斗目标的认知是传统而清晰的,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只有极少数学生荒废学业,步入歧途。班上有一名基层干部的公子,性情顽劣,桀骜不驯,常常使老师头疼、学生心惊。记得在宿舍里他翻箱倒柜,故意踩烂同学的生活用具,大家敢怒不敢言;在教室里胡言乱语,恣意挑逗英语老师,使小姑娘面红耳赤,无法授课。直到有一天,他终于碰到了克星。音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严厉训斥了他,扬言使用武力,并讥讽他是一条哈叭狗。虽然今天看来老师用词不当,但当时却是大快人心,大家群情激愤,群起攻之。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成为少年求知路上的小插曲,反而从侧面警示、引导我们怎样做人。<br>&nbsp; &nbsp; &nbsp; &nbsp;我的同桌因为离家近,每天都可以回家,时常让我羡慕。坐在后面的两位女生,依稀只记得其中一位姓胡,学习刻苦,性格外向。她有一支书写流利的钢笔,我常常借用,也经常跟她探讨问题、交流心得,所以对她颇有好感。两个人在学习上相互鼓励,暗地比拼。那时学习资料非常稀少,能借到一本作文书、教辅书或纯文学是令人惊喜的事;学习用品十分简单,基本就是钢笔、圆珠笔,草稿纸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为了买一个中意的资料夹,我省吃俭用了一个多星期。就在那样艰苦的学习环境下,进一步砥砺了从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增强了求知上进、追求理想的执着。<br>&nbsp; &nbsp; &nbsp; &nbsp;次年,为治疗我的肺病,祖父把我转学到了县城。又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周围都是城市干部职工的子女,因为生活、教育环境的不同,所闻所学自然比我丰富,那时的我多少有一点自卑。班主任是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小老太,知道我不太适应,所以对我格外关照。在谨小慎微、埋头读书的那段日子,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充实着干瘪的皮囊,很快地,融入了新的环境。</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span></div> <br>&nbsp; &nbsp; &nbsp; &nbsp;“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多年以后,仔细体会这幅对联关于时间的思索和人生的感悟,心中不禁感慨万千。那时的城与乡,工与农,是判若云泥的两个天地。能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矢志不渝,并最终改变人生命运,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br>&nbsp; &nbsp; &nbsp; &nbsp;自从进城之后,我的户口性质便成为了自理粮,这属于农村、城市都不管的人群,失去了土地,谋生在城市,却享受不到任何城市居民待遇。父母的劳顿,生活的艰辛,环境的冷漠,曾经深深刺痛过我的心扉。那些年,父母对我无数的叮咛,便是实现“跳出农门、跳入龙门”的唯一目标,让我丝毫不敢懈怠。在命运鞭策和困境激励下,我收敛身心,激发斗志,学习成绩扶摇直上,经常在班上位列前五,成为同学尊重、老师赞许的好学生,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br>&nbsp; &nbsp; &nbsp; &nbsp;环境固然可以改变一个人,但人亦可以改变环境。“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经风雨,怎能成大树。曾经憧憬执着的少年,心怀简单纯朴的理想,在成长逆境中勇往直前,锲而不舍,向着未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我追忆过去,感怀人生之时,一个求知少年瘦削踯躅的身影逐渐清晰于眼前,在生命历程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轻抚那些尘封的岁月,体味那段艰难的时光,我的心中却满怀感恩。年纪的幼小,挡不住心灵的志向;单薄的身躯,挺立起人生的风骨。命运似乎很公平,你若从这里失去,它将从那里弥补。只要你有一颗善良、聪颖而执着的心,定会扫去阴霾,拨开云雾,收获光明。<br>&nbsp; &nbsp; &nbsp; &nbsp;以上写于2011年12月</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