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入职“凯山”,人生无悔</span></p> <p> 1968年原在校的初、高中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离开学校后,我们得以返回遵义四中继续学习,经历不到两年的学习,如期获取遵义四中初中毕业证书。当时正值大招工,在政治审查合格后,收到来自“凯山”的招工录取通知书。凭通知书去公安派出所转户口、粮管所转粮油关系,迁入地址为贵州凯山261信箱。公安派出所的同志也搞不清楚,打电话问上级领导,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激动之余,收到通知的同学凑在一起,找遍贵州省地图上任何一个地方,也没找到名为“凯山”的地址。</p> <p> 1970年9月14日清晨,两辆解放牌卡车已停在遵义四中操场,车上没有任何文字标志,只见车门上喷有三个白色的“055”的数字标识,这是来接我们去工厂报到的汽车。</p> <p> 大约上午十点,来报到的同学约有四十多人,多数同学都是一人背着行李来的,看不到几个送行的家长。汽车从学校开出,沿纪念桥、凤凰路、经丁字口、遵义路、延安路,从茅草铺出城一路北行,经董公寺、檬梓桥、汽车行驶在高坪街上,这时已零零星星的下起小雨,在车上,没有一人撑伞,大家只是背朝前,面向后,两眼看着飞驰的车尾,当汽车行驶到了大桥街上,车速慢了下来,汽车一个左转弯继续向前,大约又行驶了近20分钟,汽车终于在一个叫金宝山的山上停了下来。</p> <p> 这时雨己停了,我们陆续下车,行李留在车上。每人到食堂领了大、小各一只白色搪瓷碗,我领的碗印有红色“六五五筹建处323”字样,可巧的是我的生日正好是3月23日。吃完饭后,汽车把我们送到两排油毛毡盖顶,竹蓆围起来的工棚,每房有两个长通铺,可住20来个人。</p><p><br></p> <p> 第二天清晨,我们吃好食堂送来早餐后,在住地的公路上排队点名。我一看集合起来的人有七八十人,组织我们学习的两个师傅都是从包头来的,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名叫贾世胜,后来在厂基建科工作,一个叫李桂来,后来在厂食堂当管理员。首先学习的内容是保密教育,然后是政治学习,这一学习延续了一周。就在第三天的中午,厂财务科的人来了,每人都领到了九月份的学徒津贴18元、粮食补贴3元。第一次领到工薪,大家都非常高兴。</p> <p> 保密教育和政治学习结束后,我们开始建厂劳动。清晨,我们坐上解放牌卡车来到三叉坝,另一辆汽车上下来是刚报到的66级、67级、68级的大学生,看见有人穿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南京炮兵工程学院的运动球衣。这时,承建工程的山东送变电的工人己经把要运上山的氧气瓶、水泥焊接电杆、绞盘机架运到,并将高压铝线盘成20多个小圈。我们要将这些机件、氧气瓶、电杆及铝线背上山顶。</p> <p> 我的工作是同20多个人一起,肩扛起铝线,一个跟一个逶迤爬山,其中若有人体力不支倒下,跟在前后的人都得倒下,爬了半个多小时山道终于到了山顶。</p> <p> 这时山东送变电的工人己将三节电杆焊接成一根电杆,两根焊接好的电杆为一组,我们20多个人一起推动铰盘机,使一组电杆慢慢地竖起来,大慨用了两个小时才把电杆竖起来,我们这些人,就是一部卷扬机。</p> <p> 铝线要从这面山头拉到对面山头,怎么办?我腰间拴上一根棕绳,从山头往山下走,没有路,钻草笼、有沟跨沟、有坎跳坎、陡峭的地方就滑下去,好不容易到了谷底。然后继续向另一面山头爬,下山路险,上山路更险峻,花去更多体能,带着腰间的棕绳终于爬到对面山头。棕绳另一头己结上了三根同样棕绳,三根棕绳由我带过去的棕绳拉到这边山头。这三根棕绳分别结上三根铝线,与此同时,这边山头己从对面山头顺山脊过来二十多个人,准备将对面山头的铝线一根根地拉过来。在那年代,这也是比较先进的办法了。这个工作,我们整整干了一周。后来,每次乘车经过三叉坝,看见山顶上架设的电杆、输电线,都无比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