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岩石刻的历史地位 (张贤忠)

山娃子

<h3>  人们通常把石碑、建筑刻石、摩崖刻石、墓志等统称之为石刻。龙南古石刻遗留不多,今天有所遗留的,包括在文献上记录过的也不足百篇。最为珍贵的是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的玉石岩崖摩石刻,承载着大量的文字信息,每一块石刻就是一篇文献,是一本石质图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h3><h3> 一、玉石岩石刻是龙南历史的见证者,是龙南文化的活化石。春秋时期,龙南地属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分为36郡,龙南地属南壄县,隶九江郡。公元前201年,汉高帝析淮南国置豫章郡,领18县,龙南地属南壄县,隶属豫章郡。三国吴孙权嘉禾五年(236),分庐陵郡地置庐陵南部都尉,析南野县置南安县,县治在今南康,龙南地属南安县,隶庐陵南部都尉。后南安县改名南康县,龙南地属南康县,隶南康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龙南地属南康县,隶虔州。古时龙南被称为“赣之岩疆”,山谷幽深,地势险阻,唐初还是云山苍茫,人迹罕至。后经名相张九龄奏请,唐王朝开凿大雩岭梅关,修筑由岭北通向岭南的驿道,章江沿河溯桃江随之开发,龙南由此进入开发者的视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将信丰的虔南场分出设置龙南县,隶虔州。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首任县令萧经在县城东北角建县署始,龙南至今已有1066年历史。这些都是史书的记载,没有实物佐证。</h3><h3> 玉石岩位于龙南县城北3公里的桃江东岸,岩峰海拔307米,属丘陵缓坡地势相对平坦突起的石灰岩山,是一处鬼斧神工山体突立的喀斯特地貌,因岩石灿若白玉,故名玉石岩,有上岩、下岩、新岩。下岩有个宏大的天然溶洞,称“玉虚洞”。溶洞平面呈串葫芦形,面积370平方米左右,洞口朝向西,海拔245米。洞顶有圆形缺口,如玉镜高悬。洞中石钟、石乳、石笋等千姿百态,有的似花鸟虫鱼,有的像飞禽走兽,造型栩栩如生,玲珑幽美,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是江南少有的洞天福地。</h3> <h3>  龙南化石爱好者梁晓津先生告诉我们,1972年玉石岩出土了牙龈化石,经专家确认,100万年以前玉石岩是古人类居住的遗址。龙南县志记载:早在宋朝时,玉石岩曾建藏书阁,藏有宋太宗所赐御书120卷,但至今无从所考,现如今,藏书洞也已名存实亡。清光绪年间,县内一些雅士评龙南古八景,分别为:龙头雪浪、桃川夕照、龟美晴岚、东山晓钟、西观挽月、雁塔朝烟、金钩牧笛,把玉石岩雅称为玉石仙岩,玉石仙岩为八景之首。解放后,随着龙南水泥厂的兴建,特别是烧石灰的民窑及碎石场的无序开采,上岩和新岩已经荡然无存,周边山体支离破碎,玉石岩山体遭到严重破坏。</h3><h3> 2017年10月,龙南县文物局邀请有关专家对玉石仙岩石刻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物理修复,对解放前的石刻进行了拓片,通过整理、解读拓片,对玉石岩石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h3><h3> 一是按照石刻所在的位置上:现保留的玉石岩崖摩石刻为下岩,依次有三个洞和北坡平台,此次整理拓片,我们将山口最先进入的第一个洞编为一号洞、崖壁上的为二号洞、穿过北坡的为三号洞,北坡平台为四号洞。一号洞发现崖刻 33方,二号洞没有发现崖刻,三号洞发现崖刻1方,四号洞发现崖刻 10方。一共发现44方崖刻,比县志上记载的43方多了一方崖刻。</h3><h3> 二是从石刻时间上:宋代石刻2方,明代石刻最多,有 27方,清代 5方,民国 5方,风化不清晰的5方。四号洞有一方崖刻因难以辨识,疑似宋代题刻。县志记载玉石岩内有一方宋代龙南乡贤钟伷的诗刻,县志《人物》篇记载:钟伷,字少游,唐中书令、越国公钟绍京后裔,少时十分聪颖,八岁能作文,北宋神宗元丰五年中进士,在阳山县令任上,“考课为天下第一,号为霹雳手”。后调任广西转运使,不久擢龙图阁学士,人称钟龙图。钟伷博学广记,贯通经史,著有文集15集,奏议3卷。其玉石岩镌刻的诗作原文如下:万古结丛林,萦回鸟道深。山高云漠漠,洞古昼阴阴。壁拥虬龙篆,崖悬钟鼓音。不须愁日暮,胜景且追寻。但几经辨识,玉石岩没有发现钟伷的诗题刻。另外,1997年玉石岩景区开发,开发商请人在玉石岩刻有“正心”“玉石仙岩开发记”等7方现代题刻。</h3><h3> 三是从题材上:玉石岩石刻有诗歌16方,游记12方,题铭10方,记事6方。</h3><h3> 四是从内容的表现方式上:玉石岩石刻有营建类、纪念类、歌功类、教化类、记事类、旌表类及游记类等内容。</h3><h3> 五是从碑文作者上:主要是明代王阳明平定三浰后王阳明及其幕僚的题刻居多,其次是在龙南任职的官员题刻,第三是是当地一些有身份、有名望的官绅名士题撰。</h3> <h3>  清光绪二年的龙南县志没有宋代玉石岩石刻的记载,此次发现宋代2方,一方为大宋元祐癸酉岁(1093)龙南县令许彦光的题刻。元祐为宋哲宗赵熙的年号,许彦光何许人也?清光绪二年《龙南县志》的记载也很简单:许彦光,元祐中任。县学旧在县城内东南集贤坊,宋元祐三年(1088)戊辰县令许彦光修,许彦光为龙南建县第三任县令(1086-1094)。许彦光到任后,于宋元祐三年(1088)在县城内东南方集贤坊组织修建了县学,许彦光是龙南官方办学第一人。在即将离任的时候,许彦光游览了玉石岩,在玉石岩北面的向阳平台上用篆书题写了“玉虚岩”三个字,并落上了年号和自己的款。许彦光在玉石岩篆刻的《玉虚岩》字迹清晰,纪年准确,是玉石岩及龙南建县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价值尤为珍贵。其后,东鲁名士李洪升同一帮朋友乘兴游览了玉石岩,并随手在玉石岩阴暗潮湿的三号洞内刻上了“东鲁李洪升同子文、正叔、明远、泊天均游玉虚岩”,落款时间为政和改元二月二十七日。虽已千年,但字迹非常清晰,如果不是认真查勘,游客很难发现这一方涂鸦的游记题款,一直鲜为人知。政和年号有八年(1111-1118),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改元为公元1111年。</h3><h3> 玉石岩经确认有两方宋代石刻实在难得,与龙南建县历史如此之近,龙南一千多年的厚重历史顿时丰满,龙南千年历史有了文物的印证。其后,明代、清代、民国一些路过龙南的名宦及当地“方伯”有感而发,在玉石岩留下了墨宝,这些碑刻纪事存史、文字精炼,准确生动,更重要的是涉及的社会层面十分广泛,时间跨度长久,真正起到了补史之缺、正史之误的历史文献,是龙南文化的活化石。</h3> <h3>  二、玉石岩石刻是了解王阳明当年平定三浰最直接、最珍贵、最可靠的文物史料。玉石岩44方石刻中,有27方为明代石刻,其中有11方跟王阳明有关,有9方是跟随王阳明平浰的幕僚所作。王阳明为平剿“三浰匪患”,巧施调虎离山计,“计擒其魁”,将霸守赣粤交界处“三浰”的金龙霸王池仲容及其手下94名头领服法后,于正德十三年正月初七日寅时下达了《克旗进剿牌》的作战命令,将早已聚集的两省四个州府的万余兵力分九路大军,向据守赣粤交界的三十八座“贼寇”山寨发起了围攻。王阳明《全集》卷十一《浰头捷音疏》记载:盖自本年正月初七日起,至三月初八日止,前后两月之间,通共捣过巢穴三十八处,擒斩大贼首二十九名颗,次贼首三十八名颗,从贼二千零六名颗,俘属男妇八百九十名口。夺获牛马一百二十二只匹,器械账仗二千八百七十件,脏银七十两六钱六分。</h3><h3> 王阳明于正月初六日抵达龙南,起先坐阵龙南县城,调度各路大军,可谓日夜操劳,殚精竭虑。而后亲随第一路军从龙南冷水迳进入,直捣和平三浰大巢,其余各路军也势如破竹,取得了绝对胜利。经过两个多月反反复复的清缴、扫荡,三十八寨“匪乱”基本“擒斩略尽”。三月初七日,赣州知府邢珣上书王阳明:“我兵自去岁二月从征闽粤,迄今一年有余,未获少休,今幸各巢贼已扫荡,余党不多,又蒙俯顺招安。况今阴雨连绵,人多疾疫,兼之农事已动,人怀耕作,核无俯顺下情,还师息众”。当时,王阳明心知仍有部分余寇据险盘踞九连山中,无奈南方初春春雨连绵,一时难以完全剿灭,只好顺应军心民意,于三月初八日从广东和平班师回朝。三月十五日,部队路经龙南玉石岩,众人被玉石岩优美的风景吸引。尤其是王阳明,他一生跋山涉水寻踪觅道,远见玉石岩如双乳突兀于平畴之间,“洞壑天成,优称胜景”。近观玉石岩内双洞奇绝,静谧优雅,正是研学布道的绝好去处,徘徊许久不忍离去,在当地官绅的挽留下,王阳明在玉石岩歇息下来。王阳明兴致很高,在洞中游览。当晚,和着初春醉人的花香,乘着“征剿”胜利的喜悦,王阳明在玉石岩手书《平浰头碑》。</h3><h3> 《平浰头碑》全文如下:四省之寇,惟浰尤黠 ,拟官僭号,潜图孔蒸。正德丁丑冬,畲瑶既殄 ,益机陷阱毒,以虞王师。我乃休士归农,以缓之。 戊寅正月癸卯 ,计擒其魁,遂进兵击其懈。丁未,破三浰。乘胜追北,大小三十余战,灭巢三十有八,俘斩三千余,三月丁未,回军。壶浆迎道,耕夫遍野,父老咸欢。农器不陈,余今五年;复我常业,还我室家,伊谁之力?赫赫皇威,匪威曷凭?爰伐山石,用纪厥成。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时纪功御史屠桥,监军副使杨璋,领兵守备郟文,知府刑珣、陈祥,推官危寿等凡二十有二人列其名于后。《平浰头碑》准确、翔实地记载了王阳明率军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初六至三月初八日二个月时间内发生在江西龙南、广东和平、连平等地平剿“山贼”的完整过程,史料非常可靠,作为可资佐证的实物资料保存至今,其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平浰头碑》是赣南现存五处王阳明手迹中价值最高、内容最丰富的王阳明亲笔所书崖刻。</h3> <h3>  在玉石岩接下来的日子里,王阳明用心写下了《回军龙南道中短述四首》,发出了“莫倚谋功为上策,须还内治是先声”振聋发聩之言。诗句 “习静未缘成久歇,却惭尘土逐浮名”又表达了阳明先生自身向往讲学归隐的心愿。期间陪同的江西按察司分巡岭北道副使方任、江西按察使司分巡岭北道兵备副使杨璋、赣州知府邢珣、赣州卫指挥余恩、赣州府通判文运、赣州府推官危寿、龙南主薄方侃、龙南教谕缪铭等一些军政要员纷纷联袂和韵,在玉石岩作诗37首之多并同镌于壁,赣州知府邢珣还在玉石仙岩题写了“阳明小洞天”,表达了对王阳明的崇敬之情及对玉石岩的赞誉。</h3><h3> 《回军龙南道中短述四首》诗中王阳明特地加以注释,龙南县地方志办公室重刊清光绪二年修编的《龙南县志》卷八(艺文篇下106页)也载明:回军龙南,小憩玉石岩,双洞绝奇,徘徊不忍去,因寓“阳明小洞天”,兼留此作。《王阳明全集》卷四《寄薛尚谦.戊寅.三》记载:此间贼巢乃与广东山后诸贼相连,余党往往有从遁者,若非斩绝根株,意恐日后必相连而起,重为两省之患······因从前征剿撤兵太速,致遗今日之患。四月底,王阳明再次到九连山征缴余寇,平息“匪患”后于六月初再至他认为“阳明别洞”的玉石岩小憩,作《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二首》。可见王阳明对玉石岩的厚爱,王阳明特选了其中一首诗作及前四首合刻于玉石岩,虽未题诗名,但亲笔署上了“回军龙南道中,小憩玉石岩,用韵书此,阳明山人王守仁伯安识”款识,充分印证了王阳明第二次到龙南的经历。</h3><h3> 由于王阳明的逗留题诗,玉石岩名声大振,后人纷至沓来,五百多年来,玉石岩“阳明洞”成了王阳明心学弟子拜谒王阳明的圣地,许多人慕名前来参拜,更相唱和者接踵而至。曾在龙南任职的官员和到过龙南的名人贤士也都会到玉石岩参观、留题,明隆庆年间兵部尚书路迎(号宾阳)因仰慕王阳明一路追随王阳明的足迹,参观玉石岩后在西北面崖壁上留下了“双明洞天”四个大字。明万历年间刑部郎唐邦佐三次到过玉石岩,留下了“洞里乾坤”的铭文和游记,明万历十九年(1591)龙南县令孙可儒题写了“人间天上”铭文,顺治九年(1652)进士、县令贾程谊题写了“阳明精舍”铭文,清康熙辛酉年(1681)知县朱临留下了《玉石岩游记》,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党中将、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留下了《游玉石岩记》等计40篇诗文。龙南县地方志办公室重刊清光绪二年修编的《龙南县志》上登录的199篇志艺文,记载最多的就是关于玉石岩及王阳明的游记、诗作有78 篇之多,其中龙南的进士徐德周、黄英镇、刘印星等名流先后到玉石岩拜谒王阳明,写下了关于玉石岩的诗文。近些年来,各地“王学”追随者尤其是台湾、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内外学者络绎不绝,不远万里来到玉石岩“阳明洞”跪拜王阳明、叩读王阳明诗作,玉石岩成为一方盛景,“阳明洞”成了拜谒王阳明的圣地。<br></h3> <h3>  三、玉石岩石刻是镇县之宝。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王阳明是一代大儒,立德、立功、立言集一身,是中国历史上与孔子并列的“圣人”。当今王阳明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在国内,凡王阳明活动过的地方,都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会,尤其是浙江宁波、广西桂林、广东和平县、贵州贵阳、甘肃兰州等地更是捷足先登,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王阳明是世界级的名人,王阳明的影响早已波及世界各地,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王学”成为一种潮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一些著名理论观点至今催发当代人学习和应用。王阳明心学是传统国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外的多个重要场合,倡导国学复习,重视传统国学智慧,有28次之多谈到王阳明的哲学理念,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学院还说:“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赞誉“王阳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习总书记对王阳明心学重视,是从国家层面表现了对王阳明文化的重视。2018年端午节,国内现今王阳明研究资深学者钱明教授和台湾学者林月惠女士在参观玉石岩石刻后认为,玉石岩是至今留下王阳明史迹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价值最高的石刻,除了王阳明老家浙江余姚及贵州龙场悟道有他自筑的阳明洞外,玉石岩玉虚洞是第三处“阳明小洞天”。玉石岩洞中崖壁上镌刻的王阳明及其幕僚的11方诗作熠熠生辉,而王阳明亲笔手书的《平浰头碑》、《回军龙南诗五首》散发着最为耀眼的光芒,无疑是研究王阳明文化最有价值的崖摩石刻。</h3><h3> 在龙南期间,王阳明还拨款修缮庙学,兴建太平桥,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观德亭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还先后在龙南发布《谕俗文四章》、《告谕龙南一章》、《谕龙南乡约一章》和制定的《南赣乡约》等方面的乡规民约,在龙南开展了社会治理、教化民众、提高民众道德素质等“破心中贼”的“正心”试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可以说,龙南是王阳明留存精神遗韵与活动遗迹最丰富的过化之县,在龙南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县社会和谐、教育发展、民风民俗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极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作为王阳明曾经奉献青春和汗水的龙南,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需要都为龙南培育王阳明文化品牌提供了独特的条件。玉石岩石刻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最有形的实物载体,龙南推出王阳明文化品牌责无旁贷,龙南学习研究王阳明正当时,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全力把王阳明文化保护与利用好。要着力保护、修复好王阳明在龙南活动有关的文物遗迹,建设相应配套基础设施。大力挖掘王阳明在龙南的史料,编纂、出版王阳明有关的书籍等。对玉石岩摩崖石刻进行拓片、进一步解读、研究,以确保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br></h3> <h3>  要让龙南成为王阳明心学圣地,把玉石岩石刻及周边打造成王阳明文化公园,在玉石岩玉虚洞建立王阳明博物馆,城乡各地添置王阳明文化符号,如设立阳明大道、阳明书院、阳明公园、阳明小区、阳明学校、阳明广场等来普及阳明文化,发挥阳明文化的启迪教化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知阳明先生、学阳明文化、传阳明精神、用阳明思想的浓厚氛围。</h3><h3> 玉石岩石刻是龙南文化的一方高地,一方圣土,虽经千年,历久弥新,依旧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为我们研究龙南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崖刻内容有树匾题铭、诗词歌赋、散文游记等通过石刻记载并留存下来,用篆、隶、草、楷等字体书写,形式多样,题刻众多、书法精湛、保存完好,堪称石刻艺术的宝库,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县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玉石岩石刻是镇县之宝,更是龙南千年历史最好的见证。(张贤忠庚子新春于景台居 熊民芸先生供图)<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