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 井芝峪村副本)(一)

宋成平

<h3>我的家乡井芝峪村图文/宋成平<br>在古州平定县城的东南方向,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浮山。在浮山脚下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小山青石岭岩,小山的腰间有一座小庙,山神庙。在山神庙的西北方有一个小村,那就是我的家乡一一井芝峪村。<br>(正在精心编制中,待续)</h3> <h3>美片制作者:宋成平井芝峪村人,毕业于浮山高中。在夲村宋氏族里排行第十六世。现年五十九周岁。农民,自幼爱好文墨,书法,绘画。职业:油漆喷涂,刮家等装修。在2019.年秋参加醉墨诗社,其拙作有,《思乡》《红旗颂》《广州冬月》《守候信用》《家风简谈》《乡情》等美片作品有《寒衣节思父》《纪念毛泽东126周年》《再见二O一九》《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广州冬月》《同学聚会》等作品。作品《思乡》《红旗颂》参加了全国大北大荒耕读会网络大赛,并荣获优秀奖。部分作品在百度可见。</h3> <p>我可爱的故里一一井芝峪村东至王家坪五里之远,西至史家山二里之地,南距东古贝五里之处,北面石老岩是我村的后山。在石老岩上,向东北一望,是一片辽阔大地,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古村落一一瓦岭村。距离八里之远。。我村四面环山,上前山一一西坡垴纵观全村,好似凤凰展翅,好不壮观。由于四面环山,村落地势偏低,故取名:井芝峪。(从我国汉字解?得知,井:有低下,深洞的意思。芝:灵芝,芝兰,古代一种瑞草,总之芝是一个有美好愉意的字。峪:山谷,多用于地名。</p><p>刚刚得到这样一个信息。据说在宋氏族人,勤劳耕耘,收获丰盈时,李氏家族所依赖的有限资源亏发时,他们只好另迁它乡……留余极为少数的李氏族人,光景日意衰退……后来我宋氏族人将原来俗称的合庄村,更改为井芝峪村。传说:先辈族人认为,宋字有木,木必须要水与土才能成活生息,所以村名必须要用井字,因为井是成水的器皿……'(此信息来至,村老党支书宋满生(皮孩)等乡亲的口传。</p> <p><br></p><p>(据老人们相传)井芝峪村,原各叫合庄(大池有碑为证),具体立村年份未证实(有待考查李)。大约在明朝未年,李家就定居此地。李家在当时人丁兴旺,发家致富。当时森林支援极为丰富,他们集中精力,以伐木为生。残余废木绕木炭,现在的地名木炭窑沟就是以此为名。李家坟地现存发现就有六七处之多。由此可见,当时李氏家族在当地可称之,人丁兴旺,生意兴隆……。</p> <h3>今天,2020.年农历正月初七日下午,与李满生长谈中得知,李满生的祖父(爷爷辈)从东郊迁于我村。他的父辈兄弟二人,大伯又迁了寿阳,李满生兄弟一人,儿子:宋宝军,孙子:李xx<br>他不属于老李家。<br>李白孩,李拾明也不属老李家。他们是从周绛铺迁我于我村。据说老李家大部分都迁走它乡,只留兄弟二人均没有后代。李游毛(聋游毛)和另一个兄弟李x×为老李家顶门,这样成为了老李家的后代。现有李家李拾明有一儿子李爱军,李白孩(故)有二子:李宝明,李爱明(故)李爱明有一子李×x。李三孩(故)有一子,李xx(孩子们的名字我夲人不知道,有待打问)这就是李氏家族在井芝峪村的现有人口。除此一村全部姓宋。在我的记忆里,我村最多人口高达七百余口。现存户口大约五百余口。堪称宋氏一村。……</h3> <h3>希望大家提供一切关于我村的一切情况和题材线术为盼!我这里深表谢意!一线内容都是听长辈口述为据。难免有误。让我们共同探讨吧!</h3> <h3>我慈祥的母亲现已80高龄,身体康健,独居于此。这是我们的福气,在这里真诚祝愿妈妈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br>我可爱哈哩(小狗)年已十一岁。我们家最忠实的朋友。</h3> <h3>宋非全之家,哥嫂二老身体欠佳,儿子常年打拼在外。</h3> <p>夲美片纯属夲人自摄面编,难免有误,请您多提宝贵意见。并给于支持和关注。观后转发,留言评论为盼。谢谢!</p><p>下面是宋怀生(山上)之家。勤劳朴实的宋怀年以古稀之年,耕耘土地三十多亩,玉米囤大的无法形容……老夫妻恩爱相伴。儿子在外打拼。(两个孙男健壮成长)</p><p> 宋怀生(山上)勤劳肯干,是当代共所周知的致富能手,除种几十土地外,农闲时还经常承览一些小型土建工程增收,更可以说是当今村里的全能匠人。此外,还时不时地常做一些公益事业,比如,在今年盛夏,别人都树下乘凉,打朴克,打麻将……而他且是在老爷庙整修维护。一个人又当小工,又干大工。和泥担水,搬转垒砖,汗水渗透了他的全身……</p><p>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记的佛家有这样一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坚信有善举,一定会有善报。向这种不畏苦累,无私奉献的德好品德将会得到世人的敬仰和赞颂。也必定会流传乡里民间。</p> <h3>李满生之家,干净整洁。,无论是家内院外都是一片生机,一到此处,给人种愉悦之感。<br>李叔在我自幼的记忆里,他是精堪之人。十里八乡闻名的石器匠人。我村通向沟南的石供桥上〈前进桥〉,街上朋生大院哪个高大的大街门楼上〈奋勇前进〉等很多字样细话都是李满生所雕刻……<br>村里无论谁家一有丧事,李叔都在食房帮忙,制作一切纸草精活。他可为是我村的有才有德之人。如今古稀之年的李满生叔,身体欠佳,在这里我真诚的祝愿李叔:早日康复!安亨晚年!</h3> <h3>请我村有志之士,提供和搜集一切关于我村的一切资料为盼。</h3> <h3>宋会存(已故)之家,(穆家坡),多年未住,仍然是生机一片。孩子们与母亲(x虎婵)现居于平定三盆口。</h3> <h3>我们村的仙神爷曾经多改修善。这是在宋宝珠(已故)任职时重新修善的新貌。(2016年重修)此仙神有求必应,香火不断,是我们井芝峪全体乡民信仰与寄托之地。(据体修建与落成,有待考查)</h3> <h3>儿时的记里,忙的不开交的石磨。如今静静地安置于原地,它见证了时光的变迁,诉说着时代苍桑……一见它,让我思绪万千,想起了儿时的幕幕往事……</h3> <h3>老爷庙</h3><h3>具体修筑时间不祥(修老爷庙的在高窑锁着未见)以后详细介绍。</h3><h3>在这里我必须将这个真实的小插曲注明。</h3><h3><br></h3><h3>具传说,老爷庙己重行修善三次。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社会的原因,此庙被毁于一旦…………那是在公元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三年时,在村当时村支两委会多次讨论和研究决定,(当时我在村委会工作,支部宋宝珠,宋怀珠,宋联珠。村委会:宋六毛,宋成平,宋富孩。支书宋宝珠害怕犯原则上的错误,不主张开展这项工程,村委员为了顺其民心,坚决主张开展这项修善老爷的工程……最终以顺从社会潮流,满足大多数村民的意愿,)起动了重修老爷的民心工程。</h3><h3><br></h3><h3><br></h3><h3>在这里作为笔者的我,很有必要的把这么一段话编写进去。那是在1998年我幸运地参加了,平定县上城[阳春楼]的彩绘工程。在此期间,我结识了不少新朋友,阅读了很多关于庙宇人物的书藉,特别是关于[关羽]老爷的一些忠义及英雄事迹,老爷(关羽)是中华民族的忠义之师,他的事迹与精神早已传遍中华大地及海内外……我便盟发了呼吁我们村重修老爷庙的念头。就在同年的七月十五,我村庙会唱戏之际,我绘制了(关羽夜读春秋)一图,张贴在了官房小黑板上,并编写了长达四百多字的文字內容。其真实目得是想呼吁全村父老乡亲及当时村里领导的重视和支待重新修善老爷庙的目得。这一举措引了村里一些有志之士的极积支持和重视。</h3><h3>在当时曾记的第一个与我交淡的是宋明珠同志,当时我很欣慰……后来在宋明珠的精心策划和努力下圆满完了这一善举。我本人没有参加这一神圣工程策划和一切事务。具体原因我不想细谈。不果我必须声明,人生一世,上有郎郎乾绅空,下有茫茫苍生,况且世间还有万尊神灵……</h3><h3>一个人是心存善念,还是心怀诡态,那将日月可签。一切辡解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况且这是为神灵做事。千古流芳的石碑上,虽然没有名字,但是我的一片真城与善举之心,神灵与众生是明鉴的。哈哈哈……<br></h3><h3><br></h3><h3> 修善老爷庙的工程得到了全村村民的顶力支持,……老爷庙就在同年的七月十五庙会期间全全落成了。</h3> <h3>我的老家</h3> <h3>生我养我的地方</h3> <h3>我自已的家。,后建于1994.年用于小卖部所用。自家曾经营小卖部二十三年之乆。磨面房经营三十余年(现在磨面机完好无损,随时都能为乡亲们服务)</h3><h3>我多次让村里有能力之人,我无奉献与大家,只要服务好村民,我一分不收,把电费自己交清,……请大家宣传。我说话算数。拜托了。</h3> <h3>我村旧戏台简介:<br>很久以前,我们村就有夲村业余戏斑子,村里大部分都能上台表演唱戏。由于村里没有戏台,逢年过节都要搭台唱戏娱乐。后来勤劳的祖辈筑建一个台阶,也就是现存旧戏台的底坐,当时由于私有制社会的缘故,没有一气完成建筑戏台的能力,只好先建起一个台阶,唱戏时在上面另时盖上席子和布蓬唱戏……解放后,哪是在1958.年我们村终于一气建成我们村自已的戏台。据说木工是我们共所周知的X宾文师付。当时村党支部书记是宋满郁同志。在当时我村的舞台是十里八乡最新型的舞台之一。(没有原始戏台的柱子)。后经两次大型补修,现如今仍然,威严壮观不减当年。</h3> <h3>据说,老李家不注重农业产生,只顾砍伐木材为生……宋氏族一个丧失夫君的女强人,拖儿带女来到了这里,教育子儿重视土地建造与发展,以大力修筑农田为主,发展农业生产……由于李,宋两个家族和睦共居于此。故当时取名为:合庄(大池有石碑为证)。李氏族一心以伐木为生。宋氏族一心以发展农耕为生。故两个家族没有什么大型茅盾和冲突发生。我们不难推断,当时对于李,宋二族而言是和平共处的。</h3> <h3>宋怀宝的家。(无居住)合家迁于平定杨家沟。</h3> <p>旋窑向下所拍</p> <p>宋喘召之家</p> <h3>南窑,曾记的这里也是我村比较繁华之地。如今,家人们有的迁往阳泉市里的,平定县城里的……今天2020年春节期间,只有富孩叔一人留守……社会的变迁,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希望兄弟姐妹们,在逢年过节和闲下无事时,领着下一代儿女,常回家看看。因为这里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这里是我们永远的根。</h3> <h3>古院落::居德里’:大院。坐落于村的正中央,儿时的记忆里,前院:里院人口众多,可如今,由于社会的高术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堤高,持必是改带开放来,迁居的迁居,新建的新建,到今天无人修善与管理(涉及户数太多的绿故)如今已是芜一片……好不让人心酸悲叹!<br></h3> <h3>我们井芝峪村全神庙始建于:乾隆36年,至今已有246年。当时修筑瓦房三间,史称社堂,从此我村乡民对神明有所寄祠。在嘉庆21年新增建石窑一眼(高窑)。时称官窑是当时村民议场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8年时,进行过一次修善和扩建。由于社会形势的变更,神房曾作过办公室,学堂和供销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年间,公元1958年庙前修起了戏台。从此我们村有了自己的戏台,确立于农历七月十五为自已村的庙会</h3> <h3>我们村在起先时,没有自已的庙会,更谈不到什么唱戏。邻和史家山,应该是比我村要更早些年份有人定居于此,据说史家山,有金岩,井芝峪三村联合在史家山龙天庙前修那个戏台。并约定逢年农历六月十五为三村共同的不庙会,每逢过庙都是三村合伙滩钱唱戏……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也就是公元1958年我村建起自已的戏台后,便确立了自已的庙会,七月十五。(当时村领导为宋满郁,宋满银,宋宝贵)</h3> <p>2020.农历五月十三日新增内容</p> <p>老爷庙(关羽庙)</p> <p>文革拆毁</p><p>公元2001重建</p><p>根脚 底盘还是原来的</p><p>在村里很多乡村的无尝管理和多次修善下</p><p>如今崭新如初</p><p>在这里填重地表示 谢谢了 那些勤劳善良的家人们</p><p>神灵一定会庇护您们</p><p>我们所有家人都不会忘记您们</p> <p>吴羽(字云长)像</p> <p>关平像(关羽唯一的义子)</p> <p>周仓(关羽贴身警卫)</p> <p>宋银籽(庄窝)之家</p> <h3>我们村宋氏一族,勤劳善良,人材辈出。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涌现出了无数个英雄先辈。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我们村后继有人,光宗耀祖,继承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紧跟党走,最紧蜜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使我们的家园井芝峪村紧跟社会潮流,美丽更加美丽,使我们的父老乡亲幸福更加幸福,<br><br>请看一下这个可爱的农家伙伴,是多么的慈祥和忠厚……</h3> <h3>李家依赖的是有限资源,森林木材年长日久,越来越少,李氏族发现在此难以生存时,好的地段和肥沃的地带,宋氏族早以筑地成型。他们只好在山坡上和圪梁梁上,修造一些薄土的土地为生。(据史记,老李家的土地都是山地和圪梁地)。久而久之,李家只好徒迁它乡……而今只有原李白孩(已故)现李拾民独家留居于此。由于宋氏家族,勤劳务实,教育后代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自已,家规,家风以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为正道……至始至终不败而发展。李氏家族有钱的,有夲事的都慢慢迁于它乡。唯有我宋氏家族至今,永立于此地。(传说)宋氏族人材辈出,后继有人。李家迁走甚多,宋氏族人丁兴旺。后来更名为一一井芝峪。</h3> <p>宋来全之家</p> <p>沟南宋爱明之家</p> <h3>井芝峪村文艺舞台建于公元1984年,舞台宽大宏伟,坐落于沟南门下,对村正对。为了修筑舞台,勤劳勇敢的父老乡亲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开山取石,砌筑了石器涵洞大约三四十米,移山填沟,使我们的村与沟南连接体……同年在舞台对面建了井芝峪村学校二楼……一切成果都归于村支两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是全村父老乡亲同心同德,勇于奋献的伟大成果。老一辈家人们你们对于家乡做的贡献,所留的业绩,将于世常存,流芳千古。我们村后继有人,你们勤劳的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下一代奋发图强,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将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富绕。让我们井芝峪村,永远屹立于伟大祖国母亲的温暖怀抱!永不言败。</h3> <p>宋来祥之家</p> <p>宋成全之家</p> <h3>井芝峪村教育事业的成果据祖传说:我村文化底蕴非凡,人才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教师崔建华老师,教育有方,为我们村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之士:宋裕(己故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宋润和(已故,时任大队会记,),宋海生(已故: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宋会桐,(时任村支委,会计)宋存才(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宋浩,(村供销社职工)宋携珠,(小队会计:,统计)宋锦贵,(小队会计,阳钢付业队会计)宋仲科,(大队,小队,付业队会计)其次老一辈文化人宋存锁,宋郁桐:,宋玩所,宋文科等一大批人才,为家乡的繁荣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特必想提的是郭刚孩,史虎生二位老师,他们对于我们村的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我本人的记忆里,我幼小时,刘召成老师,翟秀英老师,涛玉老师……我记忆犹新,班级混乱,大同学和小同学混为一体,总之,学校体制极为混乱,(也许是当时国情有关)大约大我三年级的时候。约1973.年郭刚孩老师(郭家山村人已故)调来我村教职。将混乱的班集,重整齐鼓,重新编制了年级。就我们班来说,属狗的俩人,宋德生,宋四绒。属猪的三人,宋祥珠。宋巧娥,宋小眼,属鼠的八人,宋宝珠(故)宋六毛,宋双珠,宋会全,宋怀鱼,宋为祥,宋娥妮,宋喜文,宋玩猫,属牛的俩人,宋仲堂,宋成平,属虎的俩人,宋宝明,宋素生。(共记18人)。由此可见,可想而知我们井芝峪村当时的教育状况是何等的不幸……</h3> <h3>在郭刚孩老师和史虎生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村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当时全公社十三个学校中,井芝峪学校无论是在学生成绩,还是体育,文艺等各个方面都是夭夭领先的。两位老师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我村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我村而言,当时的教育事是最为顶盛时期。全校共计八个班级(幼儿班)。是有史以来学生人数和教师队伍最多的时期。是为祖国输送人才最多的年月。比如:宋宝记(现阳泉市政府任职),宋永堂(阳煤任职)宋仲怀(县卫生局任职)宋宝明(飘洋过海定居加拿大)宋海庆(固庄劳改矿)宋海祥(原药材公司)宋仲堂(东关小学任职)宋宝玲(师范毕业后任教师)宋素科(原河坡电厂任职)等一大批高等学院生。那是在1976年,我们七年级临近毕业时,郭,史二老师带领我们六,七年级两个班集会体师生,徒步参观了大寨,并留影。同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当天)徒步去平定县城,晚上在阳泉李家庄,我们村平车付业队。并留影在阳泉五:一照像</h3> <h3>井芝峪村最大的院落</h3><h3>上头街朋生大院,曾记的这个大院是我村,居住人家户数最多,人口最为密集域。如今一人没人。听说朋生去他弟书生家过年去了。</h3><h3>再者,此地上头街原来是村里出殡,逢年佳节娱乐的重地地段,可现如今荒凉一片,连个路灯都没有按一个,再此我深表遗憾。也许是上一届村委会领导的失职和欠缺。</h3><h3><br></h3> <p>宋巨生之家(旋窑)</p> <p>宋林珠之家(原宋仲祥之家)</p> <p>宋明珠之家</p> <p>沟南老宅</p><p>宋怀玉老宅</p> <p>宋海庆之老宅</p> <p>宋奎明之家</p> <p>宋满斌之家</p> <p>宋满斌(牛孩已故)之家。(无人居住)</p><p>很久以前就迁居于阳煤一矿。在他年已古稀之年,投大资重新修建了自己的故居。在当时引了全体乡民的赞同和称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