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发现的石树村

雅医

<h3>一处隐匿于乡间的古宅大院有着怎样的传奇与神秘?一栋建于清乾隆年间豪门大宅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石树围屋位于</span><a href="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9%83%BD%E6%98%8C%E5%8E%BF/10917684" data-lemmaid="10917684"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3, 23, 23, 0.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都昌县</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汪墩乡大桥村委会。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石结构,青砖灰瓦,硬山顶,马头墙,面阔45.7米,进深58.7米,部分建筑为歇山顶,正门门楼有红石刻戏台人物、动物图案等,门额有青石刻“渤海垂荫”四字,由5幢大房子组成,天井多为红石铺就,素土漫地、建筑规模及建筑风格为都昌古建筑的典范</span><br></h3> <h3>元世祖21年,岁次甲申,即公元1284年,吴原道从余干英山到星子白鹿书院读书游学至都昌石甲山,入赘于石姓,后择附近洴井重新安家立户,并在村前竖一石碑,至今仍存,表示对岳丈石姓的崇敬和纪念,还嘱咐后世子孙要永远与石姓和睦相处。自此子孙分支搬迁繁衍建村,均在村名前一“石”字,如石树村、石家湾村等等。至原道第15代孙吴文璧由经商成为景德镇有名窑户,家道巨富,遂在村南购置担田(约11亩)建房,唯有东面中间有黄姓0.7亩水田坚决不肯割舍,扬言“金不换”。对此并没有动摇建房者的决心,于是精心设计,围田四周建天井,上留天窗,阳光雨露照旧,并设计一侧门,留以通道,使田方耕作进出方便,又不影响宅内安全。黄姓传到第二代,还是将田卖给了吴姓屋主,使古宅得以完整。大屋建成后,吴文壁聚族而居,鸡犬之声相闻,睦邻相处泰然,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丁,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南边圈,一幢雄伟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石树吴村,现在农村有112户,650余人</h3> <h3>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近300年,该建筑保存完好,是一栋深庭大宅式的清建老屋。因围屋位于石树村南,老百姓称此屋为“南边圈”。该屋占地约11亩,近7200多平方米,是一幢拥有大、小房间138间,大天井48个,小天井难于计数的砖木结构的四间、六进棋盘屋。廊檐门窗,雕梁画栋,通道幽深,迂回曲折,室内采光,安排合理,八面通风,晾晒方便,晴可遮阳,雨可避雨,进入圈内,如人迷宫。此幢古宅,距今251年,曾入住户44户,280余人。<br></h3> <h3>民居的外墙装饰主要集中在门罩、门楼、门斗和门廊上,且多为石雕,采用浮雕与阴刻的结合手法将 花卉鸟兽雕刻得活灵活现。门额上还有罕见的“唱大戏”图案,采用浮雕,雕刻中每个人物的一颦一笑、 一个碎步、一个兰花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把人物关系也表现得淋漓尽致。</h3><h3><br></h3><h3>  室内装饰则主要集中在沿天井的内界面上,正堂天井周围的隔扇门窗、梁坊、柱托、撑拱,多为木雕 与建筑构件结合为一个整体。</h3><h3><br></h3><h3>  欣赏雕刻艺术之余,围屋内一些被大火烧过的痕迹也不时出现。</h3><h3><br></h3><h3>  房屋为砖木结构,屋内常堆放柴火,因此给围屋埋下了安全隐患。围屋相对封闭的结构同时助长了火 势,加大了救火难度,灭火只能依靠屋内的井水。此外,房屋连片建造,发生火灾时,很容易形成大火。 据当地老人回忆,有一年围屋内的一场大火将“石树围屋”烧毁了三分之一的房屋。</h3><h3><br></h3><h3>  </h3><h3>  </h3><h3><br></h3><h3> </h3> <h3>从高大气派的门楼走进石树围屋,就象走进了迷宫,我们流连在一间又一间的大大小小的房屋和一座又一座大小天井,心境渐渐融入那久远的年代和逝去的岁月里。</h3> <h3>不仅如此,“石树围屋”位于鄱阳湖湖滩位置,易发生洪灾,这也给“石树围屋”的保护工作带来了 麻烦。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得房屋的木头架构大面积毁坏,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迁出 围屋了。</h3><h3><br></h3> <h3>如今的“石树围屋”内仅有三户人家居住,昔日的繁华已如过眼烟云,留下的只是穿越时空的建筑。</h3> <h3>想象着当年这座深宅大院里富有与繁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向我们展示着岁月的痕迹,建筑是无声语言向我们描绘着最美丽的风景。</h3> <h3>围屋,古代民居的一种,极具地方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家乡的石树围屋,在传统汉式的建筑风格上融入了鄱阳湖区域的建筑特色,这种风格在当地少见,最为明显的是,屋檐齐水,呈抢眼的画舫状,整个屋顶为歇山顶,上覆小青瓦。</h3><h3><br></h3><h3>  我在石树围屋行走,寻访那久远年代凝固的历史以及这座深宅大院的人文艺术价值。喜欢闻屋内亘古悠长的历史韵味,哪怕空气中充满着因无人居住而产生浓浓的霉烂味,只是唯恐惊扰了围屋久远的幽梦!</h3><h3><br></h3><h3>  石树围屋,座落在都昌县汪墩乡在石树村南,又称南边圈。古有“不到石树围屋,不知都昌富庶”“不到南边圈,不算到都昌”的美誉。围屋座西北朝东南,靠山朝水,充满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屋前清亮的小河环村流过,流经新妙湖奔向浩瀚的鄱阳湖。村妇在河里浣衣洗菜,大人在此担水,孩童在水里嬉戏玩耍。屋后山峦叠翠,翠竹成荫。抬眼望去,雨后的阳储山云雾缥缈,宛如仙境,山上的茶叶绿得喜人,似绿色的海洋。石树村地势平坦,小桥流水,翠竹临风,得日月之精华。站在村前向前眺望,肥沃水田绿油油一片,一望无际。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h3><h3><br></h3><h3>  石树围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庚午(公元1750年),距今近300年。该屋占地11亩,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是一栋拥有大、小房间138间,大天井48个,小天井难以计数的砖木结构的四间、六进棋盘屋。围屋的整体构造以圈门为中轴线,向左右对称分布排列。房屋内部,左右横屋相向而建,厅房、上屋、会客厅、偏厅、卧房等依次分列。</h3><h3> 石树围屋,确切地说是一建筑综合体,在不同的年代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942年日本侵略军进犯都昌,当来到石树村时,看到围屋院墙高筑,戒备森严,怀疑院内有军队埋伏,吓得不敢入内,便逃跑了,全村人也因此幸免于难。<br></h3><h3><br></h3><h3>  虽然经历了近300年的风风雨雨,石树围屋依然不失当年的雄姿大气,亦如建造时的精致美好。廊檐门窗,雕梁画栋,通道幽深,迂回曲折,进得圈内,如入迷宫。镂花窗棂,檐角飞翘,古色古香。屋内牌匾、雕刻以及鎏金彩绘的图案,清晰可见,历史文物丰富,“步履杖朝”“寿延鹤算”“鱼化龙”“望族门”“官到门”“让贤天井”“明堂迎朝”等无不跃然其上,似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富庶。而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正中央的大厅,照壁离地高九尺五,上有牌匾,刻有“步履杖朝”,充分说明了其高贵的身份。</h3><h3><br></h3> <h3>原创摄影 雅医</h3><h3>拍摄于2013-12-28 都昌汪墩石树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