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文化遗产—满堂音

罗宗浩

<h3> 804班 罗宗浩</h3> <h3>  在五峰鹤峰边界的湾潭大面、岗坪一带,柳子戏 皮影戏艺人会唱一种很特别的皮影戏声腔。这种腔调它不同于一般皮影班唱的皮簧腔〔南北路〕,也不同于柳子戏大筒子板〔杨花柳〕,在民间其它艺术门类和民歌小调中,也未见其踪影,听起来很新鲜独特。所用乐器也和它们大相径庭,不是京胡大筒子,用的是一种艺人自制的土琵琶和唢呐。这就是“满堂音”。</h3> <h3>  满堂音又叫琵琶板,是一种在厅堂坐唱形式的曲艺,显著特点为表演时因吹、打、弹、唱满堂皆响,气势浩大让人眼前一亮。其音乐节奏轻快活泼,旋律动人,乡土气息浓郁。弹唱时融入方言特色,成为一种新的曲艺曲种,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现主要流传于鹤峰县境内及毗邻的五峰县湾潭镇一带,在06年7月被入选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br></h3><h3> 鹤峰满堂音形成于明清时期。明嘉靖年间,容美(今鹤峰县)土司王爷进京朝贡途中,见皮影戏颇具艺术情趣,将其引入容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皮影戏逐渐与当地傩戏和柳子戏艺人合班同台演出,切磋技艺,在本地语言韵调的熏陶中,又吸收了民歌的丰富营养,衍变发展成为别开生面、独具鹤峰特色的满堂音。</h3><h3> 1953年至1966年,鹤峰县曾成立自负盈亏的满堂音曲艺皮影队, 1981年,创作演出百余台满堂音曲艺节目,为满堂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过有益的尝试。鹤峰满堂音是一种具有数百年历史,流传区域却不足百里的稀有曲种,其音乐、语言、道具,与容美土司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在以容美土司文化为代表的土司文化研究中,满堂音成为土司时期民俗演艺的代表作。</h3><h3>  鹤峰满堂音仅存于鹤峰县溇水支流南渡江两岸,即五里乡和燕子乡的部分村寨,以及与之相邻的宜昌市五峰县湾潭镇的极小部分地方。</h3><h3><br></h3> <h3>来听一段我们鹤峰五里人演奏的满堂音。</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