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冬来早 大雪满弓刀

情系冰峰哨卡

<p class="ql-block">  1959年、中印边境发生室噼山日事件后、新嘛边時都队率侖森冀际检制线本侧0公里内不开枪、不道逻、不平频、不打猎霍0公里内术打烟、术清习、不爆减等。相印军热行本国政府的"前进政策”小、越过中柳边境实际 N 制线齋貸中国铺主、森西良、从1962年4月起、印军以天文点她区为重点、就起噼喇尾会由自、南窒巴単加斯嫩区、全线向中国慵内排进,到8月底、共设立48个侵略州点、侵占领土约4000)爹单夯公単、</p><p class="ql-block">针对印軍向中国境內步毕雑进、不断扩大武装縄麟的情况、新疆动防都队遵照国家规定的方针原则与印軍进行斗争、中仰边域自卫反击作讀、是一场韓綜复杂的被治、军事斗争,从定下决心、部署行动、直至战役实浦、都要把军事行动的可能与艘治补交斗争的满要韓合起来考虑。当印度军队于10月20日尚中印边境索、西段她区发动会面遵玫时、边脑都队奉命进行自卫反击。经1个多月律战、将印军设鑫申御边境西段中国领土上的侵略据点全都找除,歼印軍一部。反击战的胜利、保0了国家的领土主权、打击了印率群张气销和即度胶府的扩张政策。</p> <p>【第二章 血战高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线冬来早&nbsp;&nbsp;&nbsp;&nbsp;大雪满弓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之十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雄浑豪迈边塞诗。用这首诗来形容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西线战场我军顶风冒雪,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十分贴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2年10月17日,毛泽东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到会的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及罗瑞卿等。当天,中央军委发出《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从此,对印自卫反击战在东西两线同时打响。这是中国军队在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继朝鲜战争之后,又一场胜利之战,立威之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时,在印度眼里,中国军队绝对不会自卫反击。军事上,印度有美欧苏式先进武器,中国因受西方制裁,又与苏联交恶,大部分武器是土打土造;经济上,印度已具相当实力,而中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正在萎缩;国际环境上,印度是联合国成员,不结盟运动的盟主,中国则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建交国也不多,印度能制造有利于已而不利于中国的舆论。印度认定,任它怎么肆无忌惮,中国多半会忍着,即便打起来,中国也不是对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印度认为,在中印边界东段占领了喜马拉雅山脊之后,如能在中印边界西段夺取阿克赛钦,将边界线推至昆仑山,不仅可以绝对保障印度西北部地区安全,还可瞰制中国新疆南部和西藏阿里地区,对中国新疆腹地和西藏侧后形成威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战争以印军的完全失败而告终,参战军民所创造的“还我山河,寸土必争,不畏艰险,有我无敌”的自卫反击战精神是喀喇昆仑精神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回顾这场战争,对于理解喀喇昆仑精神的深刻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高耸云端的特殊战场</p> <p class="ql-block">  西线战区在中印边境西段,主战场在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狮泉河谷、班公洛、班公湖地区。作战行动是在沿传统习惯线内侧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600公里地幅内进行的。该区属于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脉,是“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喀喇昆仑山有“万山之祖”之称,山高沟深,严寒缺氧,荒无人烟,交通不便,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给作战行动带来诸多困难,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因此,这场战争称得上耸入云端的战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何家产司令员现地向四师副师长王洪杰下达作战命令</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线当面为印军第十五军第十九师所属第一一四旅。该旅辖6个步兵营,1个重机枪营,连同其他保障分队,总兵力约5600人。旅部带1个步兵营,重机枪营一部,及保障分队驻列城。以5个步兵营、加强重机枪两个连、工兵3个连,在中印边境西段传统习惯线两侧分散设卡,共设卡77处,深入中国境内43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该旅第一线兵力部署:以两个营配置在班公湖北岸以北中国天、河、空防区地段内,设据点53处,深入中国境内27处;以3个营的兵力配置在班公湖以南阿里防区地段内,设点24处,深入中国境内16处。为便于掌握印军设卡位置和数量,边防部队按印军入侵时间、先后顺序为其据点编号,冠以防区名称,如“天文点防区印军××号据点”,简称“天印××号据点”,或“阿里防区印军××号据点”,简称“阿印××号据点”,其他防区以此类推,河尾滩防区有的据点在加勒万河沿岸,所以又称“加印XX号据点”。</p> <p class="ql-block"> 西线战场分为四个防区:</p><p class="ql-block"> 中国边防部队在整个中印边境西段的布防,由北向南分为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阿里等4个防区。在天文点防区,印度建立了49个哨卡,其中18个越线,中国17个;在河尾滩防区,印度建立了17个哨卡,其中6个越线,中国16个;在空喀山防区,印度建立了14个哨卡,其中3个越线,中国10个;在阿里防区,印度建立了40个哨卡,其中16个越线,中国14个。</p><p class="ql-block"> 天文点防区:喀喇昆仑山口至6132高地,有印军入侵据点18个。由步二团二营营部率第一、第四、第五、第八连驻守,指挥部设在5243水准点,由步兵第二团政委刘少稚、副团长贺景福统一指挥。</p><p class="ql-block"> 河尾滩防区:6132高地至温泉,印军入侵据点6个。</p><p class="ql-block">  空喀山口防区:温泉至班公湖北岸,有印军入侵据点4个。步二团第一营营部率第二、第三连及第二营第六连驻守在空喀山口防区,指挥所设在空喀山口1号哨卡,由步兵第二团团长杨宗泉、参谋长王玉祥负责统一指挥。</p><p class="ql-block">  阿里防区:班公湖南岸至扎达,有印军入侵据点15个。阿里支队驻守西藏阿里边防区,其中4个连队驻守边界西段班公湖以南至巴里加斯地区,一个连驻边界中段地区,由支队长王秀森、政委王复华统一指挥,并在班公洛设立前指。</p><p class="ql-block"> 天文点防区,地势高达5300米,为达普桑盆地,有高低不等的独立山包与较为浅宽平坦的奇普恰普河谷,除洪水期外,环山沿谷可通行汽车。</p><p class="ql-block"> 河尾滩防区,由北向南分别为西大沟、加勒万河谷、昌格隆格河谷。河谷沟深谷狭,夏季水流湍急,沟两侧均为险峰峻岭,雪山冰川,海拔均在5500米以上,通行困难。</p><p class="ql-block"> 空喀山口防区,地势稍有降低,羌臣摩河谷海拔4500米,两侧虽然山高坡陡,但有不少地段可以攀登,山顶较平坦,人员可通行。该处为喀喇昆仑山南端,向南行为冈底斯山,向西为拉达克山。</p><p class="ql-block"> 阿里防区,地势普遍降低,河谷宽阔,谷底海拔4200米,狮泉河以东为冈底斯山,坡度稍缓,不少山头可以攀登,山脊可通行。狮泉河以西为拉达克山,山高坡陡,攀登困难,但山中小沟谷均可通行。西线战区由于地势高坡度大,沟深谷狭,地形复杂,不易迂回包围,部队作战行动受到很大限制。地质坚硬,构工困难,地表风化,野战工事极易坍塌。</p><p class="ql-block"> 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作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受气压等因素的影响,武器射击精度低,机件受冻故障多,不注意防冻保暖时,会造成枪炮打不响,机枪不连发,手榴弹不炸,喷火器冷射等严重后果。各种机械车辆因高寒缺氧发动困难,容易熄火,水箱极易冻裂,机械效率降低,车速载重各降低1/4,汽车跑不快,耗油量增大。无线电信号弱,经常中断,干电池易失效,影响通信效果,山高路远,有线电通信保障困难。</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战场上作战,人的精神、意志对战争的胜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 <p>  西线参战部队步兵第4师(下辖第10团3营、11团3营、120炮营、工兵营、高炮营、喷火连)、步二团、阿里骑兵支队,都是原是红六军团——359旅——一兵团二军部队的沿续。骑兵第3团由起义部队改编,但各级政工干部都是由二军配备的,部队建立了党的组织和政治机关,传承了359旅的传统和作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身经百战的前指首长</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首长,基本上都是当年359旅的战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在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保卫延安,进军新疆的战役、战斗中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参战的师、团职干部如:王洪杰、尉福恭、高焕昌、刘少稚、贺景富等也都出自这支英雄的部队。我们探寻指挥自卫反击战老首长的光辉足迹,抄录他们军旅生涯中的精彩片断,就会清晰地看到喀喇昆仑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指挥西线作战的首长,不仅带领部队赢得了战争,而且传承了老红军、老八路的优良作风,他们是喀喇昆仑精神的创造者。他们的名字将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永放光彩。</p><p><br></p><p>何家产 康前指司令员兼政委兼南疆军区司令员</p> <h3> 何家产,江西赣州上犹县营前镇石里人,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跟随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40年初,何家产参加南泥湾大生产,他本人以及所率717团二营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荣获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于“模范营长”和“模范营”的光荣称号。1944年11月,身为营长的何家产率领全营跟随王震旅长和王首道政委,离开延安。冒着严寒酷暑,一路冲破日伪顽军的围追堵截,日夜兼程南下,终于在1945年8月中旬来到赣粤边的崇义、大余、南雄三县边区。解放战争时期,何家产曾任359旅付参谋长,后来先后担任过719、717、718三个团的团长,在中原突围战斗中,带领719团从敌后翻过渺无人迹的大山,甩掉了敌人,保存了实力。北返后,相继参加吕梁战役、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歼灭战、蟠龙攻坚战等诸多战役、战斗。担任718团团长时,与友军共同追击敌36师,毙36师少将付师长朱侠,俘少将参谋长张先觉,该团被纵队授于“攻坚有功,追击第一”奖旗。</h3><h3> 全国解放后,历任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师长兼政委,圆满完成了进军西藏的光荣使命。</h3><h3> 何家产担任西线战场总指挥是最佳人选。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熟悉领导班子每一个成员,熟悉参战部队,熟悉战区地理环境。</h3><h3><br></h3><h3> 徐国贤少将 新疆军区副司令</h3><h3> 徐国贤也是359旅走出来的一位老首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营长、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359旅719团团长、副旅长、旅长,是359旅最后一任旅长。曾率部参加坚持雁北敌后游击战,晋西北反击日寇扫荡战役,坚持雁北敌后游击战,参加了中原突围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阿克苏地委书记、阿克苏军分区司令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兼师长兼政治委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副军长、代军长。回国后,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等职。</h3><h3> 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新疆军区派徐国贤副司令到西线战场协助指挥。</h3> <h3> 刘发秀 康前指副司令员</h3><h3> 刘发秀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副指导员、指导员等职,参加了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359旅717团连指导员,第718团政治处组织股长,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参加了山西崞县田家庄战斗、粉碎日寇向晋察冀六路围攻的上下细腰间战斗、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被誉为“第二次长征”的南下北返行动,为开辟和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五师十四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解放运城、瓦子街、西安、西府、扶眉战役,为解放祖国的大西北立下了功勋。</h3> <h3> 1949年9月刘发秀做为团长,率领进军新疆先遣团由甘肃向西开进,翻越4700米祁连山,高寒缺氧。许多干部战士仍穿着单衣,部队冒雨雪、顶狂风、战冰雹一路向前,神速进入河西走廊,153名干部、战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胜利的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使命,彭德怀发嘉勉电:“风雪阻挠不了你们奋勇杀敌,对你们为完成任务,不怕困难精神,已通令全军学习。”</h3><h3><br></h3><h3> </h3> <h3>  黎斌 康前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h3><h3> 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 ,我军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作战背景与战争残酷性等不利条件 ,政治工作适时采取相应对策 ,严格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方针、政策和指示,令行禁止,形成了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政治工作新特点,在我军政治工作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h3><h3> </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副政委兼政政治部主任黎斌和夫人</p> <h3>  黎斌,原名黎灿辉,永安双布村人,1917年9月(农历8月)出生。少时在家乡读私塾,后随父到广州读书,上小学时,开始接受爱国思想。在高中就读期间,与十余名进步同学组织火焰读书会,并加入《广州民众歌咏团》、广州“七七剧社”,在各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h3><h3> 1937年11月,在长沙由徐特立介绍,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经过考试,被陕北公学录取,赴延安抗日根据地,编入陕北公学十二队学习。毕业后,又先后参加延安吴堡青训班,入延安泽东青干校学习。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转战于敌后抗日战场。1942年8月任359旅717团政治处宣传干事。</h3><h3> 1944年359旅南下时,黎斌任南下支队一大队政治处教育股长,随部队南下北返。1946年,南下支队在分散突围中,经历了一次次惨烈的战斗。8月24日,717团主力进抵甘肃两当县胡家山,团政治处教育、保卫、组织、民运股长进村做饭时被国民党俘虏。教育股长黎斌趁敌不备脱逃回到延安,其他三人被押送到西安,惨遭国民党杀害。</h3><h3> 入伍前只有高中文化的黎斌,在359旅是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战争年代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建国后,黎斌历任步兵第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南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h3><h3> 作为康前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从建立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到发挥党委、支部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从战前动员到战场宣传鼓动;从瓦解敌军到战俘的管理;从动员各族群众参战支前到安葬革命烈士;从战后总结到评功评奖。黎副政委把政治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既周密又细致。当时,袁国祥因为“会照相”,黎斌副政委安排他到前指机关担任青年干事,后来,袁国祥在战场上拍摄了大量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br></h3><h3> 如果说喀喇昆仑精神创立于对印自卫反击战,那么黎斌副政委就是这一精神的创始人之一。</h3> <h3> 李双盛 康前指副司令员,</h3><h3> 李双盛,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共产党,跟随王震、萧克的红六军团参加了长征,193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120师359旅3营9连连长、营长、团长新疆焉耆军分区司令员。战争年代,李双胜作战勇敢,九死一生,老红军全修东生前经常讲起一段关于李司令故事:</h3><h3> 1938年,部队驻扎在山西五台山一带。那时,全修东是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2营副营长。</h3> <h3>  有一天,全修东带领几名八路军战士悄悄爬上离日军驻地很近的一个山坡侦察敌情。当他拿着望远镜仔细查看敌人的兵力部署时,一小股巡逻的日军恰好从附近经过。鬼子发现了八路抢先开火,哒哒哒……一梭子子弹从他的耳际滑过。全修东一声令下:“打!”</h3><h3> 一场遭遇战就此打响。</h3><h3> 战斗十分激烈。全修东身负轻伤依然指挥战斗。经过激战,日本兵进攻的态势暂时被压制住了。但是,跟随他的连长李双盛中弹负伤,动弹不得。</h3><h3> 此时,情形十分危急,如果不马上撤退,听到枪响的日军增援部队很快就会赶来将全修东他们全部包围。</h3><h3> 李双盛对大家说:“快撤!别管我!我来掩护!”</h3><h3> “不行,八路军不能丢下一个战士!同志们,边打边撤!”全修东二话没说,仗着自己强健的体魄,背起李双盛后撤。全修东一心想着救人,一路上自己的衣服被荆棘划得破烂不堪,皮开肉绽,却始终忍痛奔跑。</h3><h3> “当年在战场上冒着生死背得值啊!这一背,救出了个司令员呢!”李双盛在1978年当上了南疆军区司令员,全修东对这件事记得特别清楚,每次提起来也特别激动。</h3><h3><br></h3><h3> 郑志文 康前指副司令员兼参谋长</h3><h3> 郑志文1921年出生,1936年入伍,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郑志文戎马生涯,身经百战,这里记述他在进军新疆途中的一段故事。</h3> <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0年2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向新疆进军时,一兵团参谋长张希钦将军在酒泉召见了郑志文,代表彭德怀副总司令员和王震将军,宣布他为二军五师独立团团长。五师独立团的番号是刚刚正式授予的。这支部队的番号昨天还是抚眉战役俘虏团,主要成份是3000多国民党军俘虏官兵。干部大都是二军在解放西北中负伤归队的营连指挥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张希钦将军要求郑志文率领这支部队从敦煌横穿罗布大漠,直插达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的若羌、且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张希钦向郑志文颁发了独立团的军旗和印章,指着一幅摊在地上的地图,给他下达了进疆命令:“你们的任务是从现在的位置出发,穿过这片无人区(将军指着地图上的罗布泊,却用无人区代替了它的名字),于3月下旬,最迟是4月初,到达若羌,接管当地政权后,再往西南走,直达且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时,经北路进疆的十万大军已全部进入新疆境内。五师机关和大部队已经快到目的地了,独立团暂时由兵团代管,到若羌后再由五师接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末了,将军说:“你们是全兵团(指二、六军)唯一走南路的部队,而且情况又十分特殊。特殊的部队,特殊的道路,也是特殊的考验。孤军深入,什么都得靠自己,困难不会少,就连多少里程,我们都不知道。反正就是出了敦煌一直向西走,什么时候有人家了,你就到了若羌。能不能把部队带到新疆,全部靠你们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天下午,将军给他调拨了25卡车给养、被装和武器装备连同卡车一起交给了郑志文。随后,又将各单位归队的近百名干部召集起来,正式下达了到独立团的任职命令。郑志文一看,这批干部,心里直犯嘀咕:“怎么给我这么一支队伍,这么一群干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张希钦似乎看出了郑志文的心思,临上车前,指着郑志文说:“难吗?不难,就不会让你当这个团长;不难,就不会给你这支几千人的队伍。走不出罗布泊就等于打了败仗。罗布泊知道是什么地方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郑志文摇了摇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将军说:“不知道也好,兵指(兵团指挥机关简称)给你准备了两名维吾尔向导,昨天已到敦煌了。一要靠他们带路,二要靠自己闯路,只有这样,死路才能走成活路。”</p><p>郑志文的确是第一次听说罗布泊这三个字。到敦煌一打听才知道,这是进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为何让这支部队穿越罗布泊独走南路,当时部队许多人并不理解,但最终这支部队历尽艰辛按时到达了指定位置,接管了当地政权,这对于稳定南疆局势,策应五师十五团粉碎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和田暴乱图谋起到了重要作用。1950年五师独立团编入独立骑兵师,担负进军西藏的任务。</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安志明 康前指代参谋长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安志明于1938年在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毕业后在贺龙部下任参谋,瓦子街战役后,调三五九旅任郭鹏旅长秘书。1949年10月,被任命为五师独立团副团长。和平解放西藏前,安志明任命为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二团副团长。1951年5月6日,安志明率领两个加强连沿着先遣连足迹进入改则北部扎麻芒保,与先期到达的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会师。李狄三病逝后,安志明毅然率领部队继续向前进军,解放阿里,把五星红旗插上噶大克。</p> <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势如破竹的拔点战斗</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对印反击战第一阶段(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加勒万河谷横扫敌军如卷席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加勒万河谷地区,谷深沟窄,山高坡陡,悬崖绝壁,交通不便。印军以直升飞机空运补给。印军在此处构筑了工事、地堡,企图长期占领。新疆边防部队对其军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边防部队向该处南、北两侧的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反击。首先利用夜暗隐蔽接近印军据点,尔后实施炮火急袭,随即一部从河谷北侧左翼插入印军前沿,向前推进;另一部从河谷南侧左翼发起反击,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经近40分钟激战,成功地拔掉了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该处战斗结束后,我军乘胜扩大战果,兵分两路,一路顺加勒万河谷南进;一路北上向西大沟发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号、28号”据点,其余印军哨卡闻讯而逃。至此,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肃清。</p> <h3>加勒万河谷收复后留影</h3><h3> 从左至右:李风鸣(四师十团八连连长)、田枫(中央新闻纪导厂导演)、王冠瑾(四师十团股长)、李泽民(四师十团三营副教导员)</h3><h3><br></h3><h3> 红山头一战撼敌</h3><h3> 红山头位于奇普恰普河谷西侧,达普桑盆地东端,为一独立高地,周长一公里多,海拔5270米,距传统习惯线8公里。印军把这里也建成了侵入我天文点地区的指挥中心和空投基地。在诸多据点中,该据点对我威胁最大。这里是奇普恰普河谷上的咽喉,从此越过奇普恰普山口可直插阿克赛钦的心脏地区甜水海。印军一旦控制了甜水海,就直接切断了新疆与西藏的唯一通道,对新疆和西藏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毛主席在电报中指示:“在中印边界西段,要决心拿下加印14号和红山头天印6号”。根据毛主席的电示,新疆军区决心以绝对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以“雄狮搏鸡”之势拿下加印14号和天印6号。</h3> <p>天文点防区反击作战击落的印军直升机</p><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山头是第一阶段反击战的主要方向。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作战西线战斗首先在红山头(天印6号)打响。天文点守防官兵密切配合主力部队,向印军展开了英勇反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击。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从侧后直插红山头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红山头主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红山头战斗结束后,我军乘胜扩大战果,担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队相继拔除31号、12号、5号、8号、11号、17号等6个印军据点,全歼守军,收复失地。其他各点之入侵印军于当晚仓惶逃窜。至21日晚,天文点防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班公湖两岸四战四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班公湖北岸隶属于我国新疆空喀山口防区,南岸隶属于我国阿里防区。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入侵班公湖南北两岸建立了据点。21日,担负空喀山口防区反击作战的边防部队,抓住战机,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国一侧的西里扎普、安拉沟等地的印军进行反击;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队一部,清除了占据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据点的入侵印军。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绝拉沟、野营地拔点攻坚战斗中,我军四战四捷,战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入侵印军据点。</p> <h3>前指首长与少数民族官兵战场留影</h3><h3><br></h3><h3>  奔袭巴里加斯</h3><h3> 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为狮泉河河谷,距传统习惯线18公里,河谷宽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东可通列城,两侧为高山。印军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入侵该地,建立据点6处,企图长期占领并作继续蚕食其它地区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区入侵印军据点全部肃清后,我西线新疆边防部队奉命挥戈南下阿里,歼灭巴里加斯地区入侵印军。</h3><h3> 受领任务的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疲劳,以惊人的意志挥师南下,对阿里之口、约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转移中,我边防部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结行军1400里,有的分队两次徒步齐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尔河。工兵分队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桥,保证部队开进。部队吃不上熟饭,喝不上开水,吃冰雪,啃干粮,忍饥耐寒,于26日赶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尔后,分兵两路:右翼由甲岗——且坎——拉干赫尔方向迂回印军侧后,断其退路。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围歼印军于巴里加斯——卡日果之间地区。以阿支、且坎、扎西岗守卡分队配合主力作战。</h3> <h3> 四师十一团三营在沙盘前研究作战任务,脱帽者为教导员斩玉轩</h3><h3><br></h3><h3> 27日,反击部队一部抵达山口与印军打响。机枪连班长司马义买买提在汽车上为掩护战友下车,用冲锋枪向印军猛烈射击,吸引印军火力,他两次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掩护战友,直至壮烈牺牲。战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次战斗毙、俘印军多人,占领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队攻占约山口。同日,攻击部队对巴里加斯之印军形成合围。28日,打退入侵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又收复了巴里加斯、卡日果等地。巴里加斯地区作战遂告结束。 </h3><h3> 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h3> <h3>骑兵三团少数民族官兵在前沿阵地</h3><h3><br></h3><h3>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于1962年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反应。</h3><h3> 印方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内阁,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雄。</h3> <h3>四师十一团团长高焕昌在指挥热琼战斗</h3><h3><br></h3><h3>  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0余人。其布势是:东段,以第四师4个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线;以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区;第五旅分布在“苏班西里”和“西安”两边区,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尔。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东堤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郐勒及其以北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部位于列城。</h3><h3><br></h3><h3> 对印反击战第二阶段(1962年11月16日至21日)</h3><h3> 尼赫鲁满以为这样能有把握击败我军。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鉴于此,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h3><h3> 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西线反击入侵西藏阿里班公洛地区(斯潘古尔湖以西)的印军。由新疆军区康前指担负前线的反击作战任务。</h3><h3><br></h3><h3> 决胜班公洛</h3><h3> 班公洛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地区,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入侵印军的一重要前进基地。印军在这里建立了6个据点,其中3个据点分布在山嵴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边防分民的哨卡,威胁阿里纵深之安全。</h3><h3> 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作出部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毁其据点,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我军一部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顶着大风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山,按时进抵反击出发阵地。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攻打第一个据点的部队,一鼓作气战斗30分钟即摧毁了敌工事和地堡21个,攻克了据点;攻打第二个据点的部队,冒着印军猛烈的机枪射击,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激战1小时,攻克了25个地堡,拔除了据点;攻打第三个据点的部队,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扫荡印军边部,摧毁了据点。</h3><h3>拔除了据点后,我军在转向印军炮兵阵地的攻击中,工兵战士罗光燮在排长排雷负伤的情况下,奋勇冲雷区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还未排完,部队无法前进,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最后壮烈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除。</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四、舍身忘死的英雄战士</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甘愿为国捐躯,慷慨赴死,其言感天动地,其行气壮山河。在班公湖拔战斗的前夜,四师喷火连副排长卢荣湖对连队干部说:“明天打‘16’号据点一定是场恶仗,我已做好准备。我没有什么牵挂的,只是有个未婚妻,如有万一,代我去个信告诉她就是了。只要人民需要,我没有说的。”四班长潘自兴也和连队干部说:“我从小失去父母,有个姐姐,我是姐姐带大的,她很喜欢我。明天这仗如有个什么,请将我留在连队里的那包衣物寄给她,别的没什么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18日拂晚,战斗打响,印军凭借地堡群拼命向我冲击分队射击,火力猛烈。喷火连二排四班长潘自兴看到这种情况,背着喷火器立即跃进接敌,前进中头部中弹牺牲。副排长卢荣湖见状,马上前往接过四班长的喷火器,向敌人的机枪眼喷去,敌堡立即燃成一团熊熊烈火。当他继续奔向敌人另一火力点喷火时,不幸中弹牺牲。战士崔相明为了给战友报仇,踏着副排长的血迹从侧面绕道,上去喷火,终于摧毁了拦路敌堡。部队就是这样前仆后继、英勇顽强,恶战了两个多小时,清除了入侵之敌,夺取了阵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步兵四师第十一团第九连战士王忠殿,用自己的胸膛顶住投入印军地堡内的爆破筒,炸毁印军地堡后壮烈牺牲,成为“黄继光式”的英雄,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步兵四师第十团工兵连战士罗光燮,为给部队开辟通路,毅然向印军布设的雷区滚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触响地雷,壮烈献身,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p><p>骑兵第三团机枪连维吾尔族班长司马义.买买提,当部队与印军在夜间突然遭遇时,勇敢地以射击的火光吸引印军火力,为掩护部队展开,身中数弹,英勇牺牲,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寸山河一寸血,喀喇昆仑,山山留忠魂,岭岭皆丰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线参战部队,共计牺牲104人。根据新疆军区前指首长指示,我西线参战部队阿里方向阵亡官兵安葬于狮泉河,天空防区方向阵亡干部安葬于叶城,阵亡士兵安葬在康西瓦。</p> <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以战止战的“点穴”战略</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西线,新疆军区部队彻底将阿克赛钦地区印军肃清干净。此后,新疆军区部队进入中印边境传统边界的伏特山,面对山下无险可依的一马平川,这等于打开了印度的北大门,距离印度北部重镇提斯浦尔只有30公里,解放军也可以直接毫无遮拦地进入新德里。印度朝野大乱,面对离新德里只有300公里的中国军队,面对着不堪一击的印度军队,大批市民撤离新德里。印度开始全民动员,连女人都编入民兵,准备上战场全民皆兵保卫新德里。至此,经过两个阶段的作战,解放军边防部队完成了预定的作战目标。</p><p><br></p><p>单方面停火</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单方面停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2 年11 月21 日,我国政府声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我国军队单方面全线停火;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双方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举一出,举世哗然。世界都猜不透中国要干什么。中国政府表示这是为了两国边境的和平和两国的友好,中国方面主动释放的诚意。中国的举动赢得了世界舆论的支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是1963年后,印军开始在中国后撤的地区缓慢北进,再次重新占领了藏南地区。中国军队除收复大片固有领土外,还抓获3212名印度战俘。当中印两国红十字会达成协议后,释放了全部印方被俘人员。</p><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优待俘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2年11月11日(反击战尚未宣告结束),一份报告说:一名被俘的印度军官,对于“战俘营”的称谓表示不满。他说,“中印之间未宣战,我不是战俘”。考虑到他们的“牢骚”,我西藏和新疆边防部队关押印度战俘的战俘营——对外改称为“中国西藏(或新疆)边防部队印度军人收容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作战部队发布了《对印军俘虏的管理规定》,特别强调:一律不许杀害、虐待俘虏;不许侮辱、捆绑和没收私人财物;对受伤者给予治疗,并尊重其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p><p>西线部队印度军人收容所,最先设在红柳滩,后来担心敌机轰炸,迁到了普萨。当时,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人民群众吃不饱肚子,但尽量筹措各种物资,让印军被俘人员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生活愉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担负对入侵印军伤病战俘医疗、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工作,把中印人民友好的种子深深地播种到每个印军伤病战俘的心中。印军伤病战俘遣返时,含着热泪,感谢中国的医护人员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担任过收容所翻译的杨致芳回忆:在对印俘宣传教育的同时,中方充分尊重他们的习俗和宗教信仰,比如成立伙食委员会,由中方司务长、副中队长、医生及印俘代表组成,每周开一次会,制作食谱,汇集印俘的意见。很快,中方管教人员与印俘结下友谊,有的战俘甚至视中方人员为父母兄弟。中方还在战俘营开展了多种球类比赛,组织过三次运动会,还搞演出活动,由印俘们自编、自导、自演。中方为他们放映过《流浪者》、《两亩地》等印度电影及经典中国文艺片《白毛女》等,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1963年5月,这些印俘启程回国。在返回前,一名战俘托人转交给我(当时我在莎车野战医院工作)一张字条:我亲爱的张国柱(我在前线时的曾用名———作者注):我即将返回印度了。我曾企盼和您见一面之后再走,然而,不能见到您了。也罢,没关系。我心中将永远保留对您的怀念。我留下自己的友情,带着您的友谊回去。您亲爱的普乐达布。</p><p class="ql-block"> 1963年5月17日,我新疆边防部队在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以西莫尔多通道上释放了160名印军战俘,另外两名校级军官与东线校级军官一起到内地参观后,从昆明由印度飞机接回。</p><p class="ql-block"> 在离边界400米处我方搭了帐篷,印度红十字会代表逐一点名接收印俘,当他们走过我方搭的欢送彩门时,印军被俘人员再次与我方人员拥抱握于依依惜别,有的拿出自己的照片送给中国医生,有的拿出笔记本请我方人员签名。他们说:“谢谢你们,亲爱的中国兄弟!你们的友谊将像纪念碑一样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与中国朋友热情告别相比,印度接收人员却冷若冰霜。他们回到国内即被关进集中营,受到长期的询问和“反洗脑”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内侧设立民政检查站 </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政府11月21日的声明和总参谋部11月30日下达的中共中央关于设立民警检查站的部署方案,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1963年2月28日全部完成边防部队后撤计划的同时,结合中印边境20公里线内的实际情况,完成了设立民政检查站的任务。在中印边境20公里线内,共设立民政检查站26个。即东段16个:位于西藏地区的勒、肖、曲拿、共那、陇、马及墩、塔马顿、来果桥、甫伊、鲁霞、地东、得岗寺、布宗、呷枪、察隅、沙马;中段3个:位于西藏地区的什布奇、波林、西兰塔;西段7个:位于新疆地区的神仙湾、天文点、温泉和西藏地区的空喀山口、尼雅格祖、库尔那克堡、斯潘古尔。 </p><p class="ql-block"> 各民政检查站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的派出侦察巡逻小分队,对山口、要道、居民点等进行巡逻、观察和做群众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62年12月10日,总参谋部下达了《关于民警检查站的若干规定》,规定了民警检查站的具体任务。 </p><p class="ql-block"> 1963年3月14日,经总参谋部批准,将且坎、河尾滩、5909(原“天14号”)改为20公里以外的民政检查站。工作人员着民警服、佩带武器,不受民政检查站的限制。 </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总参谋部还批准了各民政检查站的警戒范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