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

邓老师

<h3>南湖校区 邓志蓉</h3> <h3>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h3><h3>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家乡湖北省就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曾侯乙编钟。</h3><h3>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h3><h3>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h3><h3>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h3><h3> 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成为乐钟,关键在于它恰当地运用了合金材料,在科学配比的基础上,采用了“复合陶范”铸造技术、铅锡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钟壁厚度的合理设计、鼓部钟腔内的音脊设置和炉火纯青的热处理技术,使铸件形成“合瓦形”,产生双音区,构成“共振腔”,实现编钟的浮雕花饰,从而对其所在的振动区起到负载作用,达到加速高频的衰减,有助于编钟进入稳态振动。</h3><h3> 曾侯乙编钟音乐性能良好,音域宽广,音调准确,音色优美,具有“一钟双音”的特点,即一个钟能够演奏两种不同的乐音,因此一套完整的编钟就可以演奏很多不同的乐曲。除了“一钟双音”,曾侯乙编钟七音齐备,并且具有12个半音,这跟12平均律是一个概念。钢琴有七个八度,曾侯乙编钟有五个半八度,音律很宽广。</h3><h3> 另外,编钟分为三层悬挂,上面是钮钟,中层是甬钟,下层也是甬钟。三层的钟大小不一样,因而编钟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h3><h3> 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h3><h3> 俗话说,惟楚有材。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已经创造辉煌,我们作为楚文化的传承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和继承楚文化的精髓,把它发扬光大。</h3> <h3>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h3> <h3>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用2000多年前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中国乐曲《茉莉花》,《东方红》,和世界经典名曲《欢乐颂》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吧!</h3> <h3>曾侯乙编钟演奏《茉莉花》</h3> <h3>曾侯乙编钟演奏乐曲《东方红》</h3> <h3>曾侯乙编钟演奏世界名曲《欢乐颂》</h3> <h3>动手试一试:同学们,我们在家也可以尝试自己动手,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做一做小乐器。</h3><h3>材料准备:三个不同大小的瓷碗,一支不锈钢汤勺</h3><h3>制作方法:在三个碗里分别加入不同深浅的水,用汤勺的把敲击,听一听她们发出的高低不同的音。水位越高音越低,水位低则音高。用此方法调出do,re,mi三个音。</h3><h3>演奏:尝试用自己做的乐器演奏一首乐器</h3> <h3>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仔细观察,音乐就在我们身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