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唤雪的美篇

黑松唤雪

天   下   雄   关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新疆进青藏,第一站嘉峪关。</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城饮马寒霄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古戍盘雕大漠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除是卢龙山海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东南谁比此雄关。</p><p><br></p><p> 当年林则徐被贬新疆途经此关,曾写下这样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只见过林大将军威容的画像,他那是在虎门销烟,位高权重,被发配到新疆后宝刀渐老。 你看当今许多高官在位时气宇轩昂,但下台第二天你再看,就跟咱普通百姓长得差不多了,然后,越老官相越淡,越老神态越卑。</p> <p class="ql-block">  然而,像老头这样当兵出身的小官正相反,自打退休,越老越牛、越老越倔、越老越精神、越老越有将军相。嘉峪关下我拍的这张照片,老头虽七十有二,仍形体矫健,精神矍铄,浑身透显行伍气质,特此题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热血镀红星,</p><p class="ql-block"> 踏遍三江每建勋。</p><p class="ql-block"> 今日雄关宣白发,</p><p class="ql-block"> 不须刀马也将军。</p><p class="ql-block"><br></p> <p>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p><p>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嘉峪关建成后,便成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p><p> 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满速儿汗入寇肃州,游击将军芮宁阵亡,全军陷没,嘉峪关失守。</p> <p>  这个门是游人的入口,朝东,不是城关的正门,额扁上“天下雄关”四个大字十分醒目。门头不大,字头不小,第一感是不是挂错了?</p> <p>  这石头不知是哪一年砌进去的,天长日久,风雨浸蚀,棱角皆无,就连颜色也被周边的地物地貌同化了,漫漫岁月在不断消磨世间万象,对人类更甚。</p> <p>  这才是“天下第一雄关”!站在城楼下,确有压迫感,但觉得高度似乎不及山海关。山海关城匾是五个字“天下第一关”,嘉峪关比山海关早建9年,多了个“雄”字。此雄彼雌,各居西东,守望相助,共护神州。</p> <p>  1837年清朝左宗棠驻肃州时,曾修整关墙和关楼,并亲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可惜1931年西北军伐马仲英把关楼拆了,那块名匾也从此下落不明。现在的关楼和仿制的匾,是1988年按原样重建的。 </p> <p>  嘉峪关城楼戏台的对联引人注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联:离合悲欢演往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下联:愚贤忠佞认当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横批:篆正乾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当时对“篆”字不解,回来查百度,说“篆正乾坤”意为“位正乾坤”、“职正乾坤”、“法正乾坤”、“德正乾坤”,其中解释为“德”最准确,特指道教神仙的职能、法力和威德。</p> <p>  大漠风尘年六百,征人铁骨落成泥。好奇在城墙上抠了一下,里面的砖还相当硬实。</p><p> 嘉峪关自古以来弥漫着悲伤的空气。据说古代经过嘉峪关的人穿过城门后,习惯向旁边的城墙上奋力扔一块石头。如果石头弹回来,便是还能归乡的吉兆;如果弹不回来,意味着客死他乡。</p><p> 嘉峪关岂止于景色凄凉,也让人内心凄凉。曾经路过这里的人,要么是囚犯、失势的官员,要么是恐惧的逃犯和浪子,即便到了21世纪繁荣和平年代,这样的氛围仍然挥之不去。</p> <p>  城门洞很高,但走过时却想低头。有人平时习惯昂首阔步,自称腰杆宁折不弯,逛大街可以,你到皇城根下试试?</p> <p>  这就是所谓的“瓮城”吧。给对手挖陷井、下套子,欲擒故纵,以奇谋胜……。独倚楼头赞孙子兵法,古人真师傅!</p> <p>  这个门楼叫会极门。有个传奇,后来才知道。塔楼正下方的墙檐上撂着一块砖,平平常常不起眼,导游如果不讲,游人很难发现,然而这就是传说中“嘉峪关的最后一块砖”。</p> <p>  相传当年负责建长城的官员叫郝空,十分贪婪,经常克扣工匠们的工资。他找到大工匠易占开,让其预算建嘉峪关需要多少砖,并提出一个很苛刻的要求,说如果到完工时,多一块或者少一块就要扣工钱。</p><p> 易占开胸有成竹,告诉郝空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不多不少。郝空歪心一动,叫人偷偷多运来一块砖。老易施工到最后发现多出一块砖时,明白是郝空搞了鬼。</p><p> 如果这时自认倒霉,工人的工钱就无法兑现,昨办呢?老易计上心来,他把多出来的那块砖拿在手里对郝空说,这块是天上神灵交给我的“定城砖”,你马上给工匠们结算工钱,否则我把它扔下去,这嘉峪关就得塌。郝空这个人非常迷信,听老易这么一说,不敢怠慢,乖乖发了全部工钱。老易见大功告成,便把这块砖放到了会极门的墙檐上,此后600年来没人敢动这块砖。</p><p> 当年睿智的工匠用“神砖”作砝码,来要挟官员不得克扣工钱,这经验很值得现在的农民工兄弟们借鉴啊!不过,古为今用时还须推陈出新,因为时下的郝空之流除了“老毛头”什么都不信了。</p><p> 为这个美丽的传说而感动,写了这首《问神砖》想送给农民工兄弟,亦提醒今后再去嘉峪关的游客们关注这块神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崤函大漠站雄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肃镇河西六百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古围城忠佞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极门下问神砖。</p><p><br></p> <p>  从垛口向外远眺,好天气能见度不止十里。想起京剧《空城计》里诸葛亮那个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p><p> 冷兵器时代,守城方居高临下优势巨大,扔块石头就能把敌人砸回去,甚至大开城门,对手也轻易不敢进,可见那时的城,对于守土安民具有重大战略价值。</p><p> 因为有城才有国,所以历代王候将相们不惜聚全民之财,倾全民之力,毕千年之功,来修筑万里长城,待后来有了洋枪洋炮,城墙再高再厚再长也挡不住喽。</p> <p> 风推过雁寻归路,</p><p> 云伴夕阳卧古城。</p><p><br></p> <p>  出城关之前,回拍了这段老城墙。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远看光秃秃像道土围子,没什么意思,想删掉,后来看到林则徐的一首七律《出嘉峪关感赋》很精彩,拿来配这张照片正合适:</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严关百尺界天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里征人驻马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阁遥连秦树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缭垣斜压陇云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山巉削摩肩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瀚海苍茫入望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道崤函千古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头只见一丸泥。</p><p><br></p><p> 第五句那个笔划多的“巉”字不认识,查字典念[chán],山势高险的意思。末句那个“丸”字如果改为“条”更恰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头只见一条泥。</p><p><br></p> 夜   色    敦   煌 <p>  第二站是敦煌。从嘉峪关去敦煌,需要向西北折返,过去老火车是单线一条死胡同,近年通了时速200公里的动车,两个多小时就到。新车站外型古今合壁,看上去会联想到烈士陵园,提神啊!</p> <p>  打出租到市中心找宾馆,沿街走了一大圈,普通的家家满员,高档的价格太贵。经人介绍,被拉到一处居民小区,上五楼进门三室一厅,安微夫妇开的家庭旅店,条件不错,价格不高,预付两天房费住下。晚上出去吃饭,忽见邻街灯火辉煌,不出百米竟是著名的敦煌夜市,歪打正着。</p> <p>  酒足饭饱,与老头一起逛夜市。顺着灯光走,越走灯越亮,越走街越长,越走人越多,越走越想走。没想到这个小小敦煌,夜市场竟然如此繁华。</p> <p>  敦煌夜市,又称沙州夜市,位于敦煌市阳关东路,是当地最大的夜市,共划分为风味小吃、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及茶座五大经营区域。</p> <p>  风味小吃一条街,牌匾设置规范,桌椅排列有序,环境卫生整洁,经营管理看上去很到位。</p> <p>  生啤酒的容器型状酷似“大力神杯”,每个大慨能装2升酒。</p> <p>  戈壁滩上不长草,捡把沙砾也值钱。</p><p> 柜台上这种彩色小石籽串成的手链堆积如丘,莫非成车直接从大沙漠里拉来的?</p> <p>  内地的各色小吃也都可见,但西北风味是主流。</p> <p>  走累了,歇歇脚,口渴了,来一罐。可乐味太淡,后悔加了冰。</p> <p>  这葡萄就在夜市买的,叫啥名忘了,色泽紫红,状似马奶,8元1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以前只当挠口令听着玩,这回亲自验证。唉,怎么说呢?皮肉一体,扔进嘴里,满口娇嫩,香甜沁脾,上下牙两个回合皮就没了,让你吐不出任何想法。赞叹此生所吃最美葡萄竟在敦煌!</p> <p>  第二天赶早去莫高窟看佛洞,景区门前买不到上午的门票,只卖下午的,说是上午票要提前一天预约。因下午4点要去西宁,上午必须看。出租车司机说市内的预售票点能买到,来回20分钟车费40元,那也得去,结果真买到了。不过回来进景点验票时发现,用下午的票也能进,原来门票分上下午,只是为了疏解区间车的流量,靠自觉执行。MD,自觉怎么能执行?又被涮了!</p> <p>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时期(公元33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茫茫戈壁,大漠风尘,人走了往哪埋?到河边峭壁上凿个洞吧。斗转星移,日月轮回,穷人掏小洞,富人掏大洞,艺术家涂壁画,文化人藏经书,信教的供佛祖,一千六百多年后成了世界文化遗产。</p> <p>  莫高窟七百多个洞,有观赏价值的不过几十个,开放给游客看的只有七、八个。排长队进洞,光线昏暗,人员拥挤,呼吸不畅,看不清壁画,听不清解说,又禁止拍照。费挺大劲看了三个洞,觉得没啥意思,不如外面转转,老头亦有同感。</p><p> 六年前曾去过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洞窟观摩自由开放,景区环境优美宽敞,人也很多但不见拥挤,上上下下基本看全了,毫无厌倦之感。</p> <p>  莫高窟前广场上圈着几棵大胡杨,杆粗枝壮,绿冠参天,给人以强烈之神圣感,觉得是这个景区最美的景观。想起了新疆导游曾讲过“胡杨三千年”,当时没介意,这回看到大棵的胡杨才想领教。</p><p><br></p> <p class="ql-block">  所谓“胡杨三千年”指的是胡杨的三个一千年,即: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其实这话也并非真事,应该是对胡杨品质的一种敬仰吧,就像山呼“万岁”。</p> <p>  还得用一下敦煌站这张照片,因为9月10日从这里乘车折返西宁时,出了个不小的麻烦。</p><p> 下午3点40的车,和老头打出租2点20就到了车站,在站外树荫下坐了半个小时乘凉,进站时一掏兜,呀!身份证和车票没了,顿时头皮发麻,赶紧告诉老头先进去,自己回身到外面去找。</p><p> 树荫下没影,过道上无踪,大脑快速运转,头上开始冒汗。冷静判断,下出租用手机交费时掉落的概率最大。立即打开微信查支付凭证,司机叫吴德资,拨打出租车监督举报电话说明缘由,总台片刻即与司机取得连系。吴司机来电称身份证在副驾驶座下找到,20分钟能返回火车站。看手机时间3点,长舒了一口燥气,庆幸失而复得,否则麻烦大了。</p><p> 3点25分吴司机赶到,交还身份证,但称未见车票。车票无所谓,有证就活了,一顿感谢,给付车钱,然后跑到售票处补票。跟东北不同,这里车站规定,丢票人要先在敦煌补,再到西宁退。进站时离开车时间只剩8分钟,对老头扬眉舒脸作O型手势表示搞定,上车入座后赶紧找毛巾擦汗。</p><p> 教训啊!如果找不到身份证,那这夜就只能“蹲煌”了。</p> 无   缘   青   海 <p>  第三站是西宁。西宁是青海省城,进藏的必经之地,待的时间较短,没留下太深印象,手机相册里只有这一张照片。在街面上看到有些店铺关门歇业,整体经济状况似乎不如乌鲁木齐。</p><p> 在新疆就开始咳嗽,到西宁觉得加重,晚上8点多去街上想买盒头孢,转了十几家药店都没有夜售。出租司机说西宁市只有一家药店24小时营业,打车来回20元。到了药店被告知,买头孢必须要有处方,与其商量说外地来的着急用,那也不卖,白折腾一趟。</p><p> 第二天听老头劝,去附近红十字医院看医生,怀疑是病毒性感冒,连拍片带买药花了300多。</p> <p>  来青海最想看青海湖。一到西宁就在宾馆买了“两湖一日游”团票。两湖(青海湖和茶卡盐湖)在一条线上,从西宁算,青海湖150公里,茶卡盐湖300公里。</p><p> 12号天没亮下起了小雨。导游来电话说5点半在宾馆楼下路口有车接。老哥俩顶伞冒雨提前到位等到6点半车才来,导游解释说是走错了路。上车才知道,游览顺序是先远后近。又接了几个人然后吃早饭,上路时己是7点半,起大早赶集。</p><p> 一路西行,途中要翻过一座大山叫象皮山,导游说最高点海拨3800米,停车休息时,动员游客买氧气罐备用以防万一。尽管6年前上过4200没事,现在岁数大了心里没底,两罐160,高价也得认。车开到山顶感觉并无异常,两罐氧气没吸几口又带回宾馆,后来退房时怕机场安检过不去就扔了。</p><p> 旅游车先路过青海湖,凭窗望远,银波浩瀚,碧水连天,无边无际,走了好长时间才过去,没想到,这竟是此行对青海湖的最后印象。</p><p> 吃过午饭登车,车却打不着火。这台19座的中巴看上去明显已到老龄,司机捣鼓半天也没整明白,幸好餐厅旁边有个修车部,推进去一查,保险烧了。这过程又耽误约1小时。</p> <p>  下午2点左右到达茶卡盐湖,导游给1个半小时游览时间,买票坐小火车到湖边,大失所望。阴天的缘故,眼前一片灰茫茫,整个盐湖亳无生气,乍一看像东北的溜冰场。之前听人说茶卡盐湖很美,到这儿一看却大相径庭。</p><p> 盐湖水面看上去不算大,水里泡着灰白色的天然盐层。湖边有成片的厂房和家属楼,这里应该是个盐类加工厂,目前并未停产,搞旅游的收入可能比卖盐高。</p><p> 跟老头在盐雕旁匆匆照了几张像,便步行返回停车场。这茶卡盐湖是近几年我所见到的最无趣景区。</p> <p>  跟老头在盐雕旁匆匆照了几张像,便步行返回停车场。这茶卡盐湖是近几年我所见到的最无趣景区。</p> <p>  盐雕――雕的是古时晒盐工劳作的形象。</p> <p>  快到3点半,大多数人已返回车上,同车一女孩忽然发现手机丢了,身边男友心急无语。有人建议拨号试一下,兴许有回音,结果真被游客捡到,但要自己去取,点位几乎在景区尽头。时间紧张刻不容缓,小男友义不容辞跑步前往,一车人闷心无奈焦急等待。单程距离大约两公里多,此时景区代步的小火车己不送客,只能徒步。</p><p> 待小男友返回时,时间已近4点半。</p> <p>  当地日落时间在下午6点左右。从盐湖返回到青海湖大约150公里,此时车上的人已经预感到时间不够,导游却默不作声。果然,到青海湖时天水一色全黑了。导游征求意见,问游客还进不进去。大伙都笑了,啥也看不见还去个屁呀!那就研究善后吧,谁的责任?七嘴八舌,掰来掰去,最后统一思想,一是导游早上接人晚了1小时,二是司机中途修车耽误1小时,三是游客找手机等了1个多小时,三条权重,虽然旅行社占大头,但第三条是关键。怎么办?陪损失吧。导游电话请示领导,最后宣布每人退还120元青海湖门票钱,外加请吃一顿“大餐”算作礼赔。</p><p> “两湖一日游”团费是每人420元,游客交完钱上车就是旅行社说的算,能退费四分之一强,也算过得去。导游说,干了这么多年,头一次遇到这种复杂情况,阴差阳错,今天点背。两个小情侣也很尴尬,表示道歉。行了,怪人没用怪运气,如果没有丢手机的事,那可饶不了旅行社。</p><p> 没想到接下来的情况更复杂。</p> <p>  天色已晚,人得吃饭。车开到青海湖路边一家旅游定点饭店,导游分咐店老板马上安排两桌,菜要硬一点。大约7点钟开吃,饭菜确实加了料,堵嘴足够用。吃完饭迟迟不见导游露面,8点多导游才来,说车坏到加油站了,正在修车请大家再等一会儿。这一等竟然等了2个小时!大约10点导游带来几个人,告诉游客说中巴修不好了,现在要换车往回送。游行社在当地调来4台私家车,十几个游客按居住地分乘,随即上路。在车上跟司机闲唠,大半夜的往返600公里,旅行社给多少线?司机说,唉,都是关系,看着办吧。司机是宁夏人,在当地开饭店,每年只干半年活,能整个一百来万,全靠旅行社养着。</p><p> 路况虽好,夜黑难辨,一路不敢打盹。回到宾馆,已是下半夜1点多了。躺床上跟老头念叨,这一路真是绝了,起了大早,没赶上晚集!下雨了、接晚了、车坏了、手机丢了、景点关了、车又坏了,能发生的意外都凑一块儿发生了,与青海湖擦肩而过,怨谁呀?只能自叹无缘,无缘对面不相逢。</p><p> 这辈子咱还能再来吗?老头把烟头一掐:我是不来了!</p> 神   往   拉   萨 <p>  坐火车去拉萨,说是可以逐渐适应高原缺氧,不曾想这季节在西宁根本买不到进藏的火车票,那就只能飞进去了。</p><p> 9月13日上午,西宁阴天。从市区打车到曹家堡机场大约40分钟。起飞后穿过云层,上蓝下白,阳光灿烂。</p> <p>  飞到西藏上空,云层偶尔会闪出一块间隙,从万米高空俯瞰大地,山川奇异突兀,江河蜿蜒曲回,城镇、村落、道路、堤坝清晰可辨,空间透视度极高。</p> <p>  机舱内并未满员,离座迅速抢占后舱空余靠舷窗的座位,抓住稍纵即逝的几个机会,手机相机双管齐下,瞬间锁定精彩画面,尤为难得。</p> <p>   落到云层下面,景色尽收眼底。</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江碧水携风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顷白云送岸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欲扶天登藏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劫得壮阔入诗怀。</p><p><br></p><p> 在飞机上翻看这几张空中照片时,就有了这样的灵感。西藏是几十年来梦中神往之地,今天终于飞进来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奔放不羁、野性十足的雅鲁藏布江。</p> <p>  拉萨贡嘎机场,海拔3600米。下舷梯进入候机厅,几分钟后感觉心动加速,脚下有点飘,不过兴奋之中也没当回事。</p> <p>  这是在大巴上拍的。第一眼目睹布达拉宫,现地与电视里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布达拉宫看上去刚刚粉饰一新,座山观水,神圣威严,如君临天下,气场十分强大。</p> <p>  下午到宾馆安顿完,跟老头去附近街上转悠,想找个藏族风味的餐馆吃饭。街面上店铺不少,可几乎都是经营甜茶(似麦乳)、点心之类,没有可吃性。</p><p> 看见一家藏族烧烤店里有人吃饭,便进去打量。店主是个三十来岁的壮汉,热情招乎我们坐下,然后没等说话,就揣来一大盘羊肉串和4罐哈啤小麦王(竟有此酒!),用不错的普通话说:不好意思,现在我们不营业,那桌是自己家人吃饭,你们来我们很欢迎,尝尝我家的羊肉串吧,我请你们喝酒。接着不由分说,抓起一把羊肉串就往我们手里塞。一听此话我和老头哪好意思,立马起身,边道谢边往外走,小伙子不依不挠,说啥也得让我们尝尝他家的羊肉串。实在推不了,只得一人拿了两串边吃边撤,走出50米开外,才想起要返回去还给人家铁签子。</p><p> 初到拉萨,第一次领教了藏族人的盛情好客,一时激动,竟想不起那两串烤羊肉是什么味道了。</p> <p>  拉萨海拨3600米,空气含氧量是内地的70%。在宾馆附近活动一下午,觉得喘气总是不到位,但并无大碍。晚上躺下来后发现情况不妙,上半夜无法入睡,症状是心跳过速、呼吸不畅、昏头涨脑、浑身难受,自己号了一下脉,心率每分钟108次。老头反应更甚,在床上翻来覆去,长吁短叹,表情痛苦,就像得了重感冒,一直折腾到后半夜两三点钟才昏昏入睡。</p><p> 进藏前听人说,身体越强壮高原反应越重。老头年愈七旬,腿脚硬实,走路爬山比我快多了,这夜验证了这个说法。其实宾馆楼下就有卖氧气罐,可夜里根本没想起吸氧这码事。第二天吃过早饭感觉还是不太舒服,买了罐氧气一人吸两口才有所缓解。</p><p>  上午先要去看布达拉宫。街口有一诊所,可以免费量血压,一量正常。坐班医生见是刚来的外地游客,特意嘱咐:如果高原反应明显,这两天就不要喝酒、不要洗澡、不要快步走。结果这“三不要”一直到离开拉萨都没敢违反。</p> <p> 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红山),海拔3700米,占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p><p><br></p> <p>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交相映辉,红、白、黄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p> <p>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p><p><br></p><p><br></p> <p>  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1988—1994年,国家再次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修缮。</p> <p>  到现地得知,布达拉宫门票需要预订,每天限制入宫人数,不卖散客票。跟老头商量统一思想,现在身体都不舒服,进宫得爬100多米高台阶,且买不到票,干脆就不进了,绕宫走它一圈,就算到此一游。</p><p> 几天后回到家里,想起这事有点后悔,一生一次,不可重来,来了不上,愧对西藏。</p> <p>  紧贴布达拉宫东墙外,有几排挂在架子上类似古代编钟的简状物,铸铜的,上面有经文图案,后来知道叫转经筒,佛教徒路过时都要挨个拂摸转动。</p><p> 学着藏人的动作,上前摸了一排,想必能沾点佛气。</p><p><br></p> <p>  绕布达拉宫走一圈大约2公里多,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藏人、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按顺时针方向在这里“转山”,形成一股人流,周而复始。</p><p> 路上观察藏族人的服饰,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仍有许多身穿民族传统服装藏袍的,女人多于男人。他们手里通常都拎着一件长串的佛珠,样式不一,有的人还拿着一个类似拨浪鼓的东西在胸前摇动,问一位长者,他说那叫“玛尼轮”,就是手摇式的转经筒。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穿着打扮基本上与内地人无异,很少有穿藏袍、拎佛珠、摇“玛尼”的了。</p> <p class="ql-block">  藏人对佛的虔诚就不用说了。对这位朝圣的妇女观察了十多分钟,跪下――五体投地——起立——再跪下,循环往复,似乎永无停歇。以往曾见过藏人朝圣三步一叩几百里的视频,这次直接目睹,确信只有超世俗、超自然的坚定信仰,才能产生如此强大的精神驱动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地神灵谁压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头一瞥是王宫。</p><p><br></p> <p>  跟布达拉宫正面合影,脱帽为尊。</p> <p>  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布达拉宫,会有不同的感受。宫殿,城堡,别墅,度假村……甚至会产生天堂的幻觉。</p> <p>  布达拉宫的前、后花园景色如画,园林设计、修饰、管理水平不亚于内地。</p> <p>  用刻有经文的红色石片砌成的墙,当地人叫“玛尼墙”。</p> <p>布达拉宫毗邻的公园,是藏族年轻人日常欢聚的之地。</p> <p>  “玛尼墙”旁边的祭祀点。</p> <p>   布达拉宫外墙下,老人、孩子与狗。</p><p> 这个组合看样子每天都会按时来这里“上班”。小狗们都戴着嘴笼,意思是谢绝游客喂食;小狗们旁边摆一个盆,意思是欢迎游客捐款。过客如流,多有下腰者,估计这帮可爱的小狗和两个孩子,每天都会给老者带来不菲的收入。</p><p> 先拍照,然后摸出一张20元入盆,有点大,可当时兜里没有更合适的现金。顺便扫了一眼,面值暂时领先。</p> <p>  围着布达拉宫转一圈出来已近午时,稍息片刻,便步行去看大昭寺,两个景点间坐公交大约三站地。</p><p>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p><p>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万盏酥油灯长明,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等身长头的深深痕迹。</p><p><br></p> <p>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藏族民间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p><p> 这是大昭寺门前一处打份成“玛尼”的照明设施。</p> <p>  沿街店铺门脸装饰极具民族风味。</p> <p>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感人,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p> <p>  晚饭后天色已黑,独自去布达拉宫拍夜景。有点小雨,手机能拍出这个效果,也算不错了。现场的观感肯定比照片漂亮。</p> <p>  第三天,高原反应仍未全消,跟老头共同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去外地了,再在拉萨转一天,明日离藏飞西安,主要原因还是身体不舒服,街口诊所那个藏医说的“三不要”成了戴在头上的紧箍咒。人老了,别逞能。</p><p> 早饭后去拉萨西郊湿地公园,公交车上巧遇四位藏族老大姐同行,没敢问岁数,从外观看都在七十岁以上,身体也结实。下车后,她们便主动给我们当起了导游。</p> <p>  湿地公园面积不小,除建有一条木质栈道外,其它保持原生态。走到湿地深处休息时,发现藏族大姐们的背包里,都装了5、6斤青棵面,她们用水把面搅成疙瘩,然后铺在草地上喂鸟,过程中嘴里念念有词。野游和喂鸟哪个为主?咋猜都没错。 </p><p> 热情、善良、虔诚,是藏民族的三大特质,年长者尤为突出。</p> <p>  三个藏族少年选在这么幽静的地方写作业,可活泼好动的天性却让他们根本静不下来。</p> <p>  穿戴都很时尚,见到外人彬彬有礼,长相在那摆着,不是一家的也是亲戚。</p> <p>  老头见到这么可爰的下一代,不失时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讲的什么课没听清,从手势上分析,“二万五千里”?弄得孩子们聚精会神,结果立即遭到抓拍,好!</p> <p>  从公园出来,四位大姐非要请喝茶,见难以推辞,恭敬不如从命。进了一家茶馆,室内光线昏暗,店主与来客分明都是熟人,两壶藏式甜茶,落坐东桌西桌,那边老大姐们家乡话相谈甚欢,这边听不懂只能端杯示意。喝了大概不到20分钟,见实在无话可说,便同老头起身告辞,真诚致谢。然后悄悄到巴台结账,两壶茶40元,迅速付钱后大踏步撤离,生怕大姐们发现来追。这一天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16日晚7时许,拉萨贡嘎机场,外面在刮风,还下了一小会雨,请一位路过人勿勿拍下跟老头的合影,这是在拉萨的最后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回顾一下这次青藏高原之行:</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城市不大,新建楼区不少,街路整洁干净,“天下第一雄关”名不虚传,其规模是平生所见古城关之最,站在城头上易引发遐想和诗兴。</p><p class="ql-block"> 敦煌印象最深的并非莫高窟,而是夜市,有规模,够热闹,经营有方,管理到位。莫高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人多洞少,排队拥挤,听不见讲解,只能走马观花。煌火车站身份证失而复得,险些出大麻烦。</p><p class="ql-block"> 西宁经济欠发达,感觉还不如东北的哈、长、沈。“两湖一日游”撞上霉运,无缘与青海湖见面或为终生遗憾。</p><p class="ql-block"> 到拉萨心情很好,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布达拉宫神秘威严,大昭寺佛教色彩浓厚,尤其是热情好客、朴实虔诚的藏民族特质和风俗,令人称道,引人神往。连续两天的高原反应,使原计划在西藏的行程不得不提前结束。</p><p class="ql-block"> 再写一首诗来概括上面的回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律 上高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牵老叟上高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沐栉风尘不等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峪城头追雁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莫高洞里讳人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缘自叹青湖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梦皆呼藏路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罢经轮读圣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山一拜焕童颜。</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难道说……</p><p> 我觉得那首《青藏高原》唱得最好的还是李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