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文章有故事之八</h3> <h3> 做一件事有没有用处,是我们很多人在做这件事之前都比较看重的一个问题,当他们把这个问题看清楚了之后,就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去行动。这样的处事态度和行事风格,本不应该用“对与错”“好与坏”来评判,但是,如果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只做自认为有用的,而懒得做自认为无用的,那一定会让人走向肤浅、功利和冷漠。因为“有用”与“无用”仅仅是个人的判断,有的人认为的“有用”,可能只是对他自己暂时的用处,主要是物质的,比如:挣点小外快;有的人认为的“无用”,可能又有大用,主要是养精神的,比如:读书。认为读书没有用处的人,根本上讲是他们从来没有认真的读过书,凡是认真读书的人,读书的用处自然会显现出来。写文章也属于这一类吧。<br></h3><h3> 本人做事有个习惯,或者说风格吧,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那些不做的,大都是因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并非是因为它有没有用。更明白的说,只要是我在做的事情,我考虑的做这件事,而不把于我有没有用放在心上。</h3> <h3> 给领导写过讲话稿的人应该都体验过,这是一个比较苦的差事。你辛辛苦苦的忙几天,结果领导还不一定满意,就是满意了,也就是领导在大会上念一遍,大体上也就是一个程序。所以,经常给领导写讲话稿的人就会想办法不让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太苦,便摸索出一些套路,当然用套路写出来的也大多是套话、空话,或者说是正确的费话,应该说没啥用处。2010年4月,教育局决定在我原来工作过的那所学校召开“全县中小学‘引导教师主动发展’现场会”,领导安排我给局长写会议的主题讲话稿。这是我第一次给领导写讲话稿,过去给自己写的发言稿倒是不少,可给局长写讲话稿心里没有一点底气,所以,接受这个任务时也很是为难的。还是那句话,既然接受了我就会尽全力的。这个过程我确实费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因为自己离开基层学校才几个月,过去二十多年都一直在干具体工作,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种大格局的观念,突然的要站在局长的角度写讲话稿,写出来的东西必须要有高站位、大气魄和硬要求,我得要学一学相关的文件,找一找领导的讲话材料,得先体会体会。二是因为这个现场会的主题比较专业,局长的讲话稿既不能太专业,也不能不专业。如果太专业了,讲的可能尽是具体事情,不符合局长的角色要求;如果不专业,局长讲的东西可能会因普遍适用不能切合会议主题的针对性要求而变得无用,这对我来说是个比较难以拿捏准确的问题。记得前前后后,我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经过反复修改,直到自己还比较满意为止。</h3> <h3> 现场会结束后,参加会议的一位市教科所的领导问我们教研室的领导:“局长的讲话稿是谁写的?写的很好,有很强的指导价值,整理一下可以在《襄阳教育》上发表了。”这当然是对我写的这篇讲话稿最迅速、最直接、最明确的肯定了,我听了之后当然心里美滋滋的了——毕竟这让我看到了它的“有用”了。一个星期,不到4000字的讲话稿,这个产出与投入比太小了,如果如实地说出来,有些人可能还会笑话的,“没啥用,还那么认真。”而事实上,真的没啥用吗?最明显的用处是我又多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将这个讲话稿以《做教师发展的引领者》为题进行了修改,并被《襄阳教育》录用。第二个用处是磨炼了自己,至少在写领导讲话稿上面长进不小。第三个用处是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加点分。当然,第二个用处是最有用的。</h3><h3> 给领导写个讲话稿,如果你不认真,按照基本的模式去写一份,也不会碍事,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没啥用;如果你认真地写了,这个过程可能比不认真要艰难很多,但有付出就有收获,你的这种艰难付出一定是有价值的。我始终认为,有些事情是你应该做的,或者是必须做的,既然不能不做,与其应付着做而没有用导致痛苦,还不如认真的做,做出意义收获快乐。</h3><h3> 写一份工作总结有没有用处?这完全取决于你认真还是不认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