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故乡 之 (脱坯)

风中云

<h3> 梦里土炕 之(脱坯)</h3><h3> ——徐贺齐</h3><h3><br></h3><h3> 要是有人问我小时候记忆里哪个农活最累,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脱坯。</h3><h3> 小时候,家里穷,一般盖不起瓦房。所以,土坯房比较常见。土坯房,保暖、坚韧,据说,家乡唐山大地震,因为是土坯制成的房,房子摇撼了几下,终究没倒。倒是那些瓦房,稀里哗啦倒了一片。可以说,土坯房救了我的命,这是我对土坯房最好的印象……</h3><h3> 土坯房虽好,但盖房却十分不易。盖土坯房最主要的原料就是“坯”。 “坯”有好多种,最常见的有盖房用的“房坯”,也有搭炕、搭灶台用的“炕坯”、“灶台坯”,规格、大小、重量不太一样,做法却大同小异。“房坯”一般是村里的“手艺人”做的,每每家里要盖新房,就会先请这些“泥水匠”去制坯。那活计,又快又好,几十斤重的土坯一会儿就做出半院子,羡慕死我了。</h3><h3> “房坯”我是不能做的,可“炕坯”我却帮忙做了不少。一般农村几年就要搭一次新炕,因为老炕里沉积着许多灰尘,久而久之,烟气的贯通性不好,烟不能及时从烟囱里排出去。造成炕不热,睡觉不舒服。烧火时也会出现“倒烟”现象,呛得妈妈做饭时睁不开眼,弄得眼泪直流,满“窗户底下”烟熏火燎……所以,三五年就要新搭一次土炕。</h3> <h3>  搭炕,可是个大活儿。首先,得先“脱炕坯”。“脱炕坯”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却很难。拖坯,是个重体力活。好在它是就地取材,经济实惠,所以那时候脱坯、搭炕是家里的头等大事,毕竟每天都睡在炕上,所以一点儿也马虎不得。 </h3><h3> 脱坯,得用上几样工具,坯模子、石杵(或木棒子)、推车、铁锨、铁耙子。另外,制坯还得有几样原材料:山皮土、麦秸杆、干草、水。</h3><h3> 首先,用推车到老家后面的小山上取土(老家离山很近)。土是黄色的,有一定的砂性,脱出的坯有强度。然而,这种土虽强度大却缺少了韧性。于是,聪明的长辈们便加入老家到处都是的麦秸杆或干草,增加坯的筋脉,提高柔韧度,使其更加坚固、柔韧、耐用。</h3><h3> 各种材料都预备好了,便开始第一道工序~“和泥”。 “和泥”看起来简单,实则大有学问。首先,用推来的“山皮土”围成一个大土圈,圈的大小根据“脱坯”的多少。“圈底”要掌握好土的厚度,过薄过厚都不行。土少会漏水,土多容易溢出。土圈做好了后,加入水。第一次加水要加满。逐渐地,水被土“吃”了进去。于是,还要不断地续水,续水的时候就得掌握好量了。水放满之后,便静置一段时间(老家一般是一晚),等土完全“吃”进水后便往“土圈”中放麦秸杆、干山草之类的充当“筋骨”。然后再次进行充分浸泡。等麦秸杆、干山草便软的时候,我们最高兴也是最累的活来了,我们老家叫“踩泥”。</h3><h3> “踩泥”,顾名思义,就是把麦秸杆、干草之类的踩进泥里。往往,我们几个小伙伴换上靴子,跳到土圈里“踩泥”。这个时候,爸爸便卷上一颗烟,一边吧嗒吧嗒抽着烟,一边笑眯眯地坐在门坎上看着我们几个孩子踩泥、撒欢儿……</h3><h3> 别看“踩泥”好玩,可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一开始还连蹦带跳,可一会儿就拔不出脚来,累得个个豆大的汗珠直流。这个时候,爸爸便掐了手中的烟卷,笑呵呵地走过来,“小子们,该轮到我了……”于是,爸爸换下了我们,爸爸的脚是轻盈的,每踩一脚都管用,不像我们,在一个地方老踩,很多地方却踩不到。爸爸踩泥的姿势标准,双手交叉着往身后一背,一步一个脚印,好像踩着钟点儿,韵律感极强,那是我最深的记忆……</h3><h3> “踩泥”完成后,爸爸又找来铁掀、铁耙子,一边用耙子搂一边用铁掀翻,来回弄个十多次,最后把一大坨泥变成了既坚韧又柔软的“面泥儿”,第一道工序才算正式完工。</h3> <h3>  泥“和”好了,便开始进入第二道工序——“制坯”。制坯首先要用到“坯模子”。坯模子很简单,就是爸爸用几块枣木板制作的,长方形的木方框,长约40公分,宽约25公分。方框的两侧可以开合,方便制坯、卸坯。石杵(或木杵)就是用块齐整的方石块,在一侧安装一个六七十公分的把手,大约得有二三十斤重,人们提起石杵,在坯模子里上下活动,可以把土砸结实(我家一般不用石杵,往往爸爸用双拳或手掌)。</h3><h3> 制坯,首先把院里的土地整平,地不平,坯就会走样。于是,爸爸用铁掀、耙子整了又整,终于一块干净、平坦的“地坪”弄好了。“地坪”弄好了,爸爸找来一些干土,撒在“地坪”上,目的是不让脱出坯与地粘在一起,便于翻晾。</h3><h3> 制坯,一般需要2~3个人合作完成,这样容易操作、效率高。一个人(或两个人)负责铲泥,另外一个人负责制坯。炕坯的制作速度与质量,就要看这两个人的配合程度了。负责制坯的人将坯模子固定在“地坪”上,再往里面均匀地撒些干土,然后将模具放到水桶里,将四壁沾上水(便于取模具)。另一个人开始往模子里铲泥,有经验的铲泥人一铣下去,不多不少,正好制成一块坯。制坯人先是把泥放模子里铺平,然后用拳头、手掌用力去压、顶模具的四个角,这需要用上全身的力气,否则坯压不实,爱起气泡,容易损坏。压实之后,用木板条“刮面儿”,面刮得平平整整。最后,在坯面上沾上水,用手掌快速磨平坯面,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模具取下,一块平平整整、棱角分明的泥坯就制好了。</h3><h3> 这就是制好一个泥坯的流程,以此类推,再洗模子、放模子、撒干土、铲泥、按泥、抹平、拆模。如果两个人都很能干,配合的也很熟练,各负其责、一气呵成,一般状况下,两个人一天能脱三五百土坯。这个过程我是一般帮不上忙的,只有最后沾水抹平的工序爱干,但往往乱了爸爸的节奏,不一会儿就被剥夺了制坯权利,不过,不一会爸爸便弄了半院土坯,我的工作便是“1、2、3、4……”数数儿。<br></h3> <h3>  坯脱好了,就进入第三道工序——晒坯。晒坯是要看老天爷眼色的。一般1~2天坯就会“挺括”了,然后将坯“竖”起来,头对尾、尾对头连起来,像美丽的波浪,又像巨大花纹……有时遇到雨天,于是爸爸找来硕大的塑料布,将这些劳动成果保护起来,等天晴了继续晒。大约一周左右的时间,一块块坚固、平整的土坯终于制成了。土坯入垛,塑料布盖好,备用。</h3> <h3>  家乡百姓有这样的土语形容拖坯: “够不够,三百六”、“脱坯不用催,一天五百坯”,说的是一般要脱三百六十个土坯才行,干得好能脱到五百个土坯。一个土坯大约要有三四十斤的重量,按照三百五十个的数量,算下来也要一万两千多斤,也就是要六吨重。这是多么繁重劳动啊?别说还要那么多的程序,光是用铁锨铲六吨重的泥,也是现在人们不可想象的。</h3><h3> 如今,土坯房已经非常少见了,儿女们已不知道什么是“脱坯”了。然而,每当自己苦的时候、累的时候,就想到小时候脱坯,它不仅仅给我儿时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乐趣,他还挽救了我们的生命,教会了如何对待人生。至今,在我的骨子里仍然想做一块坯,来自自然、朴实无华、坚柔并重、百炼成钢、粉身碎骨、回归自然……</h3><h3> 这就是一曲伟大的生命赞歌!它回答了我“从哪里来?到何方去……”</h3><h3> (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