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春节与以往有太大太大的不同,相信也会给中国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清末民初天津名士李金藻在1921年写过一首《天津过年歌》,记录了老天津卫过年的习俗,让后人感受到当年的情景,借此假期,不妨回忆一下。</h3><h3>李金藻(1871—1948)字琴湘,曾到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进修,赴欧美考察教育,做过直隶巡按使公署教育科主任、大营门中学校长、天津广智馆馆长、河北省第一图书馆馆长、教育局局长等职。1921年(辛酉年)出任江西教育厅长时,除夕当天自九江乘船到南京,夜不能寐,怀念故里,写下《天津过年歌》。</h3> <h3><b>春节古文化街</b></h3><h3>这段歌谣从腊八写起:“过了腊八,小寒大寒,街上小贩一声唤,唤起了新年。”接着写大街小巷上百业迎春:“卖年糕卖年画写春联,窗户花和吊钱……茶食店先把宫灯点,送年礼点心大全……蒸食铺居然可观,平日买卖有其限,到这时门外堆成花糕馒头山……走马灯年年转,连生贵子福寿全,宗宗样样都带着吉语吉言,吉利灯卖的总要早几天……花炮市在北门前,大花筒小南鞭,盒子八角月落金盘。”</h3><h3>该买的年货都买齐了,到了除夕这天,真正开始过年:“人人衣服更换,家家灯彩高悬,贴窗花挂吊钱,三十日忙一天,炮竹响连天一夜不断,半夜辞岁有压岁钱,刚过十二点又要祭神仙,卖食物的迎门呐喊,好像人家欠他的钱。”</h3><h3>大年初一开始走访亲戚朋友拜大年:“念喜歌的到门前,增福添财数一遍,见面发财满街喊,东家走西家串,你来我去团团转。”随后经历了初二回娘家,初五蹦小人、剁小人,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看花灯是上元,各街铺户锣鼓喧天,男男女女巷溢街填,直闹到残灯末月,漏尽更残……”</h3> <h3><b>春节老照片</b></h3><h3>李金藻的《天津过年歌》也抨击了陋俗,比如他写烧香拜神:“鞭炮有万千,上供又齐全,真不怕花钱,神仙焉能没有缘?”他认为春节间的禁忌也应该改一改:“正月前五天不许花钱,天天要吃隔年的饭,鱼烂肉变酸,丝糕年糕起了碱,馒头花糕又硬又干,其实另买另做亦随便。”也提到老时年间对穷人来说年关不好过,说除夕那天“按旧例不许安眠,不安眠才算过年,其实安眠亦是难,讨债的路上不断,欠帐的门不能关”。</h3><h3>这首《天津过年歌》展现了旧日年俗风物,写实性很强,这种民俗渐渐延续,几十年来有些许变化,但大体上保持下来。天津人过年讲究说吉利话:“见面发财。”再有就是放鞭炮,特别是三十晚上,在赛过淮海战役的炮声之中,处处火树银花,夜空灿烂,彩霞满天。得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出灯会,各式花灯繁多且很精美,灯随人行,人隐灯中,灯与灯交相辉映,人与人嬉笑和睦,这个年才算结束。</h3> <h3><b>春节老照片</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