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草》歌曲的来历

(文烜)

<h3>编辑:文烜</h3> <p class="ql-block">《兰花草》是银霞原唱的歌曲,由胡适作词(初稿)、陈贤德、张弼(共同修改后)作曲,歌曲发行于1979年09月01日,收录于专辑《回答》中。</p><p class="ql-block">1979年,由刘文正演唱的《兰花草》获得香港龙虎榜榜首。</p><p class="ql-block">歌曲《兰花草》表达出一种未尝的愿望,寓意着期待与牵挂。</p> <p>歌曲《兰花草》歌词来源于胡适早期的一首诗《希望》。</p><p>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p><p>《希望》</p><p>胡适</p><p>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p><p>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p><p>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p><p>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p><p>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p><p>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p><p><br></p><p>后来,这首诗被台湾的陈贤德和张弼二人修改并配上曲子,同时改名为《兰花草》,从而广为传唱。(歌词附后)</p> <p>应该说,修改以后,不论是诗意完整,还是言辞美感的表达方面都有一定的升华,更显得舒畅。</p><p>《兰花草》歌词</p><p>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p><p>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p><p>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p><p>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p><p>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p><p>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p><p>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p><p>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p> <h3>胡适和郭沫若、陈独秀等都是早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很有成就。</h3><h3>胡适、郭沫若都倡导白话文和新诗词改革,但是,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看来白话诗并不成功,反而引发中国现代诗歌的错乱;也许是时代的乱象吧。</h3><h3>五四运动后,胡适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后来选择任职于中华民国政府;他是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反对共产党的武力斗争,维护旧的统治阶级。</h3><h3>胡适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毛泽东公开邀请他回国为新中国工作,发挥才干,胡适犹豫不决;胡适于1952年返台,1957年始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