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曹姓的来源即曹姓起源,这里是曹姓起源,为你详尽的介绍曹姓的来源,曹姓的始祖,曹始的迁徒分布,曹姓的郡望堂号,曹姓字辈等相关曹姓所有知识。让你对曹姓家族起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h3><h3> </h3><h3>曹姓的起源 曹姓的起源之历史 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八。曹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古帝颛顼(Zhuān Xū (公元前2513—2435)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之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玄孙陆终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名叫安,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曹,他的后代就有人把曹作为自己的姓。曹安的后代曹挟,被周武王改封在邾,建立了邾国。战国中期,邾国被楚国所灭,国人就有人用曹作为自己的姓氏。曹姓的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把曹挟改封到了邾,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建立了曹国。战国时,曹国被宋国所灭,有些国人也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曹。 发展和演变:曹姓还有其他两个来源。一是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曾经有过一个曹国,当地人有的人迁居中原,就以曹为姓。另外一个来源比较有名,东汉时期,曹参之后曹腾,官至大鸿胪,无后,死后由养子曹嵩继任。曹嵩原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后改姓曹。曹嵩的儿子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先秦时期,曹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一带,汉代迁至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唐代,曹姓开始进入福建,广西,到明代,开始迁居广东,清朝雍正年间,曹姓有人开始移居台湾。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谯国,彭城,高平,巨野,沛县,杜陵,山阳,上虞,新野,扶风,吴兴,谯县,桂州,梅州等。</h3><h3>曹姓的起源之渊源 根据《元和姓篡》的记载,中国的曹姓,最初是颛顼嬴姓的后代。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h3><h3>第一、 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始祖。</h3><h3>第二、 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h3><h3>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被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h3><h3>第三、 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h3><h3>曹姓的起源之迁徙分布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h3><h3>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混乱了,不但被曹操冒姓,还有被康国之后冒姓的记录。</h3><h3>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的繁衍时期。</h3><h3>唐代末年,曹氏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为躲避黄巢起义,举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转入闽,迁居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之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福建南部的这些曹氏族人,后来又迁居台湾。</h3><h3>台湾的曹姓多集中在南投、彰化和台北三县。最先,是由闽南人曹朝迁居台北,后又有福建安溪的曹姓人入垦台北。自从开创曹氏家族入台的先例之后,由福建和广东移台的曹姓便源源不断。据台湾文献考证,台北县士林镇的市街就曾是清雍下年间最先到达台湾的曹朝招工兴建的,现在,台湾的南投、彰化、台北三县是曹姓最多的地区。</h3><h3>宋代以后,曹姓已经广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了。</h3><h3>曹姓的起源之历史名人 曹 刿:春秋时期鲁国名将。鲁庄公的时候,齐攻打鲁,他求见庄公,随庄公战于长勺,利用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undefined的时机,叫庄公鸣鼓进攻,结果获得了长勺之战的大胜。 曹 参:西汉名将大臣。字敬伯,江苏省沛县人,秦末随刘邦起义,汉朝建立后,他被封为平阳侯,曾任宰相九年。协助高祖平定陈颛、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的叛乱。 曹 操:字孟德,安徽亳州人,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是个被历史误会、被《三国演义》丑化的人物。有人说他原本姓是夏侯。因其父夏侯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为曹了。建安元年,他统一了中国北部。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 丕:即魏文帝。三国时曹魏政权的建立者,曹操之子。他还被尊为当时文坛领袖,精于诗歌创作,其代表作为《燕歌行》,另著有《典论·论文》一书。 曹 植:著名诗人。三国时曹操之子,曹丕之弟,为魏明帝;以诗文著称于世,他的《七步诗》时至今日仍广为流传。曹丕之孙为魏国皇帝。其后裔曹霸,武卫将军,又极善画马。 曹 叡:魏明帝(203-239)时年36岁在位(226-239)十三年,曹丕之子 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国政治开始衰落。 曹 芳:魏少帝(232-274)时年43岁 在位(239-254)十五年,曹操的曾孙曹楷的儿子。 魏明帝无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废。 曹 髦:魏高贵乡公(241-260)时年19岁 在位(254-260)六年,曹丕 孙曹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undefined的谚语。 曹 奂:魏元帝(246-302)时年57岁 在位(260-265)五年,曹操孙 燕王曹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陈留王。 曹 娥:东汉上虞人。其父溺死於江中,不得尸骸。娥时年十四,沿江嚎哭十七昼夜仍不见其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而死,五日后,抱父尸浮出。世传为孝女。(端午节纪念之一) 曹 霸:谯郡人,唐代杰出画家,官武卫将军。擅画马匹,杜甫曾赞其所画御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undefined。 曹 唐:字尧宾,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人,唐代诗人,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中,官至使府从事。存诗三卷,今编二卷。 曹 松:唐代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省潜山附近)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年)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而卒。著有诗1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收录时,编作《曹松诗集》2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曹 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大将,历任右骁卫上将军、侍中、武宁军节度使、都监、枢密使等职。咸平二年(999年)病死,终年69岁。 曹 端:字正夫,河南省渑池人,明代著名学者。永乐中举人,授霍州学正,学者称月川先生。《明史.儒林传》谓其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问其父。及长则专心性理之学,读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及张载《西铭》,叹曰:“道字是矣!undefined平生以倡明绝学为己任,其学务躬行实践,著《太极图说述解》一卷、《通书述解》二卷、《西铭述解一卷。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undefined。 曹 顶:通州(今江苏省南通)人,明代抗倭英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应募入伍,大败倭寇于江上。次年倭寇3000余人围攻通州城,曹顶率兵出击于城外,倭寇被迫退却。嘉靖三十六年四月,曹顶追击倭寇,战于城北30里之单家店,因天雨泥泞,坐骑滑倒,不幸牺牲,时年44岁。 曹 寅: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之祖父,作品有《楝亭诗钞》、《续琵琶记》等,官至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 曹 锟: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undefined时被囚禁,不久病死于天津。 曹不兴:吴兴(今属浙江省)人,三国时东吴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佛像,时人称其作品为:“曹家样undefined。 曹仲达:南北朝时北齐著名画家,擅画人物。“曹衣出水undefined便是对其所绘人物画风及层次的赞扬。 曹之白:元代画家,字又玄,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曹之白善画山水,师法李成、郭熙,从中演变成一种清疏简淡的风格。作品多以柔细之笔勾皴山石,极少渲染。早年笔墨较秀润,晚年变为苍秀简逸。 曹学佺:福建省侯官(今福州)人,明代文学家、诗文家、诗选家、学者。字能始,号石仓,又号泽雁。著有《石仓诗集》等。 曹廷杰:湖北省枝江人,清代学者,一生著述颇丰,义理精审,为后人研究东北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曹雪芹:清代著名作家,他的名著《红楼梦》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宝贵的遗产。他不仅是后人推崇倍至的曹姓名人,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曹振镛:安徽省歙县人,清代大臣,官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编修、学政、大学士、军机大臣。曹福田:直隶静海(今属天津市)人,清末义和团著名首领之一,后被清政府杀害。 曹汝霖:上海人,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副大臣、袁世凯政府的外交次长,曾协同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后在汉奸组织“华北临时政府undefined中任职,新中国成立之时,避居国外。 曹学楷:鄂豫边红军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曾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参谋长、中共鄂东和鄂东北特委委员、红一军第一师和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三师政治委员等职,1931年冬牺牲。 </h3><h3>曹姓的起源之郡望堂号 1、郡望 曹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许多郡望,最著名的当数: 谯 郡:东汉末年从沛郡分出置郡。治所在亳州(今安徽省亳县)。治辖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的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之间的地方。 彭城郡:西汉时设置,东汉时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治辖大约在今天的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南部。 高平郡:晋时设置,治所在今山东省金乡。治辖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间的地方。后来有多次变迁。汉时设置了巨野县,在今天的山东西南部、万福河北岸。 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 2、堂号 清靖堂:又称“无为堂undefined,西汉曹参,在萧何死了以后,继萧何为宰相。他一本萧何时的办法,所谓“萧规曹随undefined。“省刑法,薄税敛,无为而治undefined。老百姓因此歌颂他说:“载以清靖,民以宁一。undefined 此外,曹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谯国堂undefined、“敬思堂undefined、“崇孝堂undefined、“宁寿堂undefined、“无为堂undefined等。</h3><h3> </h3><h3>曹姓的起源之宗祠对联 曹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名麟俊彦; 绣虎文宗。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长平侯曹操族子,字文烈。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后世称为绣虎。 人称乡虎; 自庆接鸾。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曹操的儿子,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有才学,早年受曹操宠爱,一度曾想立他为太子。曹丕为帝,他受猜疑妒忌,积郁而死。诗歌多为五言,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丽,对五言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也擅长辞赋、散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文章只有一石,曹子建一个人占了八斗。undefined当时人称“绣虎undefined,绣,指其词华隽美;虎,指其才气雄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曹邺,字邺之,桂州阳朔人,大中年间进士,历官祠部郎中、洋州刺史等。其诗多写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篇章对统治者的讽刺;语言通俗,多用民间口语。《登第诗》有句:“自拟孤飞鸟,得接鸾凤翅。undefined 平阳世泽; 相国家声。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h3> <h3>中华曹氏第一支始祖群的兴与衰</h3><h3>16-12-22 曹国书馆 </h3><h3><br></h3><h3> 曹承祥</h3><h3>曹姓氏族在中华民族数千个家族姓氏中,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古老姓氏之一。中华民族泱泱文明五千年,而中华曹姓就有四千多年的光辉历程。</h3><h3>四千多年的生息繁衍、四千多年的历史积垫。中华曹姓家族几经兴衰、几渡劫难,历炼出曹姓族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顽强品格和意志。使曹姓族群人才倍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有运筹帷幄,安邦定国的国君宰相、有叱咤风云、决胜千里的元帅将军;有胸怀若谷,指点江山的军师谋士;有学载五车、满腹经纶激扬文字的文学泰斗;有琴棋书画、说唱弹拉的巨匠名人。曹氏祖脉敦厚,脉旺人济,藏龙卧虎,兴旺发达。曹姓能人贤达遍布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乃至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华夏乃至世界的显赫一族!</h3><h3>一、大禹治水的显赫功绩,诞生中华曹姓的</h3><h3>第一次封姓,带来曹姓氏族的第一次兴盛</h3><h3>中华曹氏的第一次封姓引发曹姓的第一次兴盛和紧接而来的第一次灾难</h3><h3>中华曹姓家族的最早的始祖是曹安,起源于舜帝后期的河南灵宝曹水。</h3><h3>据史载,远古黄帝之孙颛顼帝有个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之女嬇为妻,生六子,其五子名晏安(另说为第六子)。在大禹治水时期,晏安受舜帝委派,协助大禹治水,因功被舜帝便封晏安为曹官,掌管全国的监狱,并赐曹姓,赏今河南灵宝曹水之地为曹安族人之食邑(采邑)。晏安随之改为曹安,成为曹姓部落的酋长。现其地仍有曹阳坑、曹阳墟等遗址。</h3><h3>曹安的曹姓部落利用掌管全国监狱的权力,在当地积极开辟疆域,大肆收编和掠夺周边小部落的奴隶,使其势力迅速发展壮大,赢来了中华曹姓族群第一个发展兴盛期。至大禹之子夏启建立夏朝时之前,河南灵宝曹水一带的曹安曹氏部落已是一个相当强大的氏族部落群体,与当时比较强大的魏、屈骜、有扈等部落不相上下。实现了中华曹姓的第一次复兴</h3><h3>但好景不长,到公元前2220年,大禹年老打算退位,按前朝尧、舜实行的制度,召开中原各部落酋长联席会议,一致推荐选举东夷族首领伯益接替大禹的帝位。但大禹为了让其子启承袭大位,他暗中耸恿和协助子启培植私人势力,干绕破坏新当选的伯益行使权力。三年后公元前2197年,伯益逼迫将政权全部让给了启,自此夏朝建立,夏启也由此而得名,由此赢得了权力。这便是先秦文献记载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的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大禹施展阴谋,表里不一,擅自破坏原始社会的举贤选举帝位的制度,即刻引起包括曹氏部落群在内的有扈、魏、屈骜、等氏族部落的强烈反对和联合抵制。夏启对此怀恨在心,时刻饲机报复。曹安等氏族部落的正义之举,也给他们以后的繁衍生息带来灭顶之灾。</h3><h3>夏启王朝权力得到逐步稳固之后,便开始对反对他世袭皇位的几个氏族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报复姓的战争。他首先调集中原部落联盟之兵,出兵将有扈氏部落打败,将其所有族人或大批杀戮,或大批掠为奴隶。继尔又举兵攻打曹氏部落。曹氏部落之都灵宝曹水离夏朝之都安邑(今夏县)仅有百里,且临边临界,因此掠地、夺奴时有发生,战争杀戮连年不断。故《吕氏春秋?召类》中有“禹伐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的记载。在有扈氏被夏启打败后,曹便被夏当成了重要的攻击目标,可见曹氏部落在当时已成为这位天下共主的最大威胁。面对拥有强大的皇权势力和如狼似虎的夏朝,曹安曹氏部落只能是边应战边逃避,多次合族东迁远离虎狼之窝。</h3><h3>整个夏朝(公元前2197年---公元前1617年)的580年时间,曹氏族人都是在这颠波流离的逃难挣扎中渡过。其间有一部份族人逼迫西逃甘肃一带隐名埋姓,将曹姓改为糟姓,这便是后世“糟”姓之始祖。《 续通志 ·氏族略六》载:明嘉靖主事糟土奇。而逃到今河南省浚县、滑县及其迪南、迪北一带的族人则改为“漕”姓,商时被封为漕邑,附属于卫国。公元前660年卫被翟击败,漕邑也被翟占领,其后代便用祖先的封邑 “漕’’作为自己的姓氏。在汉代有游侠漕中叔、漕少游。《千家姓》云:西河族(今河南省浚县、滑县及其迪南、迪北一带)。</h3><h3>二、商汤讨桀给曹安后裔曹方带来第二次复兴的发展机遇</h3><h3>夏朝末年, 17代国君桀,作倾宫中,荒淫无度,残虐无道。商汤乘机举兵讨伐夏桀。此时已逃避到河南滑县浚县一带定居的曹安后裔部落,由于长期受商朝的欺压,商汤举兵反商,曹安后裔曹姓部落复仇的机会已到,便合族捷杆而起,商汤反夏大军为之一振,并成为商汤讨伐夏桀的主力军。在势如破竹的反夏大军面前,夏桀军节节败退,逃至今山东定陶县东一带的保垒势力三朡部落。曹安后裔曹姓部落军乘势帮助商汤攻灭三朡部落军,夏桀只好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清代大学士刘藻在其《曹州府志》中所引旧版《汉书》中的“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当是指的这个时候。曹安后裔部落为商汤商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熏。</h3><h3>历史上的曹国</h3><h3>定陶,是人所共知的曹国所在地。但是,许多人都认为曹国就是周代的曹国,从曹叔振铎至伯阳,存国五百余年。而我们近翻史料,却知非然。定陶历史上的曹国有两个:一个是商代的曹国;一个是周代的曹国。商代的曹国存国五百余年,周代的曹国存国也是五百余年。两个曹国的存国总时间为1100余年,是菏泽历史上存国最长的诸侯国。国续如此祚长,在华夏大地上也是少见的。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定陶县境内生活着一支古老的部落鬷zong夷氏。《说文解字》云:“鬷,釜属也。”釜是我国古代的炊具,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鬷作为原始社会的炊具,也只能是陶器制品。所以鬷夷氏应当是东夷人中擅长制陶的一个部落。这一推断在古文献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左传》蔡墨说:“董父好龙,??????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九州要记》中也说:“董父好龙,豢龙于陶丘。”可见,鬷夷氏到了虞舜时期不仅有发达的手工业,而且还有发达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使鬷夷氏部落与夏部落一同跨进了文明的门槛,不过在夏朝,它的名称已经演化成三鬷国。所以,《太平寰宇记》的注释中说:“三鬷,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是也。” 夏朝三鬷国的都城在今定陶西南一带。在汤伐桀的战争中,三鬷充当了夏桀王的鼎力支持者,是夏桀王固守的最后一个堡垒。对此,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尚书?序》云:“汤与桀战于鸣条。败走,保三鬷。汤从之,遂伐三鬷,俘厥宝玉。”古本《竹书纪年》说:“桀奔三鬷,商师征”。《史记?殷本纪》写道:“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鬷,俘厥宝玉。”三鬷国与亳近在咫尺,商汤王岂容三鬷国祚延续?他攻下三鬷后,不仅将财产宝玉抢掠一空,而且对其国人或杀死,或俘虏作奴隶,或驱逐出境,又将与夏朝具有夙怨的曹氏迁来居住,并建立了曹国。清代大学士刘藻在其《曹州府志》中所引旧版《汉书》中的“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当是指的这个时候。 那么,曹氏原来的居处又是什么地方呢? 据《史记?楚世家》及《世本》、《大戴礼记》等历史文献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帝颛顼),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和吴回。重黎为帝喾之火正,受封曰祝融,后因平定共工叛乱不力而被杀。其弟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第五子姓曹名安,是曹姓族人之始祖。“曹”的篆体为曹“两个东字并列,下面一个曰字”,《说文?曰部》云:“篆体(‘曹’上面的两个‘东’字),狱之两曹也。在廷东,从东;治事者,从曰。”“狱”的本义是官司、案体,而非今日所说的监狱。“曹”在古代既是分科办事的官署,又指诉讼的双方,所以是我国最早断案的机关。 因为它位于宫廷的东面,诉讼双方都要到那里去,所以“从东”;既是断案与诉讼,就离不开语言,因此“从曰”。由此推测,曹安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中可能担任过负责诉讼的职务,故姓曹。曹安之后,其族人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部落。至大禹时,曹部落的力量已相当强大,并且对身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大禹不太友好,所以曾经遭到大禹的攻伐。故《吕氏春秋?召类》中有“禹伐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的记载。禹在对诸部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中,把曹当作了第一攻打目标,可见曹部落当时已成了这位天下共主的最大威胁。这种威胁,一方面是来自曹的力量强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曹部落与大禹的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相去不远。据楚学专家马世之先生在其《中原楚文化研究》中考证,曹姓部落的早期居住地,就在今河南灵宝县东一个史称“曹阳”的地方。进入夏朝,曹氏家族已发展成为一个部落国家。不过,这个部落国家由于夏朝的排挤,并未永远地居住曹阳,据马世之先生考证,它后来逐渐向东方迁徙。曹氏家族究竟向东迁徙了几次不得而知,但最后一次是在商汤的帮助下来到定陶的,他们取代了夏朝三鬷国,建立了商朝曹国。 曹国作为商朝的附庸,其曹姓国人在这里经营开拓、繁衍生息五百余年,直到商朝末年也未再迁徙。这一点可以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印证。据董作宾《殷历谱?帝辛日谱》所揖卜辞,纣之征夷方大军从雇往商,于帝辛十年十月戊辰出发,至十一月辛丑到达,途中所经之地有名曹者。雇在今河南范县东南,商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从地图上看,定陶不仅在其二者的连线上,而且几乎是位于这条线段的中点,所以纣之大军所经过的“曹”地,大概是非曹国莫属了。由此可见,曹姓之人的曹国为商初所建,至商末尚存,是与整个商朝相始终的。 曹国建立之初,与商朝的关系非常亲密,但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由于商都的多次迁徙,二者之间的距离扩大了,关系也疏远了,到了纣王时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所以周朝建立后虽然把这块富庶的地方封给了振铎,但是并没有把曹姓族人斩尽杀绝,而是将其东迁邾地,另行分封,建立了邾国。邾国的都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12公里处,其第一个受封的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曹铗(一作挟)。这就是西周时期曹国公族不姓曹、邾国公族不姓邾的原因。邾国本是西周的附庸,地位一直很低,春秋时才晋爵为子,亦称邾娄,后又改名为邹。战国时期被楚宣王灭国后,其公族后人方以封国为姓,称邾、娄、邹等,邾后去“阜”为朱。宋人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以及《姓苑》等姓氏学书籍,之所以把邾、朱、娄、邹等姓的始祖都称为曹姓,即缘于此。</h3> <h3>历史上的曹国</h3><h3>2019-01-10 17:32阅读:527</h3><h3>定陶,是人所共知的曹国所在地。但是,许多人都认为曹国就是周代的曹国,从曹叔振铎至伯阳,存国五百余年。而我们近翻史料,却知非然。定陶历史上的曹国有两个:一个是商代的曹国;一个是周代的曹国。</h3><h3>商代的曹国存国五百余年,周代的曹国存国也是五百余年。两个曹国的存国总时间为1100余年,是菏泽历史上存国最长的诸侯国。国续如此祚长,在华夏大地上也是少见的。</h3><h3>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定陶县境内生活着一支古老的部落鬷zong夷氏。《说文解字》云:“鬷,釜属也。”釜是我国古代的炊具,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鬷作为原始社会的炊具,也只能是陶器制品。所以鬷夷氏应当是东夷人中擅长制陶的一个部落。这一推断在古文献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左传》蔡墨说:“董父好龙,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九州要记》中也说:“董父好龙,豢龙于陶丘。”可见,鬷夷氏到了虞舜时期不仅有发达的手工业,而且还有发达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使鬷夷氏部落与夏部落一同跨进了文明的门槛,不过在夏朝,它的名称已经演化成三鬷国。所以,《太平寰宇记》的注释中说:“三鬷,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是也。” 夏朝三鬷国的都城在今定陶西南一带。在汤伐桀的战争中,三鬷充当了夏桀王的鼎力支持者,是夏桀王固守的最后一个堡垒。对此,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尚书.序》云:“汤与桀战于鸣条。败走,保三鬷。汤从之,遂伐三鬷,俘厥宝玉。”古本《竹书纪年》说:“桀奔三鬷,商师征”。《史记.殷本纪》写道:“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鬷,俘厥宝玉。”三鬷国与亳近在咫尺,商汤王岂容三鬷国祚延续?他攻下三鬷后,不仅将财产宝玉抢掠一空,而且对其国人或杀死,或俘虏作奴隶,或驱逐出境,又将与夏朝具有夙怨的曹氏迁来居住,并建立了曹国。</h3><h3>清代大学士刘藻在其《曹州府志》中所引旧版《汉书》中的“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当是指的这个时候。那么,曹氏 原来的居处又是什么地方呢?据《史记.楚世家》及《世本》、《大戴礼记》等历史文献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帝颛顼),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和吴回。重黎为帝喾之火正,受封曰祝融,后因平定共工叛乱不力而被杀。其弟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第五子姓曹名安,是曹姓族人之始祖。“曹”的篆体为曹“两个东字并列,下面一个曰字”,《说文.曰部》云:“篆体(‘曹’上面的两个‘东’字),狱之两曹也。在廷东,从东;治事者,从曰。”“狱”的本义是官司、案体,而非今日所说的监狱。“曹”在古代既是分科办事的官署,又指诉讼的双方,所以是我国最早断案的机关。因为它位于宫廷的东面,诉讼双方都要到那里去,所以“从东”;既是断案与诉讼,就离不开语言,因此“从曰”。由此推测,曹安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中可能担任过负责诉讼的职务,故姓曹。曹安之后,其族人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部落。</h3><h3>至大禹时,曹部落的力量已相当强大,并且对身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大禹不太友好,所以曾经遭到大禹的攻伐。故《吕氏春秋.召类》中有“禹伐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的记载。禹在对诸部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中,把曹当作了第一攻打目标,可见曹部落当时已成了这位天下共主的最大威胁。这种威胁,一方面是来自曹的力量强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曹部落与大禹的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相去不远。据楚学专家马世之先生在其《中原楚文化研究》中考证,曹姓部落的早期居住地,就在今河南灵宝县东一个史称“曹阳”的地方。进入夏朝,曹氏家族已发展成为一个部落国家。不过,这个部落国家由于夏朝的排挤,并未永远地居住曹阳,据马世之先生考证,它后来逐渐向东方迁徙。曹氏家族究竟向东迁徙了几次不得而知,但最后一次是在商汤的帮助下来到定陶的,他们取代了夏朝三鬷国,建立了商朝曹国。</h3><h3>曹国作为商朝的附庸,其曹姓国人在这里经营开拓、繁衍生息五百余年,直到商朝末年也未再迁徙。这一点可以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印证。据董作宾《殷历谱.帝辛日谱》所揖卜辞,纣之征夷方大军从雇往商,于帝辛十年十月戊辰出发,至十一月辛丑到达,途中所经之地有名曹者。雇在今河南范县东南,商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从地图上看,定陶不仅在其二者的连线上,而且几乎是位于这条线段的中点,所以纣之大军所经过的“曹”地,大概是非曹国莫属了。由此可见,曹姓之人的曹国为商初所建,至商末尚存,是与整个商朝相始终的。曹国建立之初,与商朝的关系非常亲密,但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由于商都的多次迁徙,二者之间的距离扩大了,关系也疏远了,到了纣王时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所以周朝建立后虽然把这块富庶的地方封给了振铎,但是并没有把曹姓族人斩尽杀绝,而是将其东迁邾地,另行分封,建立了邾国。邾国的都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12公里处,其第一个受封的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曹铗(一作挟)。这就是西周时期曹国公族不姓曹、邾国公族不姓邾的原因。邾国本是西周的附庸,地位一直很低,春秋时才晋爵为子,亦称邾娄,后又改名为邹。战国时期被楚宣王灭国后,其公族后人方以封国为姓,称邾、娄、邹等,邾后去“耳”为朱。宋人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以及《姓苑》等姓氏学书籍,之所以把邾、朱、娄、邹等姓的始祖都称为曹姓,即缘于此。</h3><h3>本文摘自曹国书馆《中华曹氏第一支始祖群的兴与衰》</h3><h3>评:</h3><h3>1、曹振铎和朱挟的后人都不是灭国时才改姓的。因为当时生存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必须以部落式生活,改姓是整体性的,不会存在漏改的现象。所以说,现在有的曹姓是曹安或曹挟的后人的机会极微。</h3><h3>2、商朝曹国曹姓的后人改姓有邾、朱、娄、邹、倪和颜等。</h3><h3>3、曹挟与周朝的关系较好,有立功的表现,才得分封邾地,并立邾国,后分出小倪国。</h3> <h3>【曹姓始祖——曹安】</h3><h3>——云涡山客闲话:</h3><h3><br></h3><h3>大禹治水,天下九州。</h3><h3>陆终之子,曹氏曹安,</h3><h3>从之有功,得封“曹”官。</h3><h3>开枝散叶,迁陕移豫,</h3><h3>东逃於鲁,始有曹国。</h3><h3>曹安由此,乃成始祖。</h3><h3>…………………………</h3><h3>周朝立国,分封振铎,</h3><h3>山东定陶,为曹国君。</h3><h3>打打杀杀,东奔西跑。</h3><h3>春秋大乱,曹国湮灭。</h3><h3>…………………………</h3><h3>千载悠悠,华夏曹氏,</h3><h3>祖脉敦厚,脉旺人济,</h3><h3>三教九流,藏龙卧虎,</h3><h3>兴旺发达,曰八百万。</h3><h3>今之你我,生此盛世。</h3><h3>东西南北,不应分裂。</h3><h3>士农工商,团结齐心,</h3><h3>忍辱负重,光大曹门。</h3><h3><br></h3><h3>(白玉苦瓜曹长江书於2020-2-19日于“大象无形歇处”。后记,江苏徐州曹氏掌门人曹裕美嘱我为曹安老祖写首诗,但因历史资料缺乏不易动笔,拖了几个月啦,徐州奉曹安为始祖,但定陶奉曹振铎为始祖,搞得全国曹氏无所适从,分裂之势形若水火,这种状态极为不好。曹安为四千年前的人,曹振铎乃三千年前的人,别争谁是平民谁是小官谁是王弟去牵强附会啦。我综合吧,各位有这样依据那样本本,别争啦:</h3><h3>曹安乃曹氏第一老祖宗</h3><h3>曹振铎乃曹氏第二老祖宗</h3><h3>都该供奉祭祀!</h3><h3><br></h3><h3>这样不好吗?</h3><h3>没有分裂都团结在一个字</h3><h3>“曹”氏门宗之下,很好啊!)</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白玉苦瓜之谜】</h3><h3>曹长江,一九六八年生,当代中国之末流诗人、胡涂刻画者、摄狼、摩友,字凌梅,号白玉苦瓜,法名朗旭,正宗重庆崽儿。痴缠文艺卅年,喜玩山乐水交朋结友。水晶球文学社社长,汗血马公社社长,大愚古格画院副院长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和场曹氏宗亲联谊会总召集人,乃湖广填川之曹氏第十三代传人。 本人,命途乖桀,生存坎坷,士农工商虽均有体验,但乃一伟大而卑微的失败者!虽如此,但他始终坚持梦想而奋斗不懈,即便屡败屡战,也痴心不改。 本人,丹心侠骨,激扬文字。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近卅年发表过各类诗文图片与大报小刊,小有影响。曾因风波有二百万字文稿遗失,殆为憾事。有【凤凰悲歌】【市井万象】【网络天下之九问中国】【芭碧草堂夜话】【云涡山客闲话】【儿时记忆】【白玉苦瓜之丹青】【三合土】等多种文集即将面世。白玉苦瓜曹长江于2016/3/5/春暖花开之时草於渝西芭碧草堂。</h3><h3><br></h3><h3>诗曰:</h3><h3>身无半亩,心忧天下。</h3><h3>一无所有,行吟悲歌。</h3><h3>梦桃花源,无忧无虑,</h3><h3>安居乐业,得其所哉!</h3><h3><br></h3><h3><br></h3><h3>【汗血马】</h3><h3><br></h3><h3>皇皇汉武扩疆拓土</h3><h3>马踏匈奴耀武扬威</h3><h3>盈若掌握的美人赵飞燕哦!</h3><h3>笙歌夜舞风流快活</h3><h3>西域的贡品:</h3><h3>夜明珠~~闪闪发光</h3><h3>汗血马~~日行千里</h3><h3>古丝绸之路绵延三大洲</h3><h3>奉献华夏汉人的眼前</h3><h3>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过去</h3><h3>今日的汗血宝马啊</h3><h3>驮着我浪迹天涯</h3><h3>读万卷书走千里路阅亿人眼</h3><h3>品盖碗茶饮豆花酒眠木板床</h3><h3>闲倚山石</h3><h3>坐听松涛</h3><h3>看那溪水潺潺静静</h3><h3>悄悄地流入</h3><h3>喧嚣火热的心田</h3><h3><br></h3><h3>(汗血马公社曹长江书于梦之诗屋於N年前)</h3><h3><br></h3><h3><br></h3><h3>【凤凰悲歌】</h3><h3><br></h3><h3>我的山河依旧</h3><h3>我的人民依旧</h3><h3>我的悲歌依旧</h3><h3>我的愚昧依旧</h3><h3>我依然活在历史的传说中</h3><h3>我依然酣眠不再醒来</h3><h3>我依然无梧桐可栖</h3><h3>我依然被蹂躏得一塌糊涂……</h3><h3>我:</h3><h3>凤凰悲歌</h3><h3>这不是我的时代</h3><h3>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h3><h3>没有到来……</h3><h3><br></h3><h3>(汗血马公社曹长江吟就於2015/8/20独骑川陕甘之马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