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区职业高中

美友45478632

<h5></h5><h5>&nbsp; &nbsp; &nbsp;曾都区职业高中,前身为随州市第二职业中学。2003年经区政府、区教育局批准更名为“曾都区职业高中”,并加挂“曾都区职教中心”牌子。学校位于316国道区消防大队旁,教学、实验(实习)、运动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现有教学楼2栋、科教楼1栋、男女生公寓各1栋、礼堂餐厅1栋,总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的专职教师队伍,学校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中高级教师占全校教师的80%以上,专业课教师占全校教师的60%以上,在校生3000余人。<br>&nbsp; &nbsp; &nbsp; 学校开设有数控技术与应用、电工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家电维修、电力拖动等12个专业。学校根据开设的专业,建有完备的实验实习室和实习工厂。其中数控实习中心、电工电子实习中心、机械加工实习中心、财会模拟中心、服装制作实习中心、计算机实习中心。<br>&nbsp; &nbsp; &nbsp;&nbsp;&nbsp;学校坚持特色立校、开放兴校、文化活校、创新强校的办学思路,狠抓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全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曾都区文明单位”、“曾都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联系人:张老师&nbsp; &nbsp;13774099281</b></font></h3> <h5></h5><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p><p style=""></p></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style=""><b>特色立校</b></font></h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立校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根本。曾都区职业高中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紧密结合市场,发挥国办学校优势,实施品牌战略,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了学校的良性发展。<br>●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发展壮大学校规模。<br>2008年,学校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按照“提前渗透、职普衔接、拓宽出口”的思路,对九年级不准备升学的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职业教育分流,实施职业预备教育,由初中和我校共同参与指导管理教学和考核。这部分初中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区职业高中接受正规职业教育。春季招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大力支持。<br>●强化品牌专业建设,培植骨干专业。<br>专业是职业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专业,特别是品牌专业就是学校走向社会的名片和标签。近年来,曾都区职业高中以品牌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重点打造了电工电子、计算机两个骨干专业,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校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电工电子实训中心2个,计算机实习中心4个。两个专业的专业课教研组长胡成朋、张伟均是随州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是该专业的权威。完善的实习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铸就了过硬的教学质量。在2010年11月份全市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参加以上两个专业比赛的同学共获得三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获奖人数全市领先。<br>●开设对口高考专业,构筑中等生升学深造平台。<br>对口高考是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职业高中毕业生中招收高校学生的专项措施,以满足职业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学继续深造的要求。曾都区职业高中是目前全市唯一开设对口高考专业的学校。该专业的开设为广大中下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搭建了平台。近年来,学校对口高考专业学生上线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10年,学校231名同学参加对口高考,上省线218人,上线率达94%。<br><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开放兴校</font></b></h3>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职业学校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曾都区职业高中依托市场,通过调整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开放办教育的职教新路子。<br>●开放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之路。<br>开放办学,体现在学校与企业抱成一团,不断延伸校企合作领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同时,做强做大学校。学校先后与深圳富士康、深圳福群电子、TCL集团、惠州索尼、生益科技、广东东芝、东莞诺基亚、宁波奇美等30余家沿海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企业定单培养人才。深圳福群电子集团、广东东芝等企业在学校设立福群电子班、东芝电子班等冠名班级。学生实现全部定单培养,100%安排就业的良好局面。<br>●开放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做到“八个合一”。<br>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实行弹性学分制。学分制最大的优点是选课,最大的特点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考试合格就可以获取学分,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就可以毕业,在这种弹性管理制度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经济条件不好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根据需要调整学习计划,允许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为确保学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学校着重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学生实习做到“八个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教具工具合一、作业产品合一、教学科研合一、育人创收合一。 新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加强,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br>●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认真组织顶岗实习工作。<br>《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3-6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顶岗实习与校内实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挡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br><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文化活校</b></font></h3>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每一个师生的观念、行为。曾都区职业高中遵照“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的德育方针,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既重视硬件建设,又重视软件建设,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个性发展,取得良好成效。<br>●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每天做最好的自己为师生的德育目标。<br>学校规范建设教室、实验室环境,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多次的改造,增设了一批层次比较高、具有较好观赏价值的花圃,并在学生经常出入的通道张贴温馨提示语,让这些充满人文关怀、励志警语熏陶学生,鞭笞学生以德为范。学校的围墙变身为一面面“文化墙”,每一面墙都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教室里,既有《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又有学生自己设计的班训、文化标语、乃至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留言、美誉条幅、名言警句。<br>学校创新德育管理,建立了文化内涵丰厚、和谐有序、资源优化、严谨活泼的全面、全程、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模式。学校领导修好“政德”,教师修好“师德”,学生修好“品德”,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每天做最好的自己! <br>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唱响“三心”:对学生有爱心—爱生如子,循循善诱;对同事有诚心—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对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努力实现着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全校上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br>●以活动为载体,促学生成人、成才<br>学校立足中职学生实际,先后组建了文学社、服装表演队、舞蹈队、书法美术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学校每年一届的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师生同乐,节目互动,即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增进了师生感情,和谐了师生关系;每年“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到来之际,通过主题班会、演讲等形式,邀请家长到校与学生一同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技能竞赛、才艺展示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当中行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风;学校政教处牵头成立了“和谐家园”,分别将各乡镇学生组织起来,指派专门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开展各项活动等;学校团委成立了“爱心服务社”,设立废品回收站,学校每年通过勤工俭学专项资金资助百余名贫困生。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科技学问服务下乡、慰问演出等活动,在曾都区职业高中,学生的身份因角色不同而不断变化,受到社会的好评。<br>●关注“三生”,推进和谐师生、和谐校园建设。<br>贫困生、中等生、“网吧生”是中职学校中大量存在的一个群体。对于贫困生,学校在严格按政策落实每年1500元“国补”的同时,采取免、减、缓交各种费用,开辟勤工俭学岗位,发放特困生生活补贴,争取企业赞助帮扶等形式,帮助完成学业。几年来,学校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缀学。对于中等生,通过班会、思想交流会、邀请往届毕业生代表回校演讲、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咨询等形式,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正确看待中职生活、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网吧生”,通过法制报告会、班会、心理辅导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世界,教育学生用所学知识来驾驭网络时代,而不能是只沉醉于网络游戏中。<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创新强校</span></b></h3>●创新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br>学校将“生本为先、质量立校、科学创新、集约发展”作为办学理念。以“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功,让学校发展”为办学目标。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落实“车间教室合一、理论实践合一”等“八个合一”,让学生能够学到过硬的本领;在学生管理中秉承“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情,严而有效”的四严方针,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要成才必须先成人。<br>质量,是中职学校的生命所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曾都区职业高中追求的永恒主题。校长叶国品认为,不讲质量的职业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在现今还有人不甚理解职业学校的情况下,如果学校不注重办学质量,就等于自砸牌子。鉴于此,曾都区职业高中把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点,常抓不懈,正确处理好了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关系,使学校、社会双赢。<br>●强化师生八种意识,立足终身发展。<br>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区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中职教育和人才市场需求竞争日趋激励。曾都区职业高中明确提出全校师生要树立“八种意识”,即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育人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就业意识,质量意识,发展意识。“八种意识”的提出,为全校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br>在教师方面,学校大力实施铸师魂,冶师德,培师能为目的“名师工程”,“双聘一培”是这一工程的主体。学校从市内外聘请学术造诣深,治学严禁的专家作为带头人,严把质量关,并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从工厂企业聘请高级技师或有精湛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为教员,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让青年教师在教学一线挑重担,学校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应人才培养之需。学校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把质量工作贯穿到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到素质教育的各道工序。<br>在学生方面,学校把“为学生人格升华铺路”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首要任务。学校新生都是免试入学的高、初中生,社会打工返乡青年,基本素质有所欠缺,学校在开学一段时间内,严格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把《行为规范手册》发给学生,由班主任组织学习和考试。“创新为魂,教育为本,实干兴校,成绩斐然”市、区各级领导给予了曾都区职业高中特殊的荣誉。<br>●创新办学模式,走上联下挂纵向连锁发展之路。<br>学校大胆创新办学模式,积极走上联下挂的办学路子。上联,即与高等院校联办,给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目前,学校已与武汉理工大学、黄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办“3+2”大专班,为部分学生提供了直通大学的便捷通道。下挂,即与全区各中心学校联办,为部分有志读职高的初中生提供直接升学的机会。靠特色术发展,向市场要饭碗,学校无论是自身面向市场办学,还是培养学生在市场立足,都坚持走创新发展的路子。<br>人一生的投资,唯有教育能够得到持续的回报,教育投资的理念正越来越得到广大民众接受。如果我们想赢得孩子的未来,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的未来有所作为,就要把孩子送到最优秀的学校接受最优秀的教育。家长所想的,曾都区职业高中已经做到了;家长们还没想到的,曾都区职业高中已经为家长们想到了。<br><p>特色就是质量,曾都区职业高中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发展,有特色才有实力,办学多样化就是特色,创新就是特色。</p>

学校

学生

曾都区

职业高中

实习

办学

专业

合一

职业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