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燕南飞</b></p> <h3> 扬中是江苏省最小的县级市。扬中的历史较晚,有人居住的历史约有1000多年。穷奔沙滩富奔城,当年从四面八方移民而来的老祖先把各地的习俗也一并带来。经过长期的演变磨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扬中特色的风俗民情。</h3> <h3> 腊月初八,扬中人家家要吃腊八粥,新年的盛宴就此拉开了帷幕。</h3> <h3> 到了腊月二十四,过年的准备已进入快节奏。中午,家家要煮豆豆饭,是用红豆或其它豆类煮成的米饭。红豆,象征吉祥,吃了豆豆饭,意味着新年即将来临,人人参与忙过年。下午,家家户户要忙掸尘。用竹枝连叶扎成掸尘帚把屋里屋外的灰尘和蜘蛛网掸尽;从这一天起,大家都抓紧时间,抢晴天洗涤被单衣物,清洗家俱和餐具,干干净净迎接新年。</h3> <h3> </h3> <h3> 红红火火过年,是扬中人的共识。过年首先买的是红货,如红春联、福字、红灯笼和爆竹等。人们把买年货叫请年货,还要买大人小孩的鞋帽、服饰,过年要全身新,才会人财两旺。买鱼、买猪肉,还要说买年鱼、年猪,过年有鱼吃,才能年年有余。扬中人过年买的年鱼通常为三种:青鱼和扁鱼,扁鱼三十晚上中午祭祖必备,青鱼则是初一开始吃。</h3> <h3> 第三种鱼,就是河豚鱼。扬中是中国河豚之乡,河豚是扬中的特产,也是扬中的象征。扬中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烧几条河豚回家,一起品尝品尝江鲜的绝美味道。不会自己烧河豚的市民,也有办法解馋,到街上的饭店去预定几份。</h3> <h3> 老年人叮嘱小孩子,过年了,不要打人骂人,要讲礼貌,时时处处要小心,不要打翻器物,不要打破碗盆;和邻里有隔阂的,要改善关系,争取过年要说话;欠钱欠物的要在年前还清债务,要债的新年头上不作兴再要;有来往关系的要备好烟酒营养品,准备送礼,女儿要送营养品或衣物孝敬父母。</h3> <h3> 过年除了鸡鸭鱼肉等荤菜外,扬中人(不论贫穷富贵或是领导干部家庭)必备的还有水糕、包子。蒸年糕(扬中人叫水糕)、蒸包子要讲究吉顺,发酵好蒸得顺利,全家人都高兴,这是来年发大财的吉兆,蒸年糕的时候,扬中人不希望有生人来,怕蒸得半生不熟,坏了一年的心情,这些也是长辈的说法。这项活计一般由女性承担,但现在的年轻人包括中年人大多不会,好在饭店提供加工业务、或者到超市购买袋装的,省了许多事。</h3> <h3> 三十晚上这一天,辞旧迎新,一切准备就绪。红灯笼、红金钱、红对联全部要挂好、贴好。一般情况下,扬中人年三十这天不论远近中午都要赶回家中。中午全家人参与祭祀先祖,扬中话叫敬祖宗。端上饭菜,点起香烛,烧纸化箔,按顺序磕头拜祖。长辈在旁边总要祈祷,保佑全家风调雨顺、兴旺发达,小孩子要像狗一样平安成长。下午的事情就是忙年夜饭,还要包馄饨和圆子,也主要由老年人和女性承担,男人则坐到了麻将桌旁,搓起了麻将。</h3> <h3>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守岁,主食是馄饨。大多数人家晚上还要敬香,在小辈们睡觉前,长辈会将压岁钱一一分发好。</h3> <h3> 晚饭过后,大家忙着放鞭炮,年初一早晨也要放鞭炮。通常晚12点不到就有人放起鞭炮,放的越早越好,越发财。晚上12点一过,各地的鞭炮声更是震耳欲聋。</h3> <h3> 大年初一大清早,要由男性开门,叫做“开财门”,不作兴由女性去开门(随着时代变化,这一风俗也变化了)。</h3><h3> 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心情格外兴奋。小孩起来,第一句话要说恭喜发财、敬祝身体健康。全家人先吃红枣。红枣、红枣,财神就到,早发财,早兴旺。早饭是圆子,吃了圆子,全家团团圆圆,家圆、万事圆满。</h3> <h3> 吃好早饭,就是大拜年。全村人来来往往,先拜长辈年,再平辈互拜;老年人互相拜年。主人招待上门拜年的人吃枣子茶,再吃糖果、瓜子和年糕。喝几口枣子茶,吃几个大红枣,大吉大顺大发财,给小孩揣上几块年糕,好步步登高。</h3><h3> 这一天,看舞狮、崴花船、观舞龙、唱麒麟,喜气洋洋,其乐融融,人人都享受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h3> <h3> 大年初二开始,女儿、女婿要携儿带女回娘家拜年、拜丈母,初二这天的安排基本是固定的。初三开始,走亲戚的,吃喜酒的,人来人往,亲戚间也互相吃请,还要排好宴请表。</h3> <h3> 正月初五是传统的财神日子,扬中人这天早上也要起大早,抢着放鞭炮,迎接财神爷。这天,工厂、商店也要放鞭炮,寓意新年财运滚滚、生意兴隆,企业一般这天要开工。拜年一直要拜到正月半,过年的气氛也逐渐清淡下来,新的一年的各项工作才正式开始走向正轨。</h3> <h3> 春节习俗是扬中人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自扬中成洲以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种习惯,在人们的思想里已根深蒂固,将会永久传承下去历史。这种习惯,在人们的思想里已根深蒂固,将会永久传承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