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木匠铺)2020.1.29

海冰-黎明

&nbsp; &nbsp; &nbsp; &nbsp;在京沈铁路(原北宁线)锦州与沈阳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铁路(大郑线),它南起大虎山,北至通辽,贯穿整个黑山县境内。 这里的人们常吃大葱蘸酱、高粱米饭窝窝头,还有酸菜馅饺子,说起话来“干啥(ha)干啥(ha)”的,耿直爽朗。为此,使我时常想起对家乡的回忆,想起一些陈年旧事。 <div>&nbsp; &nbsp; &nbsp; &nbsp;出县城往东北走十几里路,过胡家窝棚的小山,可见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这条河就是黑山人民的母亲河-东沙河。<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在很久以前,这条河的两岸,闯关东的人们搭建了许多临时定居的窝棚,后来,从山东、河北等地逃荒、垦荒的人们逐渐增多,东沙河两岸的窝棚也越建越多,如唐家窝棚、厉家窝棚、张家窝棚、丁家窝棚、胡家窝棚等等,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大,人们安居乐业,窝棚逐渐改为木结构的土坯房。一个个新的村庄就这样诞生了。我的家就在河东岸不远处的孙家窝棚。<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我家的地名叫孙家窝棚。是我出生的地方,因窝棚叫起来拗口,解放后改为大孙家村。 <h3>&nbsp; &nbsp; &nbsp; &nbsp;先祖孙成杰有八个儿子,按照排辈分别为成、(孙同、孙广、孙德、孙仁、孙义、孙礼、孙智、孙信)、殿、广、久、尚、福、少、风(左)等, 我的曾祖父尚字辈的孙尚喆、孙尚会,当时家族合着过,亲哥俩担当了我们这一支家族的重任。在村子西北角盖起了四合院,熟称木匠铺。</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我的祖父孙福安大排行老四(外号四粉头子),有亲哥老二福成,有弟弟老六福全、老八福余、老九福泰、老十二福隋,大部分会做木匠活,盖房子、打棺材、攒大车,所以我们老院子熟称木匠铺。我奶奶妯娌多,每年轮流做一个月的饭,其余时间自己在屋里做些针线活,爷爷漏粉、做豆腐维持生活。</h3> 二舅爷与三大伯、四大伯四大娘(励家加工厂合影) 八爷八奶(太原留念) &nbsp; 奶奶是十里八村爱啦姑的人,人缘挺好。父亲高小毕业后,闲着无事,奶奶觉得在农村学医挺好,走街窜巷不费什么力气,于是就跟一个前邢家村(奶奶的婆家)姓王的医生说,让我家的老疙瘩和你学中医吧,王医生看了后果然答应了。学医不是那么简单,三年学徒,没事不许回家,每天打水、扫地、起早贪晚背诵汤头歌,记草药名。三年一晃过去,1958年,父亲参加了黑山县第一届中医培训班,毕业后参加了工作,走上了行医道路......。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949年的春天,三伯父戴着大红花,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来到了胡家窝棚的新兵集合地,踏上了征程。当时全国还没有解放,三伯父他们新兵分到(饭仪屯)东北野战军独立二团,在沈阳兵站训练三月来到吉林边防和苏联老大哥共同站岗放哨,看护机场和军用物资。1949年8月-1950年1月,改编公安18师52团1营4连9班班长(师长:张天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年11月公安18师52团1营随54团第一批入朝,配合前线部队站岗放哨,抓特务、防控,经历了无数次战场的洗礼,1953年回到祖国......。 &nbsp; &nbsp; &nbsp; &nbsp;在中国掀起大跃进的年代,当时实行叫跑盲流,四伯父来到祖国建设的前沿--包头,当时包头是青年大显身手的地方,人人朝气蓬勃,工厂建设热火朝天。正如歌曲《草原晨曲》唱的一样,我们是草原上的神马,奔驰在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