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独到,赞誉特别:毛泽东主席对十大元帅的“妙评”

心中有梦想,世界有阳光

<h5><br></h5><h5>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新中国第一次授衔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我们熟知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就这样登上了军人荣誉的巅峰。这些共和国的英雄肩上闪亮着将星,耀眼的光辉展现着中国共产党20余年武装斗争的荣耀。<br></h5><h3><br></h3><h5>虽然60年过去了,但他们的名字中仍承载着荣誉、战功与历史记忆,下面就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领略十大元帅的赫赫战功。</h5><h3><br></h3> <h3><br></h3><h5>红军之父:朱德</h5><h3></h3><h3><br></h3><h5>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始于南昌起义,朱德在建军之初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来,组织南昌起义的领导核心中没有朱德,起义当天晚上,前敌委员会分配给朱德的任务只是用宴请、打牌和聊天的方式拖住滇军的两个团长。朱德也没有基础部队,他担任副军长的第九军只是个空架子,参加起义的只有军官教育团3个连和南昌公安局2个保安队,500人不到。9月初,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分兵两路,主力赴潮汕,朱德率领4000人殿后。结果主力被敌人打散,而在三河坝的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阻击战斗,伤亡过半,军心涣散。当朱德率领部队到达天心圩时,所有师以上党的领导人全部离队,只剩下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之势。在这紧要的关头,朱德力挽狂澜,稳住了军心。这支800余人的部队成为南昌起义真正保存下来的家底,除了陈毅,林彪、粟裕也在这800余人中。朱德不仅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还发动了参加群众达100万人的湘南暴动,到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800人已经发展到1万余人,而此时原井冈山部队还不足2000人。</h5><h5><br></h5><h5>井冈山会师之后,成立了红四军,朱德任军长。他与毛泽东共同发展了我军的游击战术,从此中国革命便有了“朱毛不分家”之说。如果不是朱德在紧要关头带领部队经受住严峻考验,中国革命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毛泽东评价朱德是“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便成为朱德在党内的代称。</h5><h5><br></h5><h5>作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总司令,朱德在军事领域阅历极其丰富,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h5><h3><br></h3> <h3><br></h3><h5>横刀立马:彭德怀</h5><h3></h3><h5><br></h5><h5>“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作为唯一一个在生前受到毛泽东题诗赞扬的虎将,彭德怀亲历过20世纪中国的各种军事斗争:1916年3月,投身湘军一干近10年;1926年7月,所在湘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其他九帅都参加了三大起义,只有彭总自成体系),任红五军军长,逐步成长为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h5><h5><br></h5><h5>彭德怀一直活跃在军事指挥的前线,并展现出非凡的军事谋略。长征中,他指挥三军团,掩护红军主力左冲右突,连续越过敌人三道防线。在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大战中,他亲自指挥两个团在前线作战,三天三夜没下火线,保证了党中央安全渡江。遵义会议后,彭德怀按照毛泽东的运动战术,数渡赤水,率领红三军团,配合一军团,一举攻占天险娄山关,二进遵义城,出色完成长征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历时3个月,给日军以重创,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解放战争期间指挥西北野战军取得三战三捷,堪称经典战例。朝鲜战争爆发,他又临危受命,率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指挥抗美援朝战争。</h5><h3><br></h3> <h3><br></h3><h5>精谋善战:林彪</h5><h5><br></h5><h5>有人说,林彪瘦小的身躯中蕴藏着过人的计谋,打仗有一套一套的点子。也有人说,林彪一旦进入临阵状态,就会将一切置之度外,对于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东西都漠然置之,坐着或者如同梦游者一般来回踱步,脑海中只有战争、战争、战争……</h5><h5><br></h5><h5>在十元帅中,论资历,林彪倒数第二,论年龄,林彪倒数第一。南昌起义,林彪还只是个排长,然而到了1932年,年仅25岁他就升任红军主力部队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长征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中央红军的“正印先锋”。抗战伊始,就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解放战争中,在东北战场上,林彪又充分地显示出其指挥才能,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换取了全歼东北敌军46万人和解放东北全境的重大胜利。此后,他又挥师入关,指挥平津战役并进军中南。在其长期的军事生涯中,创造了不少经典战例,也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h5><h5><br></h5><h5>没有人否认林彪的军事才能,其战功也鲜有人能及,不过并不能据此就认为这是林彪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三的原因。他的元帅排名是由当时他在党内的地位决定的,授衔的十元帅中,只有朱德、彭德怀、林彪三人是政治局委员,其他七位均是中央委员。</h5><h3><br></h3> <h3><br></h3><h5>战术大师:刘伯承</h5><h3></h3><h5><br></h5><h5>刘伯承是唯一一位被冠以“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称号的元帅,人们将他做眼睛手术的故事,与关公刮骨疗毒相提并论。1927年4月他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是中共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职务(当时贺龙还没有加入共产党)。在南昌起义中,他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同年底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7月底返抵上海,出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并负责训练中共各省、特委负责人和中央机关干部,他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等都有独到的论述。红军时代,他就是军事学校的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是我军高级军事学院的院长,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h5><h5><br></h5><h5>刘伯承指挥的许多战役,都堪称战术史上的经典,从智取遵义、巧渡金沙到挺进大别山再到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的西南战役等等,以致蒋介石不得不说“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针对印军的“一字长蛇阵”,刘帅形象地比喻其特点是“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相对应地提出“打头、切尾、击背、破腹”的打法,取得了重大胜利。</h5><h3><br></h3> <h3>  </h3><h5><br></h5><h5>红二旗帜:贺龙</h5><h3></h3><h5><br></h5><h5>论资历,贺龙在党内可是数一数二的。在南昌起义时,贺龙就是总指挥。在国民革命军,贺龙从营长当到军长,蒋介石为拉拢贺龙,许诺让他当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西省主席,并赠送一栋地处南京的大洋楼,都被他断然拒绝。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1927年,8月1日,他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指挥了南昌起义,并毅然决定投身中共。起义失败后,贺龙潜回洪湖,收拢旧部贺锦斋等人再起红旗,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后来又与老搭档周逸群和黄埔四期的段德昌等人创建了红2军团,打出了湘鄂西苏区。毛泽东曾说“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红二方面军)军长,带出了一个军”。从那时起,“贺老总”的名头跟他另外一个称呼“贺胡子”漫天飞了。</h5><h5><br></h5><h5>所以,在红军的缔造上,贺龙堪称功臣,他不但是南昌起义军的总指挥,而且也是参加南昌起义人数最多部队(第20军7500人),还是三大苏区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以及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的主要创建者。</h5><h3><br></h3> <h3><br></h3><h5>文武双全:陈毅</h5><h3></h3><h5><br></h5><h5>有一首《抗日将士出征歌》,里面有句歌词:“能文能武是陈毅,英勇善战是贺龙”。陈毅不仅能文能武,也是协助朱德整顿军队上井冈山的功臣。长征开始后,陈毅留在敌后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南方革命的火种。当时很多军政干部叛变投降。陈毅的哥哥和堂兄都在国民党方面担任高官,但陈毅几番面临生死考验都从未丧失革命信念,其气节令人敬佩。</h5><h5><br></h5><h5>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是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是副司令员。说起陈毅的军事才能,可能更多被粟裕的光芒所掩盖,但陈毅的功劳也不可低估。陈毅资格老、威望高,善于统筹全局,镇得住华野各纵队的军头们。粟裕指挥艺术高明,擅长打歼灭战、运动战、攻坚战。两人正好优势互补,所以才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提法。据粟裕的秘书鞠开回忆,有一次,粟裕在调动部队的时候,有位纵队司令员在电话里和粟裕大声嚷嚷,陈老总听后接过电话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研究过的,你们不要讲什么价钱了。对方马上就不敢大声嚷嚷了。毛泽东要将陈毅调到中原野战军去,粟裕当毛泽东面说,华东不能没有陈老总。</h5><h3><br></h3> <h3><br></h3><h5>政工巨匠:罗荣桓</h5><h3></h3><h5><br></h5><h5>罗荣桓自小酷爱学习,在湖南老家,至今还流传着他躺在树杈上看书,掉进池塘的故事。从参加秋收起义任农民自卫军党代表起,罗荣桓就开始了在革命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生涯。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其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旧军队中起义过来的,另一种是起义的农民。前者具有抽大烟、抢民众、打骂士兵等恶习;后者则具有自由散漫、不受约束等缺点。罗荣桓每到一支新的部队都花大气力帮助克服这些恶习。起初有些旧军队过来的干部不服,挑衅说:“党代表要是会打仗,兄弟就佩服。”罗荣桓虽是学生出身,但他打仗不怕死,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而撤退又走在最后,从而获得干部战士的佩服,确立了威信。</h5><h5><br></h5><h5>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荣桓先是带领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部分部队建立了晋冀根据地,之后又率兵东进山东,毛泽东曾说换上罗荣桓一个人,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八路军几乎完全控制山东的战略要点和交通线,八路军正规部队发展到27万人,民兵50万人,自卫团150万人,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为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解放区,为攻占东北,南下长江提供了充足的保证,为中共打败国民党立下了汗马功劳。</h5><h3><br></h3> <h5><br></h5><h5>善打硬仗:徐向前</h5><h5><br></h5><h5>徐向前毕业于黄埔一期,这位外表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木讷的学生,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欣赏,没想到日后蒋却在他手里吃尽苦头。后来,这位没入蒋介石法眼的徐向前,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创建了鄂豫皖根据地,两年多,他便把300多人的农民武装发展成有4万人的军队。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年仅30岁的徐向前任总指挥,成为红军时期方面军中最年轻的指挥员。</h5><h5><br></h5><h5>徐帅的指挥风格是“越是硬仗越向前”,红四方面军以善打硬仗、恶仗而著名。红四方面军,无论是战绩、部队数量、根据地面积都可以和中央红军相提并论。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已经是8万人的队伍了。徐向前指挥的苏家阜大捷是红军时期最成功的围点打援的范例,反六路围攻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徐向前以8万人对川军20余万,最后击溃川军20万,歼灭10万。</h5><h5><br></h5><h5>在1947年的晋中战役中,徐向前率领仅以地方部队为主的6万人,连续作战一个月,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之师10万之众,其中包括由日本人组成的暂编第十总队,追击时,解放军战士冲进一间挤满日本兵的屋子,为首的日本军官问:“你的太君的徐向前?”战士大声说:“是的。”日本军官转头一声呼叫,满屋的敌人立刻缴械投降。</h5><h3><br></h3><h5>此外,解放军五大野战军及其前身部队,徐帅都指挥过,时间或长或短,可谓部将故旧遍全军。<br></h5><h3><br></h3> <h5><br></h5><h5>智勇兼备:聂荣臻</h5><h5><br></h5><h5>如果说山东根据地的大发展首先是罗荣桓的功劳,那么被毛泽东誉为“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的发展壮大则首推聂荣臻。我们知道,中共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25日,聂荣臻受命率115师约3000人挺进敌后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在抗日战争中,根据地在坚持抗战中不断壮大。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本陆军中将阿部规秀,阿部规秀是日本侵略军的所谓“名将之花”和“山地战专家”,也是八路军在抗战中击毙的日军最高指挥官。到抗战胜利时,晋察冀根据地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正规军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发展到90余万人。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实际上是在晋察冀的地盘上指挥了三大战役。</h5><h5><br></h5><h5>聂帅不仅功劳甚高,而且在党内资历匪浅。1925年9月,刚刚奉命从苏联归国的聂荣臻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政治部秘书和政治教官,南昌起义时他任第十一军的党代表(叶挺为该军副军长),还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中共早期的三大起义,元帅中只有聂帅参加了其中两次,是我军的主要创建者。</h5><h3><br></h3> <h3><br></h3><h5>屡挽危局:叶剑英</h5><h3></h3><h5><br></h5><h5>与其他元帅拥有的赫赫战功相比,资历深厚的叶剑英是个政治元帅。他1917年云南讲武堂毕业就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成为国民政府元勋之一。但就在革命的最低潮,已经是国民党中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黄埔军校的教官,叶剑英却在1927年毅然选择加入共产党,正是他把张发奎的阴谋通知起义部队,才使得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实施。后来,他亲自领导广州起义,成为我军的创建者之一。1928年冬,叶剑英赴苏联学习,1931年初到达中央苏区,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即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之后又担任过八路军的总参谋长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直至新中国成立。</h5><h5><br></h5><h5>在陈炯明叛变炮轰广州总统府的逆境中,他全力护卫孙中山转移,使北伐战争得以继续;在张发奎阴谋解除贺龙、叶挺等人兵权的危急时刻,他冒险将这一情报送出;在中央苏区多次被“围剿”和长征途中张国焘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紧要关头,他及时向毛泽东报告,使张国焘这一阴谋破产。在几次历史重大转折关头,叶帅都充当“关键先生”的角色(包括1976年粉碎“四人帮”),屡挽危局,毛泽东曾赞誉叶剑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h5><h3><br></h3> <h3><br></h3><h5>十大元帅平均年龄57岁,年龄最小的林彪只有48岁。他们凭什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脱颖而出?当然他们在长征初期就都有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都担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但这既不全是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综合平衡的结果。</h5><h3><br></h3><h5>十大元帅各自在性格、能力、工作方式等方面,特点非常鲜明。在长期并肩协作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曾对他们有过详略不一、独到生动的点评。</h5><h3><br></h3> <h5><br></h5><h5>纵观中国现代史,毛泽东的识才智慧和驭人之术可谓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这么说并非对他老人家不敬。驭人术并非只是帝王之道,皇家专利,领袖也是需要的,这是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谋略,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没有这种智慧是打不下更坐不稳江山的。 </h5><h3><span style="font-size: 15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古到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坐,明日到我家”是很多人的信条,特别是对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兄弟,如何驾驭实在是难倒了许多雄主。毛泽东无疑是深谙其道的伟大人物,最会平衡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而且看人的眼光非常独到。</span><br></h3><h3><br></h3><h5>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点评一下毛泽东对几位开国元帅的考语,便知所言不虚。</h5><h3><br></h3> <h3><br></h3><h5>朱德:“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h5><h3></h3><h3><br></h3><h5>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朱德参加革命近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自从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就成为我军偶像级的人物,各个时期担任总司令,与毛泽东的配合相当默契。朱德的宽和忍让、纯朴谦逊、忠厚绵长,也令毛泽东对他赞誉有加,“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h5><h3><br></h3><h3></h3> <h3><br></h3><h5>彭德怀:“谁敢横枪勒马,唯我彭大将军”</h5><h3></h3><h3><br></h3><h5>彭德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湖南曾出现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他们当中关系特殊、命运相关、性格最具特色的两个,当数毛泽东和彭德怀。彭德怀在平江起义后就把井冈山作为明灯,从此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斗了30余年。在许多重大的历史关头,两人并肩战斗,相互配合。毛泽东还曾赠诗给彭德怀,发自肺腑地赞许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作战精神。“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勒马,唯我彭大将军”也成为彭德怀一生最生动的写照。</h5><h3></h3><h3><br></h3> <h3><br></h3><h5>林彪:“这个娃娃堪当大任”</h5><h3></h3><h3><br></h3><h5>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看见一个娃娃模样的军人在给部队讲话:“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毛泽东得知这个人是指挥部队在敖山庙、耒阳城打了胜仗的林彪营长,于是感慨道:一般的营长也只是领兵打仗,没什么政治头脑,而面前这个娃娃营长却满是“红色割据”的道理,与自己的主张完全一样,今后堪当大任。后来,毛泽东时时提携、指点林彪,使林彪成为年纪轻轻的军事指挥员。</h5><h3></h3><h3><br></h3> <h3><br></h3><h5>刘伯承:“一条龙下凡” </h5><h3></h3><h3><br></h3><h5>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刘伯承是一位具有革命家的智慧、军事家的韬略和学者风范的杰出领导人。刘伯承一生指挥了无数次战役战斗,9处负伤,失去右眼,屡建奇功。红军长征途中,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却风趣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刘伯承果然不负众望,使大军安然渡江。</h5><h3></h3><h3><br></h3> <h3><br></h3><h5>贺龙:“红二方面军的旗帜”</h5><h3></h3><h3><br></h3><h5>贺龙在军事上多谋善断、英勇顽强、坚定沉着、机智灵活,打了许多恶仗、硬仗、巧仗,立下赫赫战功。他刚直不阿,光明磊落,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关心部属,平易近人,树立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崇高榜样。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曾以贺龙“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例子鼓励起义军。在甘孜会议上,贺龙与朱德等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迫使张国秦同意北上。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对贺龙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h5><h3></h3><h3><br></h3> <h3><br></h3><h5>陈毅:“是个好同志”</h5><h3></h3><h3><br></h3><h5>陈毅参加南昌起义,为创建人民军队,创建新中国作出了一份光荣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毅先后在上海、华东、中央政府任领导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了奠基性的、探索式的工作。毛泽东和陈毅从井冈山相见开始,在长达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而且彼此谈诗论文,抒发情怀。1972年1月6日,陈毅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光辉一生。1月10日,陈毅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毛泽东意外出席,并在追悼会上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为革命立了大功劳。”</h5><h3></h3><h3><br></h3> <h3><br></h3><h5>罗荣桓:“国有疑难可问谁”</h5><h3></h3><h3><br></h3><h5>罗荣桓是我军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毛泽东信任和器重。他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风风雨雨伴随毛泽东,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亲自参加他的追悼会,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表达了对罗荣桓的信赖、依重和惋惜之情。</h5><h3></h3><h3><br></h3> <h3><br></h3><h5>徐向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h5><h3></h3><h3><br></h3><h5>1937年盛夏,原红军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延安。当时,一些人埋怨他把几万人马给搞光了,一个光杆司令还回来干什么?然而,毛泽东对徐向前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安慰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了鸡何愁没蛋呢?”后来,毛泽东派徐向前奔赴抗日前线,重担大任。徐向前率领的部队在华北艰难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地方部队6万余人全部转变为主力部队,仅仅一月之内,就消灭了阎锡山的精锐部队10万人。</h5><h3></h3><h3><br></h3> <h3><br></h3><h5>聂荣臻:“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h5><h3></h3><h3><br></h3><h5>聂荣臻曾在上海、香港从事秘密地下工作,在红军长征途中打先锋,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他为创建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聂帅又为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殚精竭虑、鞠躬尽瘁。1938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同白求恩交谈时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毛泽东接着风趣地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h5><h3></h3><h3><br></h3> <h3><br></h3><h5>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h5><h3></h3><h3><br></h3><h5>1986年叶剑英逝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更为人们传颂的,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毛泽东借吕端评价叶剑英,主要是指他能够在大关节处看清要害,做事情从大局出发,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帅,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在历史的重大关键时刻明断是非,果敢抉择。</h5><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