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对井陉古隘口的关注,是近几年我在走进井陉古村落中逐渐引起关注的,去过凉沟桥村的神堂口、杨庄村的杨庄口、岸地村的黄龙口后,特别是几次见到刻立于井陉长城旁的标志长城的石碑背面会有这样一段文字:“井陉明长城自平山入井陉王母窑后,南经白土岭、冀南沟、小寺、武功口、神堂口、达柯、松树岭、岸底、地都,再接山西省平定县固关,又向东连井陉杨庄口长城,共长5569米。另有达滴岩口、武功口、神堂口、险隘口、驴桥口、黄龙口和杨庄口7处口门,还包括有烽火台9处,有战台6个、马面2个、敌台5个”。所见所闻让我着迷,探求井陉7个古隘口历史和今天的想法日益增强。查网上,查县志、乡志,爬山涉沟探求,也寻访老村民,虽困难重重,答案难寻,但仍执迷不悟、痴心未改。历经寒来暑往,有心写下一段文字,以作纪念,却也不甚满意,姑且聊以自慰。</h3><h3> 本文涉及内容较多,美篇所限,分二篇写完。</h3><h3> 关隘是指险要的关口,多位于要道及险阻之处设置,一般都建有城墙、关门及相应的管理与守卫建筑。《史记》认为,“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原则,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关和口的区别据《方舆纪要》的界定是“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屯军曰营,列守曰寨。”而隘口,是指狭隘的山口,随着时间推移和历代划分,多指位置险要比关要小的关口。</h3><h3> 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长城和长城上关隘的军事作用早已成为过去,可是岁月的长河并没有冲刷掉它的风采。变迁的世事,也没有带走它的精神。如果长城是一条历史的绳索,那么关隘就是绳索上的绳结,像我们的祖先结绳记事一样,浩如烟海的历史风云,许许多多都凝结在这绳结般的关隘中。</h3><h3> 关隘作为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在地理通道上设置的人工建筑和控制机构,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军事防卫和商贸控制两大部分。在军事防卫方面,关隘的设置是十分完备的,从预警、屯兵到防备以及粮草的补给自成体系,而且很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从选材到形制都是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建,这样的体系内各个部分协同作用,为关隘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后勤保障;关隘的商贸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证货物的通行、查验货物以及征收赋税,另一方面有些关隘还是贸易的集散地。</h3><h3> 关隘随着长城的建造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在以后的千百年里,统一和分裂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不断地轮回,关隘也就沿着疆域不断地重建重修。长城和长城上的古代关隘,阻挡了游牧民族的南侵,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建在山峰上、建在河谷里、建在水边、建在交通要冲的这些古代关隘,成为了中华民族坚毅、善良与智慧的象征。</h3><h3> 长城分内、外长城,河北的长城据《光绪畿辅通志》载:“边墙在直省者有二,其自山西大同府偏关,其亘宣化府北界折而东南至顺天府怀柔止,此为外边;其自偏关南起,东至广昌县折而东北,亘宣化府南界,环顺天府北界东至山海关,又自广昌县折而西南至正定府井陉县止,此为内边。”外边指外长城,而内边是指内长城。因此,井陉的古长城是内长城的一部分。</h3><h3> 长城起源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为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侵犯,纷纷修筑长城,所以长城分布在各国的边界,一段一段的,称为“互防长城”。战国时期,中山国西侧的赵国一直视中山为心腹之患,必欲灭之而后快,故屡次对其用兵。为了防御赵国的进攻,中山国于赵成侯六年(前374年)开始修筑长城,即《史记·赵世家》所载“赵成侯六年,中山国筑长城”。这条长城的起讫地点,史无记载。但据中山所处位置推断,当在河北与山西的交界处,对此,罗哲文在其2000年出版的《长城》专著中指出:中山国“由于对东北的齐和燕采取联合政策,无相犯。经常发生战争的是赵和晋,尤其赵武灵王把中山当作他的腹心之患。因此,中山长城的地理位置在中山国的西南部与赵、晋交界处。根据《汉书·地理志》、《括地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中山长城的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经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关、固关以至于邢台黄泽关以南的明水岭大岭口,全长约五百多里。”可见井陉、娘子关、固关长城属中山国长城是确实无疑的。</h3><h3> 井陉古长城,据2005版《井陉县志》记载:“井陉古长城遗迹很多,从地域上看,纵向、横向都有,分别长达百里;从时间跨度上看,起自战国(春秋中山国),止于明末,历代多有。可称为国内之“长城博物馆”。横向长城东起威州镇挂云山,西经径山、观音山、至平山王母窑口,为古中山国长城,今仅存径山山顶一段贱墙。纵向长城始筑于战国(春秋中山国),后经东汉、北齐、明历代重修,北起王母窑口,向南经白土岭、冀南沟、仙台山、凉沟桥、达柯、松树岭、岸底、地都,入山西娘子关、固关,又折回井陉,经红土岩至杨庄口。沿线保留有明显遗迹的残墙6100多米,关隘七处,其中较为完整的是仙台山寺掌峪长城,长400多米,毛石砌筑,石灰抹缝,高1.5~1.7米;神堂口(凉沟桥)长城,口东现存关城阁一座,旁有烽火台一座,西南侧山上有城墙,约400米。”</h3><h3> 河北大地,关山重重,河北的关隘据《清史稿·地理志》载:“直隶,其重险:井陉、山海、居庸、子井、倒马诸关,喜峰、古北、独石、张家诸口。”关隘皆因险峻冲要而设。据统计,河北省境内关隘多至数百,重险者且皆置于长城内侧,井陉关是其中之一。</h3><h3> 井陉关是太行八径第五径、天下九塞第六塞之井陉古隘道的关口,东为土门关,西为固关,东达华北平原,西入山、陕地区。被称为“燕晋通衢”,即史载的“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羊肠。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历史上的战争不胜枚举,《读史方舆纪要》载:“太行为控扼之要,井陉又当出入之冲”。</h3><h3> 固关(故关)现属山西平定县,为井陉西出之门,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其余三关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为"京畿藩屏"。固关南北,两山相夹,山坂回环,关踞其中,甚为险固。《文献通考》称作“固关”,自古以来置关于此。唐长庆初年,裴度出故关讨王庭凑,即此。元末为故关山寨,明初,大军取真定,徐达率师度故关。明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率师由故关经保定,直逼北京。明正统二年(一四三七年)修筑关城(现在的旧关),分兵戍守,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年)增设将领驻守,二十三年(一五四四年),改建新城(即现在的固关),增兵防御。</h3> <h3> 据明王士翘著《西关志•固关卷》所载,固关东至井陉县四十里,西至平定州八十里,南至泉水头口六十里,北至娘子关二十里。固关辖固关新城隘口、龙泉关隘口、鹞子崖隘口、十八盘隘口、顺德府地方隘口,共计123个隘口。其中,固关新城隘口所辖隘口三十三处。把总一员,管总官一员统之。其北路自达滴崖口以下有十一隘口,距关六十里。南路有隘口二十二,至关约一百五十里。而井陉界内的古隘口就在固关新城隘口所辖三十三个隘口之列。</h3> <h3> 固关所辖井陉界内的古隘口在《西关志•固关卷》记载中,有达滴崖口、牛道岭口、武功口、横河槽口、险岩崖口、驴桥岭口、猢狲窑口、泉水头口、磨石崖口、朱会沟口、大石板口,共十一个隘口,还有1958年后划归井陉县原属山西平定县的黄龙沟口,应为十二个隘口。而井陉县最早记载的清雍正《井陉县志》中,隘口为黄龙口、驴桥口、险隘口、神堂口、达滴崖口、武功口、杨庄口,七口俱有兵守。后来的民国《井陉县志料》、2005版《井陉县志》均以清雍正《井陉县志》为准了。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隘口有的消失、有的改名,有的或许是迁移了。</h3><h3> 下图是七个古隘口中保留较好的黄龙口。</h3> <h3> 下面,就我探求井陉古长城黄龙口、驴桥口、险隘口、神堂口、达滴崖口、武功口、杨庄口七个井陉关内古隘口心得奉献如下,如有不妥,请予指正。</h3><h3> 一、杨庄口</h3><h3> 杨庄村,又称杨庄口,古称“九江口”,位于井陉县南端,距井陉县城30多公里,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庄村前瞰甘陶河,背靠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苍岩山,不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历史悠久,而且其地势险要,扼冀晋通衢咽喉。</h3><h3> 历史上,杨庄村是井陉县最高端的边界村,是冀晋分界村,杨庄东南的邻村朱会村原属山西平定县管辖,1953年山西平定县测鱼镇辖21个村(包括测鱼、龙凤山、朱会、石门、花园、沿庄、张河湾、杜家庄、崔家峪、冯家庄、雁过口、白城、董家、红土嘴、王家掌、郭家口、南蒿亭、北蒿亭、西沟、南寺、南寺掌)划归井陉县,其中就有朱会村。而且,甘陶河从朱会到杨庄拐了一个U型弯,因此,在河流转弯处杨庄设长城、建关口是明智的选择,在古代,杨庄长城是古燕、趙国之国界,曾有名联詠之:“涛急九江关自锁,峰矗兩岸燕难飞",历属兵家必争之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至今仍保留着一段明代长城。</h3><h3> 明代崇祯大将吴玉忠筑城九江口御敌,击败李闯王。近代,晋奉两军曾在此鏖战一月有余。抗日战争期间,绵阳司令部,井陉(路南)县委县政府、井陉(路南)抗日游击大队均在杨庄口成立;日军川岸师团,曾四次围剿杨庄口并多次经杨庄口入晋作战,我八路军一战而胜的“七亘大捷”扬名中外。</h3> <h3> 杨庄口长城何时建造,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查比明崇祯还早的明嘉靖年间王士翘著《西关志•固关卷》,并无杨庄口,但可查到与杨庄相邻的朱会沟口,原文为“朱会沟口,北至关(固关)六十里,井陉县地方,里口稍缓。”但到在清雍正年《井陉县志》记载中,已无朱会沟口了。朱会沟村位于杨庄村东北,两村之间群山相隔,但有古长城相连,因此,不排除崇祯年间废朱会沟口而设杨庄口;也可能是嘉靖年间的磨石崖口改名为杨庄口了(据《西关志•固关卷》关隘篇记载,磨石崖口,北至关[固关]六十里,井陉县地方,里口稍缓。城池篇为磨石崖口,乾石砌,河两岸墙二道。军马新设常守军五名。既然在河两岸设隘口,我推测磨石崖口就是五十年后的杨庄口。)</h3> <h3> 资料显示,明崇祯六年(1633年),大顺起义军由山西经杨庄一带而入河北,致使“神京震恐,崇祯急敕命吴玉忠至此防守”,吴玉忠遂于崇祯九年(1636年)在此修筑城堡和东西两侧山梁的边城,设置墩、台、敌楼、铁网等防御工事。</h3><h3> 当时建有9道城门、7座城楼,故被称为九江口关隘,建筑材料采用砖石混合结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明长城中修筑年代最晚的长城,也是井陉境内长城建筑最具规模之处。杨庄口长城,长达20余公里,遥望,犹如一条巨龙,逶迤于杨庄东南的崇山峻岭之巔,跨越于深壑大夼之中,在杨庄村东,跨越甘陶河,分別向东北(经朱会沟村到国家风景名胜区苍岩山)和西南方,蜿蜒而去。</h3><h3> 城门西侧岭上筑有长1800米城墙一段。此段城墙是井陉境内规格较高者,有石墙石封顶、石墙砖封顶、砖墙砖封顶三种建筑形式。最宽者下宽7米,上宽4米,高6米,气势宏伟。</h3><h3> 在长城脚下的甘陶河南岸,立有崇禎九年的一座石碑,上书"扬庄口地束火城”。碑文如下:畿辅之右,地连荒塞,南接太行,循山××。咸置墙垒关隘,所以固內地而获神京者也。乃其关设,若固关、娘子关诸处,崇山峻岭,险可恃也。唯是扬庄一口,兩山中断,大河橫开,其阔五十余丈,夏秋水溢,则奔腾凶涌,城垒不能施;冬春水竭,则万马可驰,宇御无所恃。……一日,谒按君于署中,相与雄谈边政,议及扬庄,而以地束火城之策进。其制于口中,橫建九墩五门五空,有急則张网于上,使賊火不能焚,力不能拔;缓者,则收置其网,又使水不能冲,险可长恃。……"当地百姓口传,明末长城修建时曾贯通甘陶河道,在河南、北两岸敌楼之间构建有一座堤墙水城,堤墙水城上筑有五个垛口,上置大铁箅门,平时河水上涨便开门泄洪,遇有敌情,则关闭铁门阻敌于外。是与山海关九门口水关长城结构完全相同的御守工事。</h3><h3> 杨庄口的口门城楼现已看不到了, 沿着甘陶河向南,在杨庄口附近的岸上,可以看到明末崇祯九年《杨庄口地束火城》碑刻载文。</h3> <h3> 井陉长城杨庄段,有敌楼八座,与朱会沟敌楼共计九座,后人简称“楼”。“敌楼"建筑外形相似,内构各异,大小不同。其根基以青石白灰而筑,根基以上全部以青砖白灰砌成,建造工精而坚固,城墙墙基以当地麻岩条石铺就,墙体也以褐色片麻石混储沙石填筑,外包以青砖。长城青石多呈条状,大的重七、八百斤,小的也在百斤以上,而青砖有长方形、方形、瓦脊式样三种。长方形青砖,大的重二十五斤,小的重二十斤:方形青砖重五斤;瓦脊式青砖则重达三十斤以上。</h3> <h3> 井陉杨庄口长城在这崇山峻岭间,循形依势而建,历经沧桑,迄今,两侧山梁仍存有2一3米高的墙体,仍就陈迹斑瀾,蔚为壮观!</h3><h3> 杨庄口古长城上的古道,如今已是野草丛生,曾经感受过富足和悠闲的日子,每天都是车马辚辚、商贾云集,那是何等的景象?惜如今只剩残垣断壁与残碑断碣,在它阅尽繁华,历经沧桑之后,趋于无言。那巍峨险峻、孤独、残破的敌楼、蜿蜒的石头墙体在野草掩埋下仍在提示人们:在这里,隆隆的车轮曾通宵达旦响起;在这里,无数的将士曾奔向战场挥洒热血;在这里,无数的商贾、农夫曾为了生计匆匆过往……</h3> <h3> 二、黄龙口</h3><h3> 初识黄龙口是在井陉贴吧中见到了几幅照片,在通往岸底村的路上遗留着一古老的关口,关口叫什么名称?什么时间建的?具体面貌等一概不知。</h3><h3> 就是下边的几张原图,让我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h3> <h3> 根据隘口的位置,查《井陉县志》、《西关志》等书籍,终于知道此隘口为“黄龙口”,建造年代为明代或更早。</h3><h3> 最早的清雍正版《井陉县志》关隘篇中已有记载,内容为“黄龙口,在县西三十里,山西平定州界。七口俱有兵守”,民国二十二年井陉县志料中武功口、险隘口等都有记载,并无黄龙口记载。在2005年版的井陉县志中,终于查到了“黄龙口”的答案,县志中的记载是:“在南峪镇岸底村南龙黄沟口。关隘险固,以加工平整的青石砌建为城门。两侧城墙各长20米左右。关城居两山间,其形如桥状,上原建有三间硬山顶式瓦房。其下石券拱形门洞,旧设铁门。关口南1公里处山顶有烽火台一座,关口北0.5公里处也有烽火台一座。黄龙口东南5公里处地都村南岭上有长1500米残墙一段,此段长城西接苇泽及娘子关,东南连接固关长城。1956年长城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黄龙口关隘处尚存有1956年刻的文物保护石碑。”</h3><h3> 历史上,黄龙口所处附近地都村、岸底村、王家岩村、张家峪村原属山西平定县管辖,1958年因修建绵渠大型水利工程而划归河北省井陉县南峪镇管辖。因此,民国二十二年井陉县志料未有记载是正确的。据明王士翘著《西关志•固关卷》关隘所载:“黄龙沟口,南至关(固关)三十五里,山西平定州地方,外口紧要。”从所处位置看,黄龙沟口就是黄龙口,而黄龙口所处河沟叫黄龙沟还是叫龙黄沟,己无需探求对错了(在《西关志•固关卷》城池、军马篇中又写为龙黄沟口)。也可以证实在明嘉靖年间己有此隘口了。</h3> <h3> 黄龙口建在两山峭壁之间、龙黄沟沟壑之上,其地势险要,峡谷纵横,山峦重叠起伏绵延不断,扼冀晋通衢咽喉,向东入井陉进华北,向西通娘子关达山、陕,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当年刘秀走国时,就是从龙黄沟向东来到故名“帝渡”现名地都村渡河而去的。明《西关志•固关卷》称其外口紧要,建正门一道,过门一空,常守民壮十名。清朝时黄龙口“俱有兵守”,可见其隘口的重要了。</h3><h3> 黄龙口隘口现存石门、城墙、城门洞,城长20米,宽5.9米,高12米,全石结构,保存基本完好,是井陉县境内现存最好的明代隘口。</h3><h3> 2018年11月18日,星期天,为一睹黄龙口的真容,驱车前往岸底村,和古关隘来一次亲密接触。</h3><h3> 井陉岸底村位于井陉县西部山区,东距井陉县城35公里,属晋冀交接的南峪镇管辖,东邻井陉县王家岩、地都、张家峪村,西邻山西平定县贤沟、罗家庄等村,南靠名胜娘子关风景区。该村四面环山,山势陡峭,沟壑纵深,植被良好,风景秀丽。龙黄沟从村中穿过,贯通晋冀,吸引很多驴友徒步穿越岸底村到达娘子关。</h3><h3> 从井陉矿区出发,向南在天长镇北关村307国道向西,经乏驴岭、南峪,到地都村口后向北向西就可以看到龙黄沟了,沿着龙黄沟旁的山间小路,一路蜿蜒曲折向西,进入山间幽深的峡谷路,经王家岩村,就到岸底村了。山间小路依龙黄沟而建,路面也已硬化,但都是开在半山腰上,很多路面只能通过一辆车,下面是几十米的沟壑,上面是近乎垂直的峭壁,再加有些地方是急拐弯,虽很少遇到人或车辆,可有时还是感觉微微害怕。</h3><h3> 离开地都村后首先看到的龙黄沟口,沿左侧小路向西进入岸底村。</h3> <h3> 山路蜿蜒,紧依的右侧就是几十米深的沟谷。</h3> <h3> 山路在群山间盘绕,拐过不知多少了个弯后,远远的在两山间的谷底看到了传说中的黄龙口。</h3> <h3> 古长城标记,岸底段,明长城就在眼前。</h3> <h3> 黄龙口,全石砌就,依山就势,随形而变,让人不禁遥想当年的繁华与兴盛、而今的凄凉与落寞。</h3> <h3> 城门上的石匾,随着岁月的冲刷,己看不出什么字迹了。</h3> <h3> 近几年,黄龙口古迹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可以看出有许多地方得到了修缮。</h3> <h3> 1956年的文物保护石碑。</h3> <h3> 顺山路继续向西,走不远,就到岸底村了。处在群山环绕中的岸底村沿龙黄沟依山坡而建,村中居民窑洞以石砌为主,是典型的石头村。山势的高差使这里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山村街巷结构犹存,许多全石砌院保留完整,一派古村落景象。此外,村中还有古庙、古柏、古磨、古井随处可见。特别是一棵当地村民称作“暴马树”的古树,树皮据说可以治哮喘,该树树木粗壮,枝叶参天,不知己有几百年历史了,</h3> <h3> 这就是被称作“暴马树”的古树,己有大量黄叶飘落,斑驳的树干上,块块红斑煞是好看。</h3><h3> 据2006版《井陉县志》记载:暴马树(学名蒲树),为境内稀有品种,现存古树5株。岸底村路边两株暴马树,腰围分别为290厘米、300厘米,村高均为12米,村龄均为300年以上,至今长势旺盛。</h3> <h3> 远望,可以看到建在悬崖峭壁上的民居,很久以前,先民在悬崖峭壁上找块相对平整的地方就地取材,砌石垒墙,垒墙并不用泥土粘合,而是在垒好后直接在内侧用红土、草和泥抹墙,房顶则用树木柴草加一种“白矸”(俗称将将石)的东西构成,既防水又保暖。这就是当地古老且具有特色的石头房,据1985年《井陉县志》记载,岸底,据宋氏谱书载:明万历年间,宋进宗自山西平定县河北村迀此立庄。因居于山崖下,故取名为岸底。</h3> <h3> 沿途偶见的徒步驴友</h3> <h3> 继续向西,就是山西界了,蓝天为衬,白云作伴,连绵的群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的绚丽夺目。</h3> <h3> 三、驴桥口</h3><h3> 驴桥口,能查到的为明代长城所设隘口,据2005版《井陉县志》记载:“在辛庄乡西南、南峪镇贵泉村北松树岭(旧称驴桥岭)上。旧日为县西边界要隘,由固关驻军派兵把守。近年连续洪水冲刷,关隘等已不存”。</h3><h3> 松树岭村名的由来据1985版《井陉县志》记载:“松树岭,因所居之山头似鱼,山脊似桥,故名鱼桥岭,后又以山形似驴,称驴桥岭。1956年,因此地油松茂盛,改称松村岭。”据明《西关志•固关卷》古迹记载:”驴桥岭,在固关西。相传张果老乘驴过此,石上驴迹尚存。”</h3><h3> 松树林村位于辛庄乡西南10公里处,距井陉县城45公里,清初武氏自本县台头村迁此立庄。松树岭村海拔903米,所处位置山高谷深,坡徒岭峻,道路崎岖,交通极不方便。但松树岭处晋冀交界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井陉通山西的咽喉要径,被称作“松树岭古道”,岭上旧有明清时所建关隘“驴桥口”、“险隘口”。关下有古道,向北经达柯至洪河漕与凉沟桥古道汇合,向西可至山西省平定县白石头、牛尿泉、神峪口等村。松树岭古道虽可通人行及驮运,但坡徒路窄,往来商旅较少。明清时期古道主要为军事需要所建,并在驴桥口和险隘口驻兵防守,清末关隘废弃,古道只供附近村民往来之用。</h3><h3> 驴桥口在明《西关志•固关卷》关隘篇中称作驴桥岭口,记载为:“驴桥岭口,南至关(固关)三十五里,井陉县地方。外口紧要”。在城池篇中记载为:“驴桥岭口正城一道,过门一空”。军马篇“常守军五名,民壮五名”。清雍正《井陉县志》称驴桥口俱有兵守,可见明清时期其关口的重要。</h3><h3> 《辛庄乡志》的记载就非常明朗了,内容是:民国《井陉县志料》载,驴桥口“在县西三十里驴桥岭上,北至神堂口二十五里,西至山西平定县牛尿泉四里,由口东经驴桥沟八里,至贵泉。口南,山后有僻路,亦可至贵泉。口北僻路,可通神堂口。旧有固关营设兵防守,后废”。驴桥口西隔险隘口,山岭为驴桥岭,沟为驴桥沟,在此设口故名“驴桥口”。防守此口和险隘口可扼守由西向北进攻,这里地势险要,利用山势作防护墙,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982年从井陉县长城普查资料看,驴桥口己被洪水冲毁。1996年8月份又一次洪水的冲刷,其本上不存在。但从遗迹看,有倒塌的料石和不完整的地基,西崖边有3块完整的青石石料砌筑在一起,做工精细,长0.8米,宽0.4米,厚0.3米,呈东西向。由此可见驴桥口为东西向,其他情况不明。</h3><h3> 寻找驴桥口,是寻找七个古隘口中难度最高的。虽在井陉县志、辛庄乡志或网上查了很长时间,从贵泉村和达柯村徒步登上松树岭寻找过,也问过贵泉和松树岭的老人,但只知道驴桥口的关口在贵泉村通松树岭的驴桥沟(俗称东沟)中,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已无多少隘口古迹,现今的驴桥沟沟深树木茂密,乱石堆砌,沟中也早已无村民居住,且经过2016年的7.19特大山洪冲刷,按照护林员王董超大爷的说法,人恐怕是走不进去,地方不好找了。</h3><h3> 虽有困难,但探求的欲望在我心中时刻蠢蠢欲动,2019年12月25日,星期三,天虽阴但还是终于下定决心,先联系好护林员王大爷作向导,驱车贵泉村再次探寻驴桥口。</h3><h3> 走307国道过蔡庄、乏驴岭后,见北峪桥口路牌向北,到台头村后不远向西,就到贵泉了。过一钙厂,进入贵泉村的公路出现两个分岔,左侧的公路通贵泉主村,右侧的土路通贵泉的干场和黄家洼两个自然村,只不过这两个自然村己废弃多年,人都已搬走,只有几个养殖场在那里。而这条土路正通往我们的目标地驴桥口。</h3> <h3> 顺土路向西,虽少有房屋,山势渐近,但阡陌交错的山间,宁静且富有诗意,让人思绪飞扬。</h3> <h3> 路过一个养殖场,终于在大山中见到二个人。</h3> <h3> 继续向西,半山间的几间石屋掩映在树林间,黄家洼到了。</h3> <h3> 山路在蜿蜒的山中穿行,虽是土石路,确也好走,认定难走的护林员王大爷也没能想到。</h3> <h3> 走了大约7-8里山路,在狭窄的两山之间尽头,来到一个三叉路口,向左是正沟,可通松树岭,向右到北沟,据说原有几户人家,现己搬走了。而此处正是传说是的驴桥口口门处。口门处的城墙建筑己不见踪影,仔细查找,终于在狭窄的两山之间山体上发现了口门遗留物。</h3><h3> 据《辛庄乡志》记载:“出松树岭向东约三里的驴桥沟有驴桥口,口门依山而建,两山峭壁对出,口宽不过数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h3> <h3>左侧的正沟,通往松树岭</h3> <h3>右侧的山路,通往北沟</h3> <h3> 关口处的遗址,西侧可以看到一块做工精细,完整的青石料地基。东侧可以找到砌筑的碎石和三合土。</h3><h3> 看到此景,不禁让人唏嘘不已,遥想当年,此地也是晋冀通道,也曾车水马龙、人往熙熙,而今只留青石一块,印证当年的辉煌。</h3> <h3>护林员王大爷讲,向西通往松树岭的正沟上,还有一处口门,王大爷在他十八年时曾攀爬过,口门叫什么他也不知道。听到此,好奇心让我们继续前行。</h3><h3> 前行的路没有经过修整,可以说是自然的山沟,乱木和青石杂乱着堆积在山沟中,再加上疯长的荆棘,让人不得不手脚并用,费力向前。</h3> <h3> 冬日的山林,虽少了满眼的绿意,但山间长满了各种树木,最多的还是黄栌,到了春暖花开,特别是金秋十月,这里定是一处非常美丽、火红的世界!</h3> <h3> 终于,王大爷将我们领到了一处两山相近的一堆乱石前,看情景,确是一个设立卡哨的好地方,仔细查看地上的乱石,有许多是经过加工的石料,经洪水冲刷,胡乱地堆放在山沟中。</h3> <h3> 下得山来,虽找到了驴桥口,让人兴奋、满足。但心中不免留下一丝怅然,不禁让人联想那个曾经的伫立于两山之间的城墙关口是什么样子?是何等的威武、雄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