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文章有故事之六</h3> <h3> 《要容得下儿童的“顽皮”》一文刊发在《教师月刊》(儿童研究读本)(2012年07、08合刊)上面。这篇文章是《教师月刊》编辑博客名叫阳光心晴2010的老师向我约的稿,是她在浏览我的博客文章时发现了一篇她感兴趣的,或者说是契合了编辑部即将编发的《儿童研究读本》这个主题的文章,题目叫《课间休息也值得研究》,于是她就用纸条的方式跟我联系,并约稿。(2012-03-19 16:48 老师您好,您怎么称呼呀,我是教师月刊的编辑,您关于课间休息的文章写得不错。)(2012-03-20 11:07 您在哪里的教研室呢,最近,教师月刊打算做一组“名人名家的儿童观”,我觉得阿莫纳什维利的儿童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顽皮”的观点很有意思。他的书我没有读过,不知您以为有没有写作价值,如有,是否可以请您写写看?)(2012-03-21 15:21 宋老师你好,那我就把这个暂列编辑计划啦,不过我希望您可以尽快一点,这个专题组稿结束日期是4月15日。您就写阿的儿童观,但是题目可以不必拘泥,谢谢。如果方便,请留个邮箱或电话。)<br></h3> <h3> 之前,我倒是收到过不少以创收为目的要收费的非正规杂志社的约稿,这些自然都被我拒绝了。而这一次因为是《教师月刊》,我知道它是福建人民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办的一个档次很高的专业刊物,刊发的文章大都是专家、学者、特级教师、知名校长之类的大牌人物的佳作,这次能被这份杂志的编辑老师盯上,还说“是否可以请您写写看?”,对我这个无名之辈来说,那简直太意外了,所以,得到编辑老师的约稿消息,我异常兴奋,首先想到的当然不是拒绝,而是生怕编辑老师改变主意另请他人了。于是,在和编辑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那可是一门心思的只说好话,表达的尽是坚定的信心,没有丝毫的犹豫和为难情绪,希望以此给编辑老师留下最好的印象,以提高我将要写的文章被录用的可能性。</h3><h3> 所以,说起来这次是正规专业刊物向我第一次约稿,其实,这次对我的约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我莫属”的约稿,而是“是否可以请您写写看?”“那我就把这个暂列编辑计划啦”这样的只是编辑给了我一个机会而已。这个机会,就我而言,没有非写不可的硬性规定,不写也没什么后果;就编辑老师而言,我不写一定还有其它人写,就是我写了也没有必须刊发的约定,如果质量不高,照样不用。对此,当时我是非常明白的,正因为明白,我得当机立断——写或不写——我选择的是写,并且还要尽最大努力朝着被录用的标准去写,毕竟有这样的机会能在这样的刊物上发一篇自己的文章实在是太难得了。</h3> <h3> 从3月21日下午我与编辑老师交流并确定接受这个写作任务开始,一直到4月1日我把写好并修改好的文稿发给编辑老师为止,这期间所有工作之外的空余时间我都在围绕着写这篇文章操心着急。</h3><h3> 首先,是静下心来再次阅读阿莫纳什维利的著作《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三本)。之前虽然读过一遍,并做过一些笔记,但还比较肤浅、比较零散。这次再读,就要围绕“儿童的顽皮”这个主题来读,还要在读的过程中构思写作的提纲。这个过程表面上看只是输入的过程,其实在输入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输出,即如何写的问题。这期间大约用了六天的业余时间。其次,就是写了。有了前期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有了整体的写作框架,写起来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只是需要有相对完整的时间。所以,我选了一个周六,一个人在家里完全让自己沉浸在写作之中,排除一切干扰,并按时完成了初稿。初稿完成之后,我就把它放了一天,然后进行了两次修改,直到自己感觉比较满意了,于4月1日发给了编辑老师。</h3> <h3> 文章发出去之后,好长时间里编辑老师也没有反馈一个什么意见,或修改?或录用?或不合格?什么意见也没有。直到六月中旬,编辑老师来电话要我发一张生活照,并把身份证号发给她,我才知道文章被录用了。</h3><h3> 从开始动心到最后定心,前后也有三个月的时间,所以,这篇文章也是我操心时间最长的一篇文章了,好在挣了600多元的稿费,也算有了点工钱。当然,这点儿钱不算什么,倒是三个月的美好期待才是最享受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