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h3><h3>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历史长河淹沒了多少传奇故事和盖世英雄一一</h3> <h3> 坐落在新疆乌苏县前进牧场的喇嘛庙,自建成至今不过百余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由兴盛转为寂寥,现今已很少有人认真了解它的历史及背后隐藏的故事了。我们在那里驻军将近30年,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真正的名称一一承化寺。</h3><h3> 承化寺在新疆藏传佛教中占有特殊位置。它的创建者棍噶扎勒参呼图克图,既是令人敬仰的高僧,又是著名的爱国英雄,德高望重、功勋卓著。</h3><h3><br></h3><h3> 1835年,棍噶扎勒参出生在今甘南卓尼县车巴沟石矿村,是藏传佛教的转世喇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活佛。</h3> <h5> 卓尼县车巴沟的旖旎风光</h5> <h3> 棍噶扎勒参与游牧于新疆的东归英雄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有着密切的联系。<br> 明朝末年,土尔扈特部流落至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生活了140多年。1761年,19岁的渥巴锡继承汗位。1771年1月17日,他带领土尔扈特人踏上回归祖国的征程。经过7个多月、5000多公里的艰难跋涉,从出发时的17万人最后只剩下不到7万人踏上祖国的土地,谱写了震惊世界的民族大迁徙的悲壮史诗。清政府将旧土尔扈特人分为十个旗,分散安置在新疆西北部广大地区,其中的两个旗被安插在库尔喀喇乌苏一带。他们便是现今乌苏、奎屯、石河子一带蒙古族的先民。<br> 1862年,旧土尔扈特郡主邀请27岁的棍噶扎勒参到乌苏诵经礼佛。他欣然应允,千里迢迢赶到乌苏。次年,伊犁、塔城爆发声势浩大的农牧民起义。起义最后被极端宗教势力头目操纵,变成民族仇杀的大动乱。沙俄乘机作乱,侵占并吞中国领土。北疆局势动荡不安,人民惨遭蹂躏和杀戮。</h3><div><h3> 面对这种局面,棍噶扎勒参“奉还律仪,破戒从戎,戡平叛贼,拯救生民于水火之中”,亲自参与打击民族仇杀的极端伊斯兰主义势力,维护祖国安宁和统一。他凭着自身的号召力和安世济民的能力,组建了以蒙古族人为主的僧俗民兵,同政府军协同作战,解救了塔城之围,保住了和布克塞尔、乌苏、精河、塔尔巴哈台等地,有效稳定了北疆局势。史料称他:“勇略过人”“卓有战功”。</h3> 1865年11月,棍噶扎勒参因抗敌戍边战功卓著,被清政府封为“呼图克图”。这是在藏传佛教中次于达赖、班禅的高级封号,由政府加封。有清一代267年,获此封号者仅243人,新疆地区只有3人。此时,他年仅30岁。<br></div><h3></h3> <h5> 同治皇帝颁发给棍噶扎勒参呼图克图的印章</h5> <h3> 1869年到1871年,他获准在额尔齐斯河支流克兰河畔主持建造规模宏大的喇嘛寺。初名“千佛寺”。1870年,同治帝亲赐其名为“承化寺”,意在望其承担起教化僧众、富国强民之大任。<br> 承化寺建有释迦摩尼宝殿、弥勒佛宝殿和大经堂、医学院、哲学院,建立了辩经制度和祈愿大法会制度。据《塔尔巴哈台志略》记载:该寺有喇嘛庙40间、菩萨庙31间、曼巴庙13间、讲经堂3间、住房580间,在册僧徒共1014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著名大刹。八世班禅和四世嘉木样先后派人前往赠送信件和圣物表示祝贺。<br></h3><div> 承化寺吸引了大批农牧民迁徙聚集,很快形成西北边陲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和抗击沙俄入侵的前沿阵地。棍噶扎勒参也成为这里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他“英名传扬,威震敌胆,受国人尊重,尤其藏族同胞引为自豪。”</div><h3> 同时,承化寺奠定了阿勒泰市最初的基石,所谓:先有承化寺,后有阿勒泰。</h3><h3></h3> <h5> 阿勒泰承化寺遗址</h5> 1876年,傲慢的沙俄人波塔宁在北疆肆意作乱,以“考察”之名骑马闯入承化寺滋事,由此挑起“承化寺事件”。<br> 沙俄政府借这一“事件”大做文章,将其扩大为两国政府间的外交事件,反诬当地民众侮辱俄国官员,无理要求惩治棍噶扎勒参。实际上,沙俄的意图是阻挠两国关于交还伊犁的谈判,从而达到永远霸占伊犁的目的。清政府担心同俄国关系闹僵后不利于收回伊犁,便采取苟安态度,处罚了棍噶扎勒参及其下级官员。但沙俄仍不罢休,扬言如果清政府不调离棍噶扎勒参,就直接派兵干预。清政府在沙俄威逼下不断退缩。由于两国政府之争,加上他本人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也有疏漏,最终,棍噶扎勒参离开新疆前往西藏。此后,他再未回到过阿勒泰的承化寺。(这所著名寺庙于1933年毁于战火之中)<br> <h5> 一位年轻游客在承化寺遗址前凭吊先贤</h5> 1883年,他在西藏谒见十三世达赖喇嘛,并在大昭寺重受比丘戒。<br> 1886年6月,他在北京瞻觐光绪皇帝。光绪帝令他再回新疆处理善后事宜并希望他继续在蒙古族民众中传经布法,稳定边陲;乌苏的蒙古族喇嘛也希望他能回去继续传经。为此,新疆巡抚刘锦棠做出安排,选址在乌苏境内的巴音沟为他再建新的寺庙。<br> <h5> 八音沟牧场夏日风光</h5> 巴音沟的名称由来已久。在蒙古语里,“巴音”是“富饶”的意思。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护都府便把它纳入中国的版图。清代中叶,吐尔扈特部落回归后,部分牧民就在巴音沟境内游牧。 <h5> 八音沟牧场夏日风光</h5> <h3> 1890年,清政府恩准棍噶扎勒参在巴音沟的月牙台村修建千佛寺,同样赐名为“承化寺”。</h3><h3> 1892年,巴音沟承化寺正式落成。棍噶扎勒参在这里主持了修建和日常事务。</h3><div> 1894年,他从巴音沟承化寺回到故乡甘南卓尼县车巴沟贡巴寺,一年后圆寂,享年60岁。</div><h3></h3> <h5> 80年代重新修建的八音沟的承化寺</h5> <h5> 八音沟的承化寺被乌苏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h5> <h3> 巴音沟的承化寺,占地3.6万平方米;建有菩萨庙、曼巴庙、都拉庙;僧舍近200间;喇嘛最多时有480名。官方从塔城拨50户厄鲁特蒙古人以供军需,这50户人家的后代就是现在居住在巴音沟牧场的蒙古族人。同时,由绥来县、库尔喀喇乌苏厅每年按季拨发寺僧粮食及所需物品。这一规制一直延续到1949年。<br> 新中国成立之初,寺内尚有喇嘛6人,僧众1100余人;庙产有草场1处、耕地2000余亩、马40余匹、牛13头,另有羊、驼。1954年,有喇嘛及僧众54人。“文革”中,部分房屋被占用,其余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1985年,政府退还全部房屋,拆除旧庙,重建新寺。1990年,有喇嘛13人。2003年2月,巴音沟承化寺被自治区政府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br> 承化寺所在地,也就是我们驻防的村落,旧称“月牙台村”。1953年设蒙古族自治乡;人民公社时期改为巴音沟大队;1957年成立公私合营牧场;1959年成立前进牧场;1962年以后改称乌苏县前进一牧场;1980年,更名为巴音沟牧场;2019年改名为“乌苏县白杨沟镇”,这里是镇政府所在地。<br></h3> <h5> 承化寺所在地乌苏县白杨沟镇</h5> <h3> 棍噶扎勒参身为佛教徒,本无兵无卒,却敢于在边境地区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抵制沙俄侵略者的无理寻衅,奋勇保卫边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哈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纶在奏折中赞誉他:“勇略沉毅,有过人处,为边才中不可易得之品。”新疆蒙古族人称他为“白佛爷”;藏民称他为“白文殊菩萨”。</h3><h3> 他多次进入新疆,在与他血肉相连的两个"承化寺"中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br> 两个“承化寺”同名同宗,一脉相承,拜棍噶扎勒参呼图克图所赐,留下了令人敬仰的爱国主义之魂,在促进民族团结、稳定北疆局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r>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为执行国家下达的战备任务来到这片土地,与这位爱国活佛结缘。他是我们的前辈,我们是他的继承者。我们之间的信仰不同,但心相通、志相随。我们来到他的身旁,与他共同守护边陲的安宁,为此而感到无上光荣!</h3><div> 愿棍噶扎勒参呼图克图在天之灵保佑我的战友及边疆各族人民平安幸福!<br></div><h3></h3> <h5>棍噶扎勒参主持并圆寂的卓尼县车巴沟贡巴寺</h5> <h5> (本文部分图片借自网络。如无意中侵权,恳请原作者提出,本人即刻更换。在此谨表感谢)</h5>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