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游

彭东升

&nbsp; &nbsp;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岳阳地区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人居住。夏商为荆州之域、三苗之地。春秋属楚,亦为麋、罗二国地,战国时仍为楚地。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将汉昌、下隽等县建为汉昌郡,郡治在今平江县金铺观,这是岳阳市建郡之始。黄龙元年(229年),分孱陵县南部今华容县一带置南安县,并撤消汉昌郡,改汉昌县为吴昌县。鲁肃在此修巴丘城。<br>&nbsp; &nbsp; 岳阳为湖南省辖地级市、第二大经济体,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城始于公元前505年,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位于江南洞庭湖之滨,依长江、纳三湘四水,江湖交汇,不仅是中国南北东西交通要道、国务院首批沿江开放之重地,且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湖南首位门户城市。<br>&nbsp; &nbsp; 岳阳是湖南唯一的国际贸易口岸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2017年连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br>&nbsp; &nbsp; 武汉距岳阳270公里。12月30日与老伴2妹妹夫妇共6人乘2小时火车到岳阳游玩。<br>&nbsp; &nbsp; 岳阳站乘15路公交直接到君山。<br> &nbsp; &nbsp; 君山系洞庭湖中一小岛,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为全国国土面积的千万分之一,也就是0.96平方公里,( 洞庭湖每年的六月至九月左右,可以从南岳坡旅游码头乘坐游船前往君山岛景区游览,长江枯水期是与岳阳有公路相连)。君山原名洞府山,即神仙洞府之意。又名湘山,洞庭山,湖山等。后因 舜帝的两个妃子 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 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第二种说法呢,是说君山和帝王有关,史书上说 轩辕黄帝就曾到君山铸鼎炼丹,楚始皇来这里封山,楚武帝到君山来求仙酒, 楚隆皇帝就到这里考他的臣子,所以被命名为君山。 &nbsp; &nbsp; 君山小巧玲珑,四面环水,它峰峦盘结,沟壑回环,竹木苍翠,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5m,最高点响山海拔为63.3m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传 君山岛有5井4台、36亭、48庙。君山自然风光秀丽,春赏奇花异草,夏观浩瀚洞庭,秋赏渔歌秋月,冬观 湿地候鸟,君山是旅游度假的天堂,避暑休闲的胜地。自唐代以来,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等墨客骚人都曾登临君山揽胜抒怀,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自对外开放以来,李鹏、 朱镕基、 吴邦国、 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君山视察,对君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nbsp; &nbsp; 刘禹锡有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nbsp; &nbsp; 李白有诗《游洞庭五首》:“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nbsp; &nbsp; 洞庭庙,这里面供奉的是洞庭龙王爷——柳毅(很早就听说过柳毅传书的故事,没想到柳毅后来还当上了洞庭龙王爷)。洞庭庙始建于唐朝,古庙呢在抗战时被毁坏了,现在的洞庭庙是1997年由侯希贵先生捐款与岳阳市建委共同修建而成的。庙前的这个九龙引柱,上面的九条龙是保护洞庭龙王爷的,龙在古代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九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那么代表的是龙王爷的九五之尊。<br>&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柳毅被封为洞庭王。龙君担心柳毅这白面书生镇不住水妖陆怪,便命钱塘君做了个怪面具,让柳毅白天戴着巡查湖岸,晚上脱下面具再回家。一次,柳毅巡湖一直忙到深夜,回家时忘记取下怪面具,一踏进家门便再也取不下来了。于是柳毅便由白面书生变成了黑脸大王。柳毅在洞庭湖畔做了很多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君山修建洞庭庙。凡过往洞庭湖的人都要进庙烧香,祈求平安。 &nbsp; &nbsp; 这座青石六方盔顶式的小亭叫云梦亭,是由唐朝诗人崔橹修建的私人观赏亭。而“云梦”二字,取自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nbsp; &nbsp; 湘妃祠供奉的是尧帝的两个女儿、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姐妹两人。尧帝舜经过3年的考察,觉得舜很有才能,就想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舜,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也下嫁给了舜,舜在二妃的帮助下,顺利的通过了考察期,并且成为上古时期最有作为的五帝之一。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功德,便在这里修了这个湘妃祠,供奉她们。汉代的 刘向就曾在《列女传.母仪篇》里面推崇她们,封她们为湘水神,渊德侯。<br>&nbsp; &nbsp; 湘妃祠它的人文历史有四千多年了,是湖南最早的有据可查的祠建筑之一,也是岛上最古老的建筑,现在的是1986年的时候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br> &nbsp; &nbsp; 第一进殿内有清代末期湖广总督 张之洞所写的中国最长的对联《君山湘妃祠联》。张之洞的这副长联写的就是屈原、湘妃的故事,很有文采。对联饱含诗才笔触,写景寓情。凭怀古之幽思,跌宕激越,虚写景,实咏史,融历史人物、典故、风景、名家诗词为一体,林林总总,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把君山的风景名胜描写得淋漓尽致,堪称联中一绝,它使得湘妃祠更加有名。<br>&nbsp; &nbsp; 第二进殿两侧站有两尊武将,中间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书写但李白诗:“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br> &nbsp; &nbsp; 斑竹只在岳阳的君山和永州的九嶷山才有,相传当年舜帝南巡, 出去了很久一直没有回去,二妃在家里久等还没有见她们的夫君回来,就一路追随来到岳阳的君山,刚到岛上的时候就听说舜帝去了永州的九嶷山,并交待让她们不用跟去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的,可是几天后,步兵神色慌张的告诉二妃,舜帝在九嶷山的时候和一条恶龙交战,由于体力不支而身亡。二妃听到报告后,异常悲痛,双双抱着竹子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投水自尽,二妃的眼泪洒到竹子上就形成了这些斑斑点点,也就是有名的 湘妃竹、斑竹。在湘妃祠周围密密丛生,仅君山岛独有,世人称为湘妃竹,听之令人称奇、感怀。<div>&nbsp; &nbsp; 据说这个竹子的一个特点是把它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到一年就,斑点不会消失,而再把它迁回来的话,斑点也会回来了。<br>&nbsp; &nbsp; 最早听说斑竹是毛主席诗词“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br></div> &nbsp; &nbsp; 二妃墓历经沧桑,多次修葺。清光绪七年(1881)九月,钦差大臣、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兼两江总督彭玉麟,在巡视长江时,来到君山,捐款进行一次大的维修。<br>&nbsp; &nbsp; 其实墓陵简陋,墓前立有大书“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级,石级下一条用麻石铺砌的甬道,两旁石碑上刻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则是唐宋乃至近人的咏叹诗词,盛唐之李白、常建、刘禹锡,清代的赵嘏,直至近人鲁迅也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墓前10米处有一对石引柱,上有一副楷书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br> &nbsp; &nbsp; 柳毅井。优美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其故事源于唐代 李朝威(大约是中唐时人,生平已不可考)写的《 柳毅传》,其内容为,唐仪凤年间(公元676-679),书生柳毅赴京应考落第,归经 泾阳,偶遇满脸泪痕的 牧羊女。柳毅上前询问得知,该女为 洞庭龙女下嫁 泾阳君,受其残暴虐待至此。他受龙女之托,送信至君山,找到桔井,在井边的桔树上敲击三下,守门的巡海神就将他接进了龙宫。见龙君,递上书信,又诉龙女苦。龙君小弟钱塘君暴怒,作百丈赤龙,径往泾阳,灭泾阳君,接回龙女,几经曲折招柳毅为婿的故事。人民为了纪念柳毅传书,改桔井为柳毅井。 &nbsp; &nbsp; 柳毅井上方为传书亭。 &nbsp; &nbsp; 飞来钟原为君山崇胜寺的古钟,南宋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荆湖安抚制置使孟珙重修崇胜寺时复制一钟,钟高一丈多,大数围,重4000余斤,上有"淳佑五年造",钟身上铸有"皇帝万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6个大字,四方凸出的部分用青铜浇铸的四条金龙,栩栩如生,形态逼真。 原钟在1966年被砸毁,现在的飞来钟是1979年由市阀门厂复制而成,高约2米,直径1.2米,重约2吨。钟身上改铸着钟相、杨幺起义的战斗口号"均贫富,等贵贱"六字,比前者更富有深刻的含义。 这口古钟有段优美的传说。相传南宋初年,洞庭湖畔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在杨幺率领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相传一天夜晚,朝廷派兵前来偷袭驻扎在君山的杨幺寨,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口巨钟,钟声阵阵,催醒义军,奋起抗敌,因此叫飞来钟。这是人们深切怀念杨幺起义军(据说杨幺起义军最后是被朝廷派来但岳飞镇压了),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赞美之情。 &nbsp; &nbsp; 君山出产的君山银针是中国名茶之一。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br>&nbsp; &nbsp; 君山银针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 产茶嫩绿似莲心。”“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 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茶”。又据《湖南省新通志》 记载:“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 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br>&nbsp; &nbsp;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发亮,着淡黄色茸毫,叶底肥厚匀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变其味。 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br>&nbsp; &nbsp; 君山动植物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林中仙子红绿叶、酒香藤、千年首乌以及斑竹、方竹、龟甲竹、金镶玉竹、秦皇火树、椤木石楠、黑壳楠、金桂、杜英、灵芝草、酒香花、木绣球……等奇特植物,构成了君山山水的肌肤;高大的金桂、古老的黑壳楠组合,产生了雄伟苍劲与永恒的景观;"君山银针"三起三落,君山金龟千年不死,君山银鱼通体透明,无不使君山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跳动感。<br><div>&nbsp; &nbsp; 君山还有酒香亭、飞升亭、龙涎井和封山印等景点。<br></div> &nbsp; &nbsp;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让这座洞庭湖畔的名楼,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nbsp; &nbsp; 正门上方所悬匾额为金丝楠木制成,孔雀蓝底所衬托的“巴陵胜状”四个金色大字,凸显皇家气派,取之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边是一幅黑底蓝字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br>&nbsp; &nbsp; 岳阳楼的前身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兵楼。建安十九年,孙权“使鲁肃万人屯巴丘为城”。而后,鲁肃在城墙之上修筑了用于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楼高数丈,可览湖中一景一物,可观南北往返船只。在后来的岁月里此楼屡屡毁于战火与水患,但执着的岳阳人屡毁屡建,使这座历尽千百年风雨沧桑的古楼,始终矗立在巴丘城头。<br> &nbsp; &nbsp; 进入大门首先见到的是“五朝楼观”。是历代岳阳楼以青铜微缩铸造的模型形式,重现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风格各异的岳阳楼,五楼为水蜿蜒环绕,巍楼倚碧水,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各楼均参照相关朝代建筑上的建筑符号而建,全部采用H78黄铜铸造。 &nbsp; &nbsp; 唐代岳阳楼建筑模型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七间,进深五间,边长5.39米,高5.19米,净重12.3吨,其匾额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 &nbsp; &nbsp; 宋代岳阳楼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宋代宫庭画院《岳阳楼图》为蓝本而铸,模型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608米,进深3.092米,高4.5米,净重12.2吨,其匾额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 &nbsp; &nbsp; 元代岳阳楼是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末明初界画家夏永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608米,进深3.092米,高4.3米,净重12.2吨,其匾额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 &nbsp; &nbsp; &nbsp;明代岳阳楼是以上海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宫廷画家安正文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六边形,单面阔1.86米,高4.5米,净重9.1吨,其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nbsp; &nbsp; &nbsp;清代岳阳楼是以清代画家龚贤所绘《岳阳楼图》为蓝本,模型平面呈长方形,面阔4.43米,进深3.152米,高4.83米,净重10.7吨,其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所书。 &nbsp; &nbsp;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岳阳楼具有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的特点,金色飞檐腾空,游龙戏凤栩栩如生,墙壁木刻群人物传神、木刻窗格纤巧玲珑。中间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飞檐与屋顶用伞型架传载负荷,如意斗拱、层叠相对,拱托楼顶,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整体合力,庄严凝重,颇有擎天之力。整座楼未见一颗钉一根横梁,皆为木质结构,令人称奇叫绝,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 &nbsp; &nbsp; 岳阳楼共三层,一层和二层是木刻《岳阳楼记》。<br>&nbsp; &nbsp; 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楼阁、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一生都没有登上岳阳楼一个台阶的范仲淹,却留下了一篇千古流传的楼记。正所谓文以景生,景以文传。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并不少见,一如崔颢之黄鹤楼、王勃之滕王阁、张继之寒山寺。<br>&nbsp; &nbsp; 《岳阳楼记》是中学课本里一篇课文,在中国只要上过中学但人都非常熟悉。其中有许多名句流传至今。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此文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作者爱国爱民情怀,这也为后人所推崇。<br>&nbsp; &nbsp; 岳阳楼的一楼和二楼都挂了《岳阳楼记》的紫檀木雕屏,书写者同为清代乾隆年间刑部尚书、大书法家张照。为什么要挂两幅呢?原来清道光年间,一位吴知县看到了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惊叹于张照的书法、精巧的刻工和名贵的木质,便想将此宝据为己有,便请人仿造了一幅雕屏。但刻字匠心怀不满,便将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细,以暗讽县官的居心不正。县官离任时,把真品一同带上船,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时,风浪大作,船翻人亡。雕屏沉入湖底。枯水时,被渔民打捞上来。民国重修岳阳楼时,巴陵名士吴敏树出资200光洋购得,重新悬挂于岳阳楼。<br>由于这两块《岳阳楼记》的笔迹太相似了,即使赝品也有百多年的历史,所以真假两块《岳阳楼记》的雕屏就一起挂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了。<br>&nbsp; &nbsp; 当你欣赏二楼张照的真迹时,可发现《岳阳楼记》全书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字体。从开头至“前人之述备矣”,这一段是对岳阳楼的总括,用的是楷书;而从“然则北通巫峡”到“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用流畅的行书表现出范仲淹的心情;“嗟乎!”至“吾谁与归!”则用行楷书写;书写完毕,张照可能甚为满意,落款是淋漓酣畅的草书。再仔细看,全书中“怒”字似两把利剑,“临”字像把酒迎风,衣襟飘飘的士子。令人称赞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十个“之”字的起落笔皆不同,“江浩浩汤汤浑”六个“三点水”都不一样。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瑰宝。<br> &nbsp; &nbsp; 三楼是毛主席手书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旁有李白所题“水天一色,风-无边”条幅,<br>&nbsp; &nbsp;毛主席称自己在新民主革命时期曾六到岳阳,也上过岳阳楼。<br> &nbsp; &nbsp; 登上岳阳楼,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极目远望,八百里洞庭沉迷在浩渺的烟波中…..浩淼无垠,苍翠蓊郁、孤影若浮。可因雾气太浓,已看不见对面的君山。洞庭湖依然是范公笔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样子,只是当年的“渔歌互答”被今天的船舶轰鸣所代替,“一碧万顷”变成了黄汤一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已成往事。湖光山色间,多了份繁荣的嘈杂与忙碌,少了份诗意的安详与宁静。是耶?非耶?<br>&nbsp; &nbsp; 李商隐 《岳阳楼》“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br> &nbsp; &nbsp;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是一座仿宋建筑的方亭。占地面积为135.7平方米,高9米,为二层二檐。顶为歇山式,红柱碧瓦,门窗雕花精细,藻井彩绘鲜艳,外形装饰华丽、庄重,属纯木结构。是道家八仙之一吕洞宾屈居之处。之所以说屈居,是因为宋元以后这位诗酒神仙是被供奉在岳阳楼上的,也就是说,他原来是岳阳楼的楼主。直到清嘉庆年间有位名陈玉垣的秀才,觉得这位集诗、酒、剑、色于一身的神仙,不宜住在文化底蕴十足的岳阳楼上。他说“堪惜忠魂无处尊,却叫羽客踞华楹”。他主张在岳阳楼上应奉忧国忧民的三闾大夫屈原为宗主,把吕洞宾的塑像请出去。<br>&nbsp; &nbsp;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岳州知府翟声浩重修岳阳楼后,在望仙阁的旧址上,重建了这座小楼阁,并改名为斗姆阁。咸丰年间,岳阳楼和斗姆阁都已颓坏,直到同治六年,才由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和斗姆阁进行全面重修,然其后再度圮毁。光绪六年,又由岳州知府张德容拨茶厘及捐项,随同岳阳楼一起重建。解放后,三醉亭经过几次维修,但因基础不牢,遂于1977年落架重修。<br> &nbsp; &nbsp;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的小亭。亭子占地面积44平方米,高7米。上盖绿色琉璃筒瓦,状如出水碧荷。<br>&nbsp; &nbsp; 仙梅亭初建于明朝崇侦年间(公元 1628-1644年)。当时,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阳楼时,同建此亭,并命名为仙梅堂。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岳州知县熊懋奖重建岳阳楼时,在遗址上复建其亭,同时改仙梅堂为仙梅亭。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全面重修时,仙梅亭也得到了一次大的修葺,并将仙梅亭改为留仙亭。时隔不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知府张德容在重建岳阳楼时,又将留仙亭复改为仙梅亭。解放后,此亭又经过多次修缮,一直保持了原来的面貌。<br>&nbsp; &nbsp; 有关仙梅亭的传说很多,且说法不一,真正以文详细记载的还是现在仙梅亭中竖立的那块青石板。一面是知县熊懋奖维修岳阳楼时,请画工临摹的一幅梅花图,另一面是他亲自著文记载其事的刻碑。<br>&nbsp; &nbsp;现亭台是1977年按原貌重修的,亭高9米,二层二檐木结构,亭顶覆盖绿色琉璃瓦。亭旁栽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与“仙梅”虚实相映,予人以丰富想象。清人花湛露《书仙梅亭》中曾有“坚贞一片不可转,此是江南第一枝”诗句赞美该亭。<br> &nbsp; &nbsp; 怀甫亭坐落在岳阳楼院内临湖五坪台。怀甫亭建于1962年,也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之际。当时世界有关组织将杜甫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为了怀念这位优国忧民的"诗圣",岳阳市人民便在杜甫晚年活动过的地方建了这座小亭,命名为"怀甫亭"。<br>&nbsp; &nbsp; "怀甫亭"是一座玲珑典雅,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它占地40平方米,高7米,四根水泥铸构的大柱,四周环以栏杆。小亭上部为纯木结构,翅首脊饰精美,藻井彩绘鲜艳。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 岳阳楼》诗,背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北面檐下悬挂着一块樟木匾额,"怀甫亭"三个苍劲古朴。金光闪闪的大字,出自于朱德之手。<br> &nbsp; &nbsp; 岳阳门是指岳阳的古城西门,始建于三国时期,现存的岳阳门是清朝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时重修的。青石匾上的金色大字--"岳阳门"乃岳阳知府黄凝道所题写。岳阳门,高约4米,宽2米余,长近42米。加之建在岗丘上,上跨雄伟的岳阳楼,下临浩淼的洞庭湖水,显得格外的壮观。岳阳门就是岳阳的古城西门。古时候,岳阳有五座城门。叫湘春门的是东门,叫迎薰门是南门,叫楚望门的是北门,西门就是岳阳门,还有一座小西门。除岳阳门保存至今外,其它各门均已倾废。 &nbsp; &nbsp;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 岳阳楼北面。据光绪《 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 大乔,而以 小乔归 周瑜,后卒葬于此。<br>&nbsp; &nbsp; 小乔墓地一带,传为三国 周瑜军府。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清嘉庆前,墓内修葺情况没有记载。《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后又无记载。传闻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并在冢上重植女贞二株。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 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覆以青色琉璃,具有 江南园林风格。<br> &nbsp; &nbsp; 双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该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 800 平方米,采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白墙青瓦,为单层砖混结构。门额“双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题写。门联为“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 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 九州。”由北大教授龙协涛撰联,原书协主席沈鹏书。祠内还设有两个陈列厅,分别为:(1)“岳阳天下楼”,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形制演变 、 历代名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2)“双公忧乐情” , 展示范仲淹与滕子京生平以及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展览力图通过场景、文字、图表、模型、文献资料、照片、拓本、书画等相结合的形式,再现岳阳楼的历史和演变,展示岳阳楼的建筑文化,揭示岳阳楼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弘扬“先忧后乐”的传统人文精神。 &nbsp; &nbsp; 正厅陈列着双公座像。人像与环境配制均以青铜铸就。背景是以宋代画家范宽《岳阳楼图》为蓝本的大型铜版画。正厅陈设氛围庄重。范仲淹、滕子京两位先贤并排端坐于厅中,目光炯炯注视着摩肩接踵的游人。 &nbsp; &nbsp; 鲁肃墓位于3517工厂内南侧,北距岳阳楼约200米,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坊柱刻联: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封土高8米,直径32米。墓周环行道边砌花岗石护栏,南、北两面有石级可登墓顶, 墓顶建红柱黄瓦六方小亭,高6米,占地20平方米。墓前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巴陵知县周至德刊立的“吴大夫鲁公肃墓”碑。两侧为墓庐,今已开辟成展室向游客介绍鲁肃的生平事迹。距墓碑八米处建有高3.5米,宽4米的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坊柱刻联: 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 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对鲁肃的生平事业、政治见解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可惜我们去时大门经闭,未能入内。<br>&nbsp; &nbsp; 鲁肃字子敬,东汉临淮东城即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与周瑜、吕蒙和陆逊合称为江东四杰。东汉末年东吴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志•吴志》说他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他献出家产随周瑜投奔孙权。孙权初次会见他密议国策时,他就作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论断。他的见解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赤壁大战前,他力主联刘抗曹。在战争过程中又多方斡旋,调解周瑜与孔明之间的矛盾,终于协助周瑜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为孙权雄踞江东奠定了基础。赤壁大战后,他又力主借荆州与刘备,加强与刘备的盟友关系,增加曹操的敌手,促成三足鼎立之势。<br> &nbsp; &nbsp; 我印象中但鲁肃墓是在镇江,而且距我高中上课的教室仅百余米,文革期间因校园改造,迁到校园其它地方,最后迁到北固山,与东吴猛将太史慈墓相毗邻。据说国内已知的鲁肃墓有5座,分布于岳阳、汉阳、镇江、丹徒和句容,孰真孰伪各有说法。不过历史专家更多的倾向于鲁肃墓在镇江的说法。 <h3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汴河街全长300余米,清一色敞轩结构。沿青石板路而行,两侧是客栈酒家茶社、戏台楼阁皆为青砖青瓦白墙,雕窗画栋飞檐,街中有景、景中有楼,古朴典雅。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的汴河街成为国内仿古建筑最逼真,设计功能最全,文化底蕴最厚,沿湖风景最美,面积最大的一条传统风貌商业街,是以岳阳楼文化、洞庭文化、巴陵文化为基础精心打造的一条特色仿古商业街。汴河街建筑设计古朴典雅,是国内仿古建筑面积最大的传统风貌商业街,历史上该地区称之为汴河区,仿古街因此而得此名。</h3>